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一生致力于易学研究,他“游宦西洛,获观遗书”,“问疑请益,遍访师门”,“起政和丙申,终绍兴甲寅”(《汉上易传表》,第5页),历经十八年之久,终于完成了传世名著《汉上易传》,其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大量汉宋易学家的《易》注,对易学的发展进行一次总结,重新确立象数易学的地位。魏晋以来,由于义理易学的盛行,两汉易学陷入低谷,虽经李鼎祚等人整理辑佚,积累了一定的象数易学资料,但仍然缺乏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宋初道家易师承传授,象数易以新的形式——图书易而再度兴盛,然而北宋以二程为代表的义理之学却贬低象数。在这种背景下,出于程门后学的朱震,探究易学发展之源流,揭示王弼易学之弊,折衷前人研究成果,阐明易学之大义,将象数易学确定为易学之正统,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一,恢复并丰富了两汉象数易学的内容。
朱震虽为程门后学,但他没有照搬程颐以义理注《易》的学风,而是将恢复和发展两汉象数易学视为己任。他正是站在象数易学的立场,对整个易学发展史进行回顾和反思。为了重新确立两汉易学的正统地位,朱震在《自序》中重点阐述了象数易学的五种体例,目的就是为了对遗留下来的象数易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作一次全面的总结,以便为象数易学提供一套理论体系。后人评价这五种学说,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朱熹说:“王弼破互体,朱子发用互体,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处多。”[19]魏了翁说:“汉上易太烦,人多倦看,却是不可废。”[20]胡一桂说:“变、互、伏、反、纳甲之属,皆不可废,岂可尽以为失而诋之,今观其取象,亦甚有好处,但牵合走作处过多,且是文辞烦杂,使读者茫然不能晓会,……看来只是不善作文尔。”[21]丁易东说:“以象论《易》者,若李鼎祚、朱子发、郑少梅是也。然其鼎祚《集解》则失于泥,子发《集传》则伤于巧,郑少梅则又别成一家而失之杂,以三家言之,子发为最胜。”[22]
朱熹、魏了翁、胡一桂、丁易东肯定了朱震以互体、飞伏、卦变、反对、纳甲等象数之学注《易》,不过又都指出其不足,就是取象牵强且文辞繁杂,而这一点正是历史上大多数象数易学家的通病。朱震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在《丛说》中批评虞翻说“虞氏论象太密,则失之于牵合,而牵合之弊,或至于无说,此可删也”(《汉上易传·丛说》,第384页)。而他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与虞翻同样的错误之中。其繁琐的取象方法受到后代诸多易学家的批评和反对,就是有力的证据。这说明如果过分热衷汉易中的象数体例,其结果只能阻碍象数易学的正常发展。
其二,推动了易学研究的新方向,使《周易》象数学焕发了生机。
朱震以象数为易学之源,这对于恢复《周易》一书的本来面貌是有积极帮助的。易学自魏晋以来,主要是义理一统天下的局面,朱震则提出要恢复象数易学的传统,使象数易从辅助、屈从的地位上升到大易之源、易学基石的地位上,正如陈振孙所言:“其学专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尚文辞为非是,故其于象数加详焉。”[23]又如《四库提要》所言: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汉上易传·提要》,第1页)朱震的纠正,对于及时调整易学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朱熹易学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朱熹的《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可以说是对以朱震为代表的象数易学家进行批判继承的结果,目的是恢复《周易》为卜筮之书的本来面貌。由于朱熹言河图洛书及蓍占,其后学凡钻研《周易》者皆于图书之学及蓍占下功夫。从这个角度上说,朱震的易学思想起到了推动易学研究新方向的作用。
其三,促进了宋、元、明、清图书之学的发展。
朱震在《进易表》中给予陈抟为核心的北宋图书学以很高的评价,并视其为北宋易学发展的主流。朱熹也对图书学加以肯定。《本义》和《启蒙》所以首明图书,按朱熹的说法,是用来说明《周易》的象数本原,即认为阴阳奇偶之数和卦象皆出于河洛。这也是北宋图书学派的共同特点。此外,《启蒙》卷首绘制的图式,有些便是出于《汉上易传》。就宋易发展的传统来说,河洛之学和邵雍易学属于陈抟系统,不属于程氏易系统。而《启蒙》对陈抟易学的肯定和阐发,使宋易中的象数易学,走上了融象、数、理、占及图书于一体的道路,而朱震当是这一倾向的推动者。朱震之后,正是出于朱熹的提倡,图书学遂成为宋元乃至明清易学讨论的主题之一。清儒皮锡瑞指出:“朱子以程子不言数,乃取河、洛九图冠于所作《本义》之首。于是宋、元、明言《易》者,开卷即说先天、后天。”[24]
