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教育孩子们爱护和关心公共财产,这一点异常重要。而在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就非常爱惜“服役期满”的机器和机件,因为必须用它们来进行劳动、操作和给后面的孩子们做示范,在孩子们眼里,这不仅仅是机器和工具,而是和他们一起劳动和奋斗的伙伴,需要特别留意和爱护。
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舍甫琴科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了一名拖拉机手。1956年,在2月的严寒里,他和几名同志去运干草。途中遭遇特大暴风雪,他们本来可以到畜牧家宿营的窑洞里去躲躲。但舍甫琴科却坚持不肯,因为他不能撂下拖拉机不管,便对同志们说:“你们走吧,等暴风雪过去再回来。我要在这里给发动机保暖。”后来,人们发现这位青年已经冻死在驾驶室里。他那冻僵的手还紧握着方向盘。
每年2月11日,在遥远的哈萨克,一所学校的少先队员都要在这位英雄的墓前敬献鲜花。可惜,英雄的坟地离我们太远,所以我们跟舍甫琴科的父母一起,把鲜花敬献在他的遗像前,并在这一天举行少先队集会。在集会上,不知怎么的,大家都不知不觉十分自然地谈起了敏锐的心灵,谈起了凭良心做事的精神力量。
敏锐的心灵……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的心灵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总是不那么敏锐呢?在这个秋天,有件事让我大为震惊。记得,当时我带着五年级的学生在田间防护林带里捡橡实果子。当时在邻近集体农庄的玉米地里,有一台收割机正在作业。收割机像喘不过气来似的,不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我走到防护林带边缘,往玉米地里一看,一切都明白了:玉米秆和长得像有4年树木那么粗的向日葵掺杂在一起。于是,我走到收割机手跟前,要求他停机。我对他说:“你这样,收割机会弄坏的。像这样的劳作必须用青贮饲料收割机,而不是用这种谷物收割机。”一个非常青涩的小伙子满不在乎地回答说:“我知道。”“那你为什么不停下来?你不知道这是新机器吗?”听完,小伙子一挥手,对牵引收割机的拖拉机手吆喝着:“往前开!……”
在他说完后,拖拉机还没开出10米,收割机发出巨大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收割机一劳永逸地停下了……我无可奈何地成了这幕惨剧的目击者。
机械师和生产队长来到出事现场。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唉,地里的向日葵茎秆太多,切割装置已报废,修复不了啦。”机械师依次把钢笔递给生产队长、拖拉机手和收割机手,然后他们依次在检验报废单上签了字。他们签字的动作潇洒而随意,就好像在纸上画了一尾游动的金鱼。每个人都专注于把自己的名字签在报销单上,收割机早已被忘得一干二净,倒是钢笔和笔尖的质量成了他们交流的话题。
这时,一件意外发生了。收割机手最后一个在报废单上“签字画押”时,笔尖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小伙子猛甩着钢笔,没想到钢笔杆直接掉了下去,掉进了柴油桶里。对此,生产队长和拖拉机手脸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机械师也火冒三丈,吼道:“你这个笨头笨脑的马大哈,还自吹自擂地说自己是个机务人员!”
那一瞬间让我深思:为什么看到收割机成了一堆废铁时,他完全无动于衷,也不骂那个收割机手是个笨头笨脑的马大哈?
为什么?为什么?
