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最高范畴:太极|汉上易传导读

易学最高范畴:太极|汉上易传导读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震将太极看成是易学的最高范畴,将“学至于太极而止”视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周氏《太极图》以“无极”为最高哲学范畴,无极至静无感,为万物之源,其生成万物必须借助太极一静一动的作用。认为此四数实际上也是太极之一自身的展开,以此说明《周易》中的数,根源于太极之一。这五种变化,皆源于太极之一。由于朱震视太极为易象数学的最高范畴,当他以太极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时,必然导出太极为万物本原的思想。

易学最高范畴:太极|汉上易传导读

朱震将太极看成是易学的最高范畴,将“学至于太极而止”视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在以太极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时,他继承了汉唐的元气说,又参照北宋理学家的思想,特别是将体用论的哲学方法贯彻于其中,这是其太极观的主要特色。

朱震在《周易集传》中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时说:“一者,体也,太极不动之数。四十有九者,用也。两仪、四象分太极之数,总之则一,散之则四十有九,非四十有九之外复有一而其一不用也。方其一也,两仪、四象未始不具。及其散也,太极未始或亡,体用不相离也。”(《汉上易传·周易集传》,第234页)“一”是太极不动之数,为《易》之体,四十九参与揲蓍过程,因其变化而有两仪、四象,故为太极之用。两仪、四象与太极之一的关系是,“两仪、四象分太极之数”。这里朱震使用了“分”字,太极乃“一”,按理说是不能被分的,因此这里的“一”,不能视为数学上表示单一的“一”,而是哲学上“合一”的“一”。这样,太极之一又是四十九数合而为一,故“总之则一,散之则四十九”,“非四十有九之外复有一而其一不用也”。此太极之一,当其未散之时,两仪、四象已蕴于其中,此即体中有用。当其散开时,两仪、四象又分此太极之数,太极并不因此而消亡,此即用中有体。故体用始终不相离。朱震此说蕴涵的意义,就是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演变的根源。

他解释《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时又指出:“极,中也。太极,中之至欤?《易》有太极,四十有九合而为一乎?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在人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阴阳,匹也,故谓之仪。太极动而生阴阳,阳极动而生阴,阴极复动而生阳。始动静者,少也;极动静者,老也,故生四象。乾,老阳也;震、坎、艮,少阳也。坤,老阴也;巽、离、兑,少阴也。故四象生八卦。”(《汉上易传·周易集传》,第242页)朱震这段话阐明了太极化生两仪、四象、八卦的过程和意义。总的思想,就是将太极视为四十九数“合而为一”。此太极之一,内含四象、八卦之象数,但尚未散开,处于未动之时。“太极动而生阴阳,阳极动而生阴,阴极复动而生阳”一句,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似同而异。周氏《太极图》以“无极”为最高哲学范畴,无极至静无感,为万物之源,其生成万物必须借助太极一静一动的作用。以无极为“静无”,太极就是“动有”。而朱震视太极为最高本体。太极乃象数之源,万物之祖,其内在包含两仪、四象、八卦。两仪、四象、八卦就是太极自身的展开。另外,《太极图说》在描述太极生阴阳的具体过程时,主张太极先动,动则生阳,动极则归于静,静则生阴,如此则有将太极、阳动、阴静分为三个阶段的意味。而朱震直言“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作为两仪同时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统一,即体即用,体用不分。在阴阳动静中,又有“始动静者”和“终动静者”的差别。“始动静者”,就是少阳和少阴;“终动静者”,就是老阳和老阴。它们从两仪中分有,此即“两仪生四象”。八卦分有四象,乾为老阳,震、坎、艮为少阳,坤为老阴,巽、离、兑为少阴,故“四象生八卦”。

朱震还将太极之一看成是参两之数、大衍之数、河洛之数、天地之数产生的根据。认为此四数实际上也是太极之一自身的展开,以此说明《周易》中的数,根源于太极之一。

最后,朱震在《序》中对上述思想进行了总结,他说:“夫《易》,广矣大矣,其远不可御矣,然不越乎阴阳二端,其究则一而已矣。一者,天地之根本也,万物之权舆也,阴阳动静之源也,故谓之太极。学至于此止矣。卦可遗也,爻可忘也,五者之变反于一也。是故圣人之辞因是而止矣。”(《汉上易传·原序》,第4页)“权舆”,始初也,谓万物造化初始之义。所谓“五者之变”,是指象数易学中动爻、卦变、互体、五行、纳甲这五种体例之变化,朱震视这五种变化是《周易》象数学最重要的体例。这五种变化,皆源于太极之一。太极就是宇宙万象之根本,阴阳动静之根源,学至于太极,就是达到了易学的最高境界。

由于朱震视太极为易象数学的最高范畴,当他以太极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时,必然导出太极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他在《丛说》中讲:“太极者,阴阳之本也。两仪者,阴阳之分也。四象者,金、木、水、火、土也。八卦者,阴阳五行布于四时而生万物也。故不知八卦,则不知五行;不知五行,则不知阴阳;不知阴阳,则不知太极。人孰知太极之不相离乎!不知太极,则不可以语《易》矣。”(《汉上易传·丛说》,第389页)太极是万物的根源,是阴阳二气产生的根本。阴阳二气分化为五行,此即四象。朱震以五行为四象,取自孔疏、胡瑗和李觏等。阴阳五行生成八卦,八卦代表宇宙万物。根据体用论思想,体用不分,故可以从用的展开去推知体的存在。五行即在八卦之中,故“不知八卦则不知五行”,阴阳即在五行之中,故“不知五行则不知阴阳”,太极即在阴阳之中,故“不知阴阳则不知太极”。按此说法,万物的生成皆本于阴阳五行之气,而太极是阴阳之本、万物之祖,但又不脱离万物而存在,就在阴阳、五行、八卦或万物之中。(www.xing528.com)

朱震在《丛说》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地回答,他说:

至隐之中,万象具焉。见而有形,是为万物。人见其无形也,以为未始有物焉,而不知所谓物者,实根于此。今有形之初,本于胞胎。胞胎之初,源于一气。而一气而动,缊相感,可谓至隐矣。故圣人画卦以示之。一画之微,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所不备,谓之四象,则五行在其中矣。(《汉上易传·丛说》,第389页)

“至隐之中,万象具焉”一句,源于程颐“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16]。程氏所言,是指理无形兆,但万象皆备于其中。而朱震则以“至隐”为气,生成天地万物的要素皆在此气之中,由于尚未分化,故曰“一气”。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二气氤氲相感,其中虽蕴涵万象,但尚未形成有形可见的具体之物,故称为“至隐”。圣人依此而画卦,所画之“一”,虽然细微,但从太极到八卦皆在其中。朱震还将太极解释为尚未分化的一气。此气中即含有两仪、四象、八卦乃至万物。朱伯崑评价说:“此种观点,同其易学理论,即太极不动之一散而为四十有九,成为两仪、四象、八卦是一致的。”[17]

朱震解释《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时,进一步指出:“《易》有太极,太虚也。阴阳者,太虚聚而有气也;柔刚者,气聚而有体也。仁义根于太虚,见于气体而动于知觉者也。自万物一源观之谓之性,自禀赋观之谓之命,自通天地人观之谓之理,三者一也。”(《汉上易传·周易集传》,第264页)由于受到张载的影响,朱震还以太极为太虚。阴阳是太虚凝聚而成的气,刚柔是气聚所成的体,仁义也根于太虚,性、命、理三者名殊而实同,也都根源于太虚。所以太极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还是人类社会伦理价值的终极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