其四,以太极之气解释世界的本原,从而推动了气学派理论的发展。
宋明哲学的气本论,由张载发其端,其后经过朱震、薛瑄、蔡清、罗钦顺、方以智、王夫之等人的阐发而趋向完善。朱震的贡献就在于受理学体用论的启发解读太极之气,他以太极之一为体,散开四十九数为用,提出太极之一未散之时,蕴涵着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散开后,两仪、四象、八卦、万物又分有太极之一,这就是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和万物产生的本原。
其五,朱震以象数为易学之基础,以义理为易学之旨趣,将象数与义理统一,表达了宋代象数易学家的人文关怀。
近人研究朱震,多强调其易学中的象数,而忽略了其象数是以义理为归宿和旨趣的,其实,这正是朱震对两汉象数易学家的超越之处。从学理上考察,汉末象数学派的易学家们,虽然执著于“象数”,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象数”在《周易》中固有意义,也就是说,囿于象数而不能超越之。朱震将象数视为易学之源,反对脱离象数专言义理的王弼等人,这是因为,《周易》作为一门学问,是以象数为基础和前提而产生的。然《周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是因为其内部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周易》中的象数和义理,是不可分割的。《周易》之于学者,虽然必须从象出发,“易者,象也”,但是,“观物取象”并不是目的,“立象以尽意”,“象以求意”才是目的。正是本于这一认识,朱震在《进易表》中声明其学“以《易传》为宗”,并在著作中表达了其作为宋代象数易学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追求。正如王应麟所评价的,“然义理象数一以贯之乃为尽善,故李鼎祚独宗康成之学,朱子发兼取程、邵之说”[25],对朱震兼取象数与义理加以肯定。
其五,从史料学的角度看,《汉上易传》保留了一些珍贵的易学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朱震试图对汉易和北宋的象数之学作一次总结,所以该书汇集了两汉以来诸家学说,其中未收入《周易集解》中的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如关于《子夏易传》的辑本,现在较为流行的有四种:张惠言《易义别录》中所辑《周易子夏传》一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所辑《子夏易传》一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周易子夏传》上下两卷,黄奭在《汉学堂经解》所辑《子夏易传》一卷,这四家所辑都分别参考了朱震《汉上易传》中的相关资料。又如蔡景君《易》注辑本,清儒所能见到的,唯有《周易集解》一条和《汉上易传》两段,这两段话分别是:“此(指卦变)虞氏、蔡景君、伏曼容、蜀才所谓自某卦来之说也”,“此虞翻、蔡景君、伏曼容旁通之说也”(《汉上易传·丛说》,第378页),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汉易中卦变与旁通发展的线索十分珍贵。此外,《汉上易传》还保留了孟喜、京房、马融、郑玄、荀爽、宋忠、虞翻等人说《易》的资料,对于研究两汉易学的发展也十分重要。该书还保留了宋人的许多图式,如李溉的《卦气图》、李挺之的《卦变图》、邵雍的先后天图、周敦颐的《太极图》等,并作了介绍和评论。总言之,朱震对于象数学派观点的整理和介绍,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清代汉学家研究汉易和图书学派的演变,起了很大的影响。
朱震能够取得上述这些成就,客观上与他晚年始仕,此前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象数易学的研究有关,主观上则取决于他个人的勤奋和努力。然而,他毕竟是象数易学发展史上较早的整理者和总结者,其易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总体来看,他对于象数学派的整理只是初步的,尚缺乏明确的条理性和系统的阐述,在论述的过程中有繁杂之弊。其二,在整合和折衷各派象数易学思想时,提出的一些观点牵强附会,甚至相互矛盾。如在《自序》中将动爻和卦变视为各自独立的体例,后又将动爻视为卦变的一种;将变卦、旁通、反对与卦变等同;将《易纬》的爻辰说与郑玄爻辰说等同;将京房八宫阴阳卦视为《易纬》爻辰中的阴阳卦;以五行生成数解释虞翻纳甲中“乾甲乙坤相得合木”等。这些失误遭到了后世易学家的诘难。
从南宋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看,朱震大力倡导的象数之学,与理学家以义理注《易》相比,偏离现实,故很难广为流传。全祖望说:“上蔡之门,汉上朱文定公最著。三《易》象数之说,未尝见于上蔡之口,而汉上独详之。尹和靖、胡文定、范元长以洛学见用于中兴,汉上实连茹而出,顾世之传其学者稍寡焉。”[26]甚至在当时看来有些迂腐而遭到讥笑。朱震死后,同仕于朝廷的友人在祭文中描写了他的一生:
……惟公老于田亩,困于州县,白首穷经,意则不倦。视彼世人,奚贵奚贱?不义而得,吾亦不愿。一昨召来,遇知明主,金马玉堂,四涉寒暑。以经决事,随事有补,位高职卑,亦莫公侮。不传之要,自得之妙,惟公知之,固世所笑。彼笑何伤,公亦自强,愈老愈壮,虽死不亡。[27]
其中“以经决事”,说明他恪守儒家经典,“固世所笑”,说明他的思想不合时务,为世人所讥笑。但是,朱震一生“白首穷经,意则不倦”,在经学其中特别是易学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注释】
[1][清]纳兰成德. 通志堂经解·汉上易传·汉上先生履历[M]. 扬州:广陵书社,2007:195
[2][清]纳兰成德. 通志堂经解·汉上易传·汉上先生履历[M]. 扬州:广陵书社,2007:195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五)[M]. 北京:中华书局,1999:10070
[4][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五)[M]. 北京:中华书局,1999:10070(www.xing528.com)
[5][宋]朱震. 汉上易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4(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6][清]纳兰成德. 通志堂经解·汉上易传·朱氏汉上易传并易图丛说序[M]. 扬州:广陵书社,2007:194
[7][清]黄宗羲. 宋元学案·汉上学案序录[M].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252
[8][宋]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冒怀辛. 朱震的生平及其《汉上易传》中的象数学[M]//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卷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11]萧汉明. 论朱震易学中的象数易[M]//朱震集. 长沙:岳麓书社,2007
[12]林忠军. 象数易学发展史(卷二)[M].济南:齐鲁书社,1998
[13]唐琳. 朱震的易学视域[M].北京:中国书店,2007
[14]陈伯适. 义理、象数与图书之兼综——朱震易学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
[15]林忠军. 象数易学发展史(卷二)[M].济南:齐鲁书社,1998:275
[16][宋]程颢,程颐.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2
[17]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卷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59
[18][清]惠栋. 易汉学(卷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69
[19][宋]朱熹. 朱子语类[M]//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238
[20][清]朱彝尊,翁方纲,罗振玉. 经义考·补正·校记(卷二十三)[M].北京:中国书店,2009:176
[21][宋]胡一桂. 周易启蒙翼传(中篇)[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68
[22][宋]丁易东. 易象义·易统论[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479
[23][清]朱彝尊,翁方纲,罗振玉. 经义考·补正·校记(卷二十三)[M].北京:中国书店,2009:176
[24]皮锡瑞. 经学历史[M]//吴仰湘.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皮锡瑞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98
[25][宋]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一)[M].[清]阎若璩笺.济南:友谊书社,1992:59
[26][清]黄宗羲. 宋元学案·汉上学案序录[M].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252
[27][清]纳兰成德. 通志堂经解·汉上易传·汉上先生履历[M].扬州:广陵书社,2007:1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