这样的事情,经常搅得我的思绪不得安宁,冲击着我的内心,迫使我思考,我们的年轻人该怀着怎样的思想和感情进入生活,我们又该怎样去教育和引导他们呢?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司机把很多吨值钱的矿物肥料钾盐就随便倒在田间护林带旁的路边?为什么一个集体农庄的播种机一整个冬天就随便丢在地里或者露天,到了春天要用的时候才发现它?为什么很多到了废品站的金属配套散件都居然是全新的,难道它们在农业机械上完全没有派上用场吗?为什么一所寄宿学校的学生去森林游玩时发现掉了27双胶鞋?原来是因为这些孩子觉得,既然地都变干了,也不需要这些套鞋了,为什么还要带回去了,反正秋天还会发新的。
当你了解到一个国家的英雄们,为了别人而选择牺牲自己时,上面这么多的“为什么”总是特别令人焦虑不安。无数的丰功伟绩像阳光一样让人看到了人性的美,与此同时,也曝光了隐藏在角落里对公共利益异常漠然的阴暗角落。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英勇、崇高的人与事迹,同时也存在那么多庸夫俗子和市侩习气?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几乎无须忍受任何艰难困苦,就非常轻易地获得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不管言语有多么令人信服,多么冠冕堂皇,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财产细心关切的态度,都不是单靠言语的教育就能让人养成的。记得三年级的学生科斯佳·彼得连科因为字写得不好,一个劲地抱怨妈妈给他买的笔尖不好使。为此,对他关怀备至的妈妈又给他买了上百个笔尖,这孩子还时不时地掏出小盒子,拿出一个新笔尖,把“旧的”一扔了之。反正妈妈没有不允许他这么做。和这位妈妈一样,很多的家长们在物质方面,都在无条件满足他们的孩子,好似之前父辈们在物质上受的苦,都要在孩子身上补回来一样。
家庭的物质享受完全取决于社会财富,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充实,但孩子不懂得这一点。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把整块面包丢进垃圾桶里。他们并不明白,面包不仅仅只是一片面包,他的妈妈每天给他的那份抹上了满满奶油的面包,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劳动和心血。它是由拖拉机手、收割机手从早到晚地劳作;学校旁经常停放着收割机,如果你在玩耍时弄坏了收割机的什么铁片,工作产出变少了,你那份奶油面包就会减少,而且不仅仅是你自己的那一份。当母亲把本来准备给他的那个白白的大圆面包哪怕切去一半时,孩子们可能都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
之所以存在浪费现象,完全是因为一种有害的倾向造成的,那就是把全社会的、公共的财物看成是没有主人的,既然是无主的东西,那么完全就可以当成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一样随便糟蹋和浪费了。
于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成为劳动者时,当他们从早到晚工作时,在他们的心中,仍然会认为社会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他们才会那么坦然地、不受良心谴责地在任何损坏公务的报废单上签字。
这么多年的生活实践,让我认识到了一条真理:当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只能是消费者,在独立劳动开始之前也只能是社会的受惠者。可受惠者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义务,那就会是一个大灾难。因为对物质财富的挥霍态度,简直就是可怕的道德病,在这个基础上,别的许多道德病也会由此而生。
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人们对公共利益的敏感呢?为此我们的教育应当做些什么?而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当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总是顺当、平坦,就很难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人。人珍惜的只能是他注入自己心血的东西。而这里所说的艰苦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艰苦的环境,还要为他们制造一点艰苦不成?制造倒不必,我们的教育只需要让孩子们善于看到它们,不绕道而行,并能坚忍承受就算达到了目的。人应当生活得艰苦一些,再艰苦一些,随之而来的便是迎向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欢乐。(www.xing528.com)
当7岁的小孩来到我们学校时,他们拥有生活所必需的一切。这“一切”是家长和学校操心劳神提供的。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用艰苦来磨炼他们。因为艰苦的环境,会使一个人明白,要心安理得、无愧于心地接受一切现有的欢乐和幸福,我们就需要提供自己相应的劳动和担负起自己对这个社会相应的义务。
当我们认识到这点时,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孩子们入学的头两年,要让孩子们意识到,面包这种最重要的日常食物,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它是人们焦虑和关心、不安和欢乐的结晶。
为了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理解劳动的付出,在学校,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安排“耕作”一块10平方米左右,从来不生长任何东西的荒地。通常我们挑选的都是黏土质的或石头很多的土地,也就是所谓的“铁板地”。
当家长们把孩子们的命运交到我们的手里,我们首先应该关心的,是让他们成长为热爱劳动的诚实的人。我知道,我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引路人。因为只有当孩子的心因我的投入和热情而受到感染时,他们的心灵里才会燃起热爱劳动的火焰。于是,我跟孩子们一起来到这块荒地,跟他们一起掘出黏土,刨出坚硬的石头。我们梦想和憧憬着能在这块空地上长出金黄的麦穗。
我们生活中的劳动英雄不断地鼓舞着我们,我们兴奋地谈论着各种种地的能手——他们居然能在大自然那种只能种出很少的单穗小麦的地方,培育出沉甸甸的双穗小麦。看得出来,他们被这些精神和事迹鼓舞着,但如果这种精神不伴随着劳动,不把小锄和小铲“咬进”那生硬的不毛之地,我们关于英雄人物的谈话,教育出来的只可能是理论上的一些巨人和喋喋不休的话痨。
