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无需纠结

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无需纠结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合作学习下定义时,一些学者把目光放在了小组的人数上。[8]无论把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的人数规定为几个,都不可能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可。在小组人数上的言之凿凿显得非常荒唐可笑,为什么3人一组就是合作学习,2人一组就不是?如果主张合作在合作学习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和合作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小组人数,自然都是含糊不得,不可动摇的。另一种极端形式是小组人数即是全班人数,全班不分组,或者说全班就一个组。

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无需纠结

在对合作学习下定义时,一些学者把目光放在了小组的人数上。白改艳在《关于合作学习文献研究》里提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教授认为: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噶斯基对合作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盛群力认为,所谓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8]无论把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的人数规定为几个,都不可能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可。在小组人数上的言之凿凿显得非常荒唐可笑,为什么3人一组就是合作学习,2人一组就不是?当然,主张只有2人一组才是合作学习同样毫无道理。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将会回到对合作的本质的理解上来。

如果主张合作在合作学习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和合作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小组人数,自然都是含糊不得,不可动摇的。而如果认为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只是处于从属地位,那么它自然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应该包括两种极端形式,一是小组人数是1,即各人自成一组,合作在学生和补充材料的作者之间发生,由学生的意见和补充材料的作者的意见相互激荡,生成对目标文本的新的理解。比如在学《秋水》时,学生可以和郭象合作。另一种极端形式是小组人数即是全班人数,全班不分组,或者说全班就一个组。这种形式最适合进行发散思维的辩论,比如在学《项链》时,学生可以随时对女主人公是否虚荣发表意见,以及对同学的意见发表意见,这是全班范围内最自由的随机合作。(www.xing528.com)

如果认同合作只是方式,那么没有理由排斥上述两种极端的合作形式,因为它们都能较好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