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空气微生物及其分布-空气污染与健康

室内空气微生物及其分布-空气污染与健康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因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孢子、病毒等。为了了解民居室内空气微生物的种群和分布情况,2009年11月—2010年10月,研究人员选取北京城区不同位置的民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空气微生物现状的调查研究。虽然室内空气细菌以非致病菌为主,但它们可能引起人类过敏反应,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潜在的健康危害,且容易污染食品和化妆品等。因此,地铁空气微生物的种群和分布引起了人们关注。

室内空气微生物及其分布-空气污染与健康

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因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孢子、病毒等。在这些空气细菌中,既有不致病的细菌,也有条件致病菌,在公共场所和一些特定的场所内还有致病细菌。因此,研究室内空气细菌的来源和种群,对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民居室内空气微生物种群和分布 民居室内空气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有三种,一是室外空气流动带进室内,二是室内人员活动产生,三是在适合的条件下室内环境微生物自我生长繁殖形成。为了了解民居室内空气微生物的种群和分布情况,2009年11月—2010年10月,研究人员选取北京城区不同位置的民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空气微生物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选择居室的标准是:室内没有可见的霉菌,没有明显闻到的霉味,房屋建筑都没有受到湿度的破坏,家庭都有年龄在1~10岁之间的儿童,家庭分别位于北京市东南西北中的不同区域,房屋的建筑年龄和窗户类型各不相同。按照标准选择了31户家庭,其中,东边3户,南边6户(含学校社区3户),西边4户,北边14户(学校社区5户),中间4户。用Anderson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室内空气样本。每户家庭每个季节取样1次,每次连续取样3d,每天取样1次,每次3个重复,选择相同的天气条件进行室内家庭环境空气微生物的取样工作,空气微生物采样高度为1.5 m。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培养、计数,再进行纯化,采用细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测序,再与NCBI数据库比对获得细菌相关菌种的信息;对真菌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测序,再与NCBI数据库比对获得真核生物相关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家环境空气微生物总浓度变化范围为269~13 066 cfu/m3,均值为2 658 cfu/m3,细菌总浓度变化范围为47~12 341 cfu/m3,均值为1 821 cfu/m3,真菌总浓度变化范围为62~3 498 cfu/m3,均值为837 cfu/m3,空气细菌的浓度明显高于真菌。民居室内空气微生物总浓度春季和夏季较高,秋季和冬季较低,其中,细菌和真菌浓度占微生物总浓度百分比分别为61.0%和39.0%;春、秋、冬三季民居室内空气细菌浓度百分比明显高于真菌,而夏季两者浓度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空气细菌浓度春季较高,夏季、秋季和冬季差异不显著。而北京市室外环境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占空气微生物总数的59.0%、35.2%和5.8%,这与北京市室内环境空气细菌和真菌浓度百分比的数据基本一致,这表明北京民居室内空气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室外空气微生物。

研究人员从室内空气微生物种群鉴定结果发现,一年的民居室内空气细菌种群共鉴定出43属的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5属,占81.4 %;革兰阴性菌8属,占18.6%;优势细菌属依次为微球菌属(占25.0%~30.4%)、芽孢杆菌属(占12.6%~16.9%)、葡萄球菌属(占10.1%~14.3%)和库克菌属(占9.5%~18.2%)。国外研究结果提示,这些优势细菌属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或以人类为中心,微球菌属能够滞留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皮肤上,因此,室内空气中的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细菌也可能来自于人类及宠物身体的皮肤和黏膜,这会导致室内环境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数量的增高。虽然室内空气细菌以非致病菌为主,但它们可能引起人类过敏反应,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潜在的健康危害,且容易污染食品和化妆品等。

研究人员从室内空气微生物种群鉴定结果发现,一年的空气真菌种群共鉴定出24个属的真菌,在这些真菌中,青霉属(36.0%)、枝孢属(17.8%)、曲霉属(9.3%)、链格孢属(5.3%)和茎点霉属(3.6%)为优势真菌属,青霉属占有绝对的优势。国外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中的毛霉属、根霉属等真菌具有较强的感染性,青霉属、枝孢属、曲霉属、链格孢属的一些真菌具有较强的致敏性,曲霉属、木霉属和镰刀属的一些真菌能够产生具有毒性的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不仅能够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黏膜刺激等疾病,黄曲霉素还是一种致癌物。

2.地铁空气微生物种群和分布 在现代化城市中,地铁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出行交通方式,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修建地铁。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地铁的日运输量达到800万人次/天已经成为常态,有时的运输量会超过1 000万人次/天。而地铁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地下车站相对封闭,空气质量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地铁空气微生物的种群和分布引起了人们关注。

研究人员在2002—2006年的四年间,针对广州地铁空气微生物种群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选择广州市公园前地铁站(日均人流量为10万人次)和体育西路地铁站(日均人流量为5万人次)作为采样点,每月的中下旬用JWL-IIB固体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一次。对采集样本培养出的菌落按照细菌和真菌分类,分别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和《真菌鉴定手册》进行菌种鉴定。

两个检测点空气样本培养分析结果发现,空气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公园前地铁站细菌数、真菌数和微生物总数均高于体育西路地铁站,它们的微生物总数分别为2 348 cfu/m3和834 cfu/m3,两个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时空分布和浓度见表12-15。从表12-15中可以看出,人流量大的公园前地铁站的空气微生物浓度要比人流量小的体育西路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浓度高,这也表明,人员流动因素是导致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来看,两个地铁站点空气细菌数和真菌数均较小,月与月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总体较好。