后来,从池岸上运来,和上泥土,再掺上细沙和农家肥……我们用小筐一筐一筐地往这一小块空地上抬来肥沃的淤泥。我们播种的是冬小麦,眼看着我们的荒地泛出了绿意。冬天,我们还在想尽办法来给土地保暖,防止麦苗受冻。所有这一切在成人看来似乎只是游戏,但对于7岁的孩子说来,这是确实具有难度的,真正的劳动。
当孩子们在地里挥洒了汗水,付出了劳动,于是面包来之不易的念头才会产生。我们能从布满石头的荒地里面种出小麦,得到面包,我们能从从来不生长任何东西的荒地上种出小麦,然后得到面包,这样的梦想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激起了力量,而这种力量能帮助他们克服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春天,我们给虚弱的麦苗追肥。劳动并不轻松,但这并没有阻碍孩子们的步伐。没有梦想,没有目的,它引起的将是厌恶,但我们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梦想,有目标。终于,盼望已久的收割的时机到了。这对我们说来俨然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们全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学校,小心地把收获的小麦过了磅。小麦不多,可我们很珍惜。因为孩子们知道,每一粒麦子背后都凝结着我们的汗水。
第二年春天,一切又从头开始——劳动,鼓劲,胜利。第二次丰收是更加快乐的节日:收成多出了3倍。瞧啊,金黄的小麦挨着粒儿被查看着。孩子们把麦粒从手心倒入手心,仔细观察,小心翼翼捧着,有谁掉落了一粒,我都会立即听到惊慌和激动的叹息。
学年开始的节庆临近了。我们把小麦磨成面粉,用它烤出了两个白生生的大圆面包,我们还请来了家长,用面包款待他们。在菲薄的招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切得薄薄的芬芳的面包片,上面还带着香脆脆的面包皮。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耀着自豪和激动的神情。这是他们汗流浃背、辛苦得来的第一片面包。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任何的教育谈话和任何解说都会显得异常苍白,因为在这个时候,任何的语言都不能取代这一激动时刻的强大力量。在这里,在第一片面包的节庆里,激发了孩子们关于付出与收获、权利和义务,以及欢乐与幸福的思考。
生活的实践和劳动,在孩子们面前揭示关于劳动和幸福生活的关系,这也是学校德育生活的重要任务。形象地说,在这里接触到的是劳动和道德品质的精髓。第一次种植自己的庄稼,因为大人们感谢你的面包而使你意识到自己是个劳动者而感到自豪,这是坚忍承受艰苦考验这种教育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随后,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下一阶段。10平方米荒地被拿下了,于是,我们又挑选了50平方米更贫瘠的土地,把它变成另外一块丰收的天地,我们在上面种植小麦、黄米、荞麦等高产作物。记得在五年级学习时,当我们在周围区域徒步旅游时,孩子们很多都随身带着从自己的地里收下的黄米,在森林里熬粥喝,并款待二年级的小朋友——我们曾支援和帮助他们把10平方米荒地变成了“鲜花之角”。给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劳动、汗水和气力得来的一切,尽可能多地反馈和馈赠给别人,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也只有这样,孩子们勤勉节俭的品质才会与慷慨无私的心灵结合起来。
孩子越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对社会的重要性就越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五年级的学生不仅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丰产田,而且还在同一块地里一年收获了粮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无须去制造任何艰苦去磨炼他们,因为它们永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绕开它们,积极地去直面这种艰苦的环境给予我们的直接挑战。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一原则始终贯穿在我们学生的劳动中。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在力求做到让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和顽强性对抗大自然的自发力量。
在田地里,在集体农庄的土地上,就有我们的孩子们种植的小麦、甜菜、玉米、向日葵等好几公顷的作物。和真实的种植一样,我们的作物也遭遇了自然天气的破坏,好多次,长势很好的秧苗被暴雨打坏了。为了同自然灾害搏斗,我们的全体师生都参加了。
在一公顷的土地上,我们种植出了25万棵玉米,30万棵向日葵。为了不使任何一株秧苗受灾致死,我们的孩子们得弯腰多少次去检查作物,又得从一处到另一处运输多少次泥土和肥料啊!
不管对孩子还是大人来说,这都是艰苦的劳动,但真正的人就是在这种艰苦中培养出来的。谁能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成了胜利者,当烈日使大地干旱或暴雨冲出了植株的根部时,谁的心就跟庄稼人的忧虑贴得更近。也只有这样的人,当从长满杂草的田地旁经过时,才不会漠然置之。谁救活过1000棵植株的命,往每一棵的根上都施过一捧农家肥,谁就永远也不会把肥料扔在路旁边。在我们的学校,运肥料是孩子们常干的事,经常是放学后还几乎得干上一个通宵——因为如果不把堆积在场上的粮食运走,暴雨就要下了。如果在集体中没有几次殚精竭虑的紧张时刻,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爱发牢骚和张皇失措的人。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爱护和关心公共财产,这一点异常重要。而在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就非常爱惜“服役期满”的机器和机件,因为必须用它们来进行劳动、操作和给后面的孩子们做示范,在孩子们眼里,这不仅仅是机器和工具,而是和他们一起劳动和奋斗的伙伴,需要特别留意和爱护。
而学校的劳动,重要的意义正在于此。我们的年轻人应当生活得艰苦些,这里的“艰苦”具有崇高的人道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