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田里直接种植出来的蔬菜比原来在温室和温床里面种植出来的收成要高出一两倍。这也使学生们坚信,人类的劳动,一旦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和克服困难的信念,就会带来非常好的成果。
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该着手培养他们的智力,使他们的思维具有积极的创造性,而不仅仅拘泥于固定知识的记忆和背诵。智力和思维的培养是否有效,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和学校是否能充分发挥,引导学生们的智能朝相关的方向发展。在我看来,我们的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如下两点:第一,让大自然和劳动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的对象;第二,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积极交往中感受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最初成果。
下面,我们以这样一些概念,诸如:现象、原因、结果、顺序、类同、差异为例,来进行说明。我们都知道,能够看到现象,分析出原因,察觉到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感知到同类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类同,这就是思维。虽然这些词说起来非常抽象和宽泛,但善用这些概念,无论在抽象思维过程中,还是在分析周围事物现象的过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低年级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把激发孩子们思维的活动,与他们周围的具体事物紧密联系起来。
这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发生在各门学科的课堂上,在郊游和去参与各种劳动的时候,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当中。教师们应该循序渐进地把诸如现象、原因、结果等概念,通过观察具体的现象、讲述它们的特点等结合孩子们生活实际的途径概括总结出来。比如,当孩子们在观察到落叶、结冰、解冻、收割农作物、种植果树等活动时,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思考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当他们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实际事物时,他们会发现各种物质都在变换着自己的形态,就像一片叶子,从春天到冬天,不断变换着颜色、大小等等,一种现象的结果是另一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孩子们来讲清楚明白、显而易见,可也有很多事物之间的联系仿佛是深藏不露的,需要认真观察,仔细观察和研究才能发现。孩子们对那些隐藏的、不易察觉的联系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也就越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也就越能准确地反映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教师引导的重点,应该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眼不太能看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但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却恰恰把这一点当成了自己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一粒种子在干燥的粮仓里放了十年,一旦放进温暖、潮湿的土壤里,它就能够发芽生长,变成茁壮的绿色植物,并且结出数十乃至数百个新的种子?为什么在秋天几乎被砍光了的葡萄藤,一到春天它又会长出新芽来?为什么严寒一到,水就会变成一种坚硬的东西而且体积膨胀起来?为什么春寒料峭之时在开花的园子里要点燃一堆堆的稻草和畜粪?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给植物浇水不应该在白天,而应该在晚上?为什么人工培育出来的苹果和梨子品种不能培养树苗?为什么在种植橡树果实之前,要把它在土里放置几个月?好像这些问题孩子们根本提不出来,因为从他们懂事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对上述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大家都忽略了,正是对这些平凡问题的深究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智力培养的奇妙之处,恰恰在于应该让孩子们把思维和关注力聚焦于那些乍一看来十分清楚明白,似乎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研究的事物身上。
经验表明,只有教师不断地引导孩子们注意那些似乎极其普通的、极其容易被忽略、丝毫不值得关注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才有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当孩子们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积累知识,知道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原因,从而去探究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结果是否合理时,他们本身就已经获得了智力的力量。当他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因果和规律,明白了人们靠什么力量在征服大自然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细心关注周围的世界并且不断发现他们过去没有发现过的东西。这时,他们的思维就有了一个十分宝贵的特点:他们努力在探寻这个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他们关注的不会仅仅拘泥于自然界领域,同样也包括社会生活方面。他们所做的,将不再是单纯地去完成某项规定的作业,而是真正为了寻找真理而学习。
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跟上这样的角度。于是在我们学校,从学校生活的第一年起,让孩子们充分亲近大自然,教师也尽量起引导作用,在具体的时间劳动中,让孩子们发现现象,解决问题,而事实也证明我们所培养的世界观是非常正确的。
