课堂上的时空毕竟有限,基于小组合作的“对话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更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借助作业的形式,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营造“合作对话”的空间。“合作型”作业相较传统作业的最大差异在于,完成作业的主体由个体转向群体,完成作业的方式由独立思考转向小组合作。如何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真正“合作”起来,进行真实有效的“对话”?笔者以为,作业的内容形式及呈现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传统的作业形式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点”的静态考察,忽视了学习主体求知、探索的过程;而合作型作业理应突破传统作业“以知识为本位”的窠臼。这样的作业不以“标准”的结果为目的,注重操作的过程,与其说是布置作业,不如说是布置“任务”。例如,笔者教《滕王阁序》的时候,为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作品中所用的典故作分类与整理”,不少小组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首先通过讨论对作品中的典故进行分类,然后分工整理,最后将之整合成一份格式统一、前后逻辑连贯的作业。
其次,“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主体之间的对话,挑战自己原本不能达到的水准,因此“对话”的有效性取决于“任务”是否恰当适宜,笔者在布置此类任务的过程中,会选择一些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比如,学完曹操的诗作《短歌行》后,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钟嵘《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曹丕列为中品、曹植列为上品,若是你撰写《诗品》会怎么排列三曹,请为他们的作品撰写品鉴词,并结合他们的诗作阐述归类的依据(各300字左右)。”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首先会调动学习资源——文献资料、搜索引擎,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质疑、修正、融合,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进一步。(www.xing528.com)
此外,合作学习难免会出现分工不均、依赖“领袖”,甚至是相互推诿的现象,常常是小组的“领袖”承担了最重的任务,其余成员坐享其成。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还应兼顾“任务”的参与度。笔者在结束“史传文学”专题单元教学后,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
(1)查阅课外资料,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梳理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思考史官文化的内涵,以“历史是什么”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1200字。(2)学习小组成员交流、整合研究成果,以课件(PPT)形式在班内作展示、交流。
此项作业周期较长,属于专题学习综合活动作业,学生必须经过独立思考研究,又通过“小组对话学习”的方式交流、整合小组成员丰富多样的观点,并以小组为单位对作业进行展示,再将这种交流扩大到班级范围内。如此,既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合作、对话,又使他们通过对话碰撞融合,建构学生对史传文学、史官文化的自我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