实践经验证明,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采取这种方法,不仅对孩子们的智力进行了培养,也与道德品质教育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因为在这些劳动中,当学生全程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时,他们对待劳动的创造性态度也相应得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个非常虚幻的词语,而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
换句话说,我们努力把学生的劳动活动赋予实验、试验的性质,这种实验、试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坚定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的。我们在这项活动中,把一些极为重要的,属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培养的优秀品质推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例如:一个人的理智和意志是不可战胜的;通过自己的劳动,人能够战胜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蓄的力量,能让你更有力量地前进。(www.xing528.com)
我们努力在孩子们刚入校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这样的引导。一位女教师,从房间里的一盆花上摘下一片叶子,对学生们说:“这片叶子会长大,它能长成像这盆花一样大的一棵植物。”孩子们都惊呆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历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老师的话激发了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验的兴趣。教师往花盆里装上土,又在上边浇上温水,然后把这片叶子栽到土里,把花盆放到背阴里,在上边罩上玻璃罩子。教师一边做,一边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应当这样做。于是,关注这棵植物,成了孩子们每天关心的焦点。当这片叶子成活了,并且长出了第一粒嫩芽的时候,他们欢喜雀跃了。现在,每个人都想独立种出一棵这样的植物,完全自己动手,属于自己。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温室和教室),不少孩子们都在用各种各样植物的茎和叶培育属于自己的那一盆花。
在学校,我们也积极引导孩子们把平凡的农业劳动当作学习实验的对象,例如让他们参与粮食的种植,照顾小动物等。让孩子们发现,原来社会会因为他们的参与而变得更好,世界也因为他们的参与,在发生微小的变化。当一切变得更有意义,孩子们就会更热心关注和解决那些重要的国民经济问题了,真真切切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中重要的一员。
每一次的实验,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那就是让孩子们亲身检验他们在照顾动植物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带来的后果。蔬菜一般只能在夏天收获,可是在大棚和温室里,孩子们却在冬天就能收获西红柿和黄瓜——这就使劳动具有了极其深刻的思想性。而葡萄秧一般是用茎来培育的,可是老师却提示学生们考虑用种子来培育葡萄秧的可能性。学生们对这些新鲜的尝试跃跃欲试,那些可遇见的结果,对他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于是全班同学都会积极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
到入学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们就做起比他们的能力所能承担的要复杂得多的实验来了,他们用非移栽的方法来种植甘蓝和番茄:他们不是把种子撒在温床或者温室里,而是直接撒在大田里。和在温室里的那一小块试验田不一样,这项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意义,以及那种来自大自然的直接的、鲜明而又显而易见的召唤,激起了孩子们对这项劳动极大的兴趣。勇于不断尝试和创新的精神,对待平凡劳动的那种不怕流汗、兢兢业业的态度,终于带来了发展智力的积极成果。
很多时候,在这项劳动开始之前,孩子们都会认真考虑,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快一点,既然生长的一个决定性条件是温度,那么,孩子们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给植物取暖。他们会挖出一条小沟,沟里装上畜粪,上面再盖上土,土里种上种子。这样,就仿佛是在大田里人工地给植物的生长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温床。由于粪肥发酵产生温度,在这种温度的影响下,植物生长得很快,而且在寒冷的夜间仍然能巍然挺立。现在,一遇寒潮袭击,孩子们就会在甘蓝和番茄地的北面筑上土垒,用来抵御寒潮,为植物提供更为温暖的环境,以便生长。
在大田里直接种植出来的蔬菜比原来在温室和温床里面种植出来的收成要高出一两倍。这也使学生们坚信,人类的劳动,一旦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和克服困难的信念,就会带来非常好的成果。
不管农业劳动显得多么平凡,多么普通,教育总是能把它们变成极为深刻的智力活动。我们努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总结出经验,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并获得意志力的培养。
当植物成熟结果时,人们就应该只去享用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和以往曾经付出的劳动所带来的成果。但因为有了自身的劳动,学生们不会把丰收仅仅看成是大自然的赐予。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都有为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这在智力培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当孩子们不断通过各种实验来提高产能,让动植物生长得更好时,这种以实验性的研究态度来对待形式最普通的劳动活动,学生们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一个人能否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取决于他将在哪里生活——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而取决于劳动者本身,取决于他对待事业的态度。这种信念在一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全面发展不仅仅意味着教育学生们去完成一定范围的劳动任务,同时还意味着让他们通过思考,以创造性的方式去参与自己的生活。而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来培养教育青年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