表12-15 广州两个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时空分布和月浓度变化(cfu/m3

①5月时公园前地铁站装修

研究人员对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浓度变化也进行了分析研究(表12-16),在一天之内,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浓度最高峰出现在早晨上班8∶00和晚上下班18∶00时的乘车高峰时段;菌落鉴定结果表明,这两个地铁站的空气细菌优势菌为革兰阳性菌,主要有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在早晨8∶00点和晚上18∶00的空气细菌中还采集培养出了大肠菌群和粪肠球菌。两个地铁站的空气真菌为青霉属、曲霉属、交链孢霉属、木霉属、出芽短梗霉、毛霉属和酵母菌等。从这些结果中可以看出,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浓度变化与站点之间人员流动因素是相一致的,人员流动因素是导致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2-16 广州公园前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日浓度变化(cfu/m3

另外,在2009年8月,对深圳的3个地铁站站厅、站台公共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监测。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3个地铁站站台、站厅公共区均分别采用梅花布点法,站厅站台各布5个采样点,用MAS-100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每天上、下午各采样一次,连续3d。采集样本培养获得的空气微生物菌落总数,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进行培养计数。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铁站站厅与站台公共区菌落污染程度和分布均有差异,但地铁站站厅、站台层公共区空气菌落总数监测检测结果均值均未超标。原因是3个地铁站站厅、站台层公共区均采用集中空调通风排气系统,通风工况设计新风量30 m3/(人·h),换气次数大于10次/h,因此,站厅和站台的新风量充足,保证了空气流动性,降低了微生物的污染程度。调查结果还在2车站、3车站站厅检出了病原菌β-溶血性链球菌,这就提示我们,地铁人员流动量大,人体微生物,包括一些致病微生物可能进入空气,对一些免疫低下人群、老人和儿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潜在危害。

3.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种群和分布 医院是一个患者、正常人员流动性很大的室内环境,由于不同的科室治疗病人类型不同,所以不同科室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浓度也是不同的;同时,大量病原菌散布在门诊空气中,造成医院环境污染,给医院的人员感染带来极大的风险。

口腔科门诊是患者多、流动性大的一个门诊,不仅等待就诊、治疗的病人多,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牙钻时,牙钻高速涡轮机可形成大量的气溶胶,使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有对医护人员和等待治疗的病人造成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有人以口腔科空气微生物为研究目标,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选择某部医院口腔科门诊的牙体科、牙周科、修复科门诊室,分别用营养琼脂、沙氏培养基平板,采用平皿自然沉降法采集这三个门诊的空气进行微生物种群和浓度的调查。细菌培养空气中平均含菌量为:牙体科239.63 cfu/m3,牙周科196.30 cfu/m3,修复科283.04 cfu/m3,细菌总数最高为2 159 cfu/m3;而革兰阳性菌占总菌数的83.26%;空气细菌球菌占总菌数的66.78%,杆菌占33.22%。在空气真菌中,修复科空气真菌浓度最高为212 cfu/m3,其中牙体科为75 cfu/m3,牙周科为205 cfu/m3。这些真菌多属于酵母样真菌、曲霉、青霉和毛霉,且曲霉多于青霉和毛霉等。另外,此次检测共分离出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株乙型溶血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暴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等疾病。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口腔科门诊环境的消毒。

人员越密集、流动性越大,空气中细菌含量越多。空气微生物除了可以直接引起医院感染外,还可通过附着形式污染其他物品,包括各种诊疗器械,进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某医院门诊的各区域空气分别于早上(6∶30—7∶30)、上午(9∶00—10∶00)、下午(4∶00—5∶00)、晚上(11∶30—0∶30)用LWC-1型微生物采样器进行采样分析调查,结果见表12-17。从表12-17中可以看出,门诊的各区域空气微生物浓度随就诊人数增多,浓度增高。

表12-17 某医院门诊各区域空气微生物浓度(cfu/m3)及人数

续表

医院ICU是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强化抢救、治疗和集中监护的特殊场所,由于病人基础疾病病情严重,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容易发生医院感染。2005年10—11月和2006年8—10月,有研究组开展了一项针对ICU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采集了山东省26家各级综合性医院的ICU空气样本,在这些空气样本中没有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但是,空气细菌总数≥20 cfu/m3的样本有19份,占73.08%,细菌总数为7.0 ×102~1.8×103 cfu/m3之间的有8份,占30.77%,细菌总数最多为1.9 ×103 cfu/m3。可见,ICU室内空气细菌污染较为严重,空气消毒质量有待提高。ICU空气微生物严重污染不仅与医务人员流动大有关,病人家属、实习人员和医护人员是病人的4倍也是造成空气细菌浓度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医院虽然都安装了空气消毒设备,但消毒时间和消毒方式各不相同,有入住的患者需医护人员24 h守候在床旁监测,无法进行静态环境下的空气消毒,因此,使医院动态环境含菌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要使ICU内的细菌总数≤200 cfu/m3,不仅需要正常的通风换气,还要进行空气消毒,特别是建立有效的动态、连续消毒的方法以保证ICU内的细菌总数≤200 cfu/m3

从上述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医院空气微生物的种群和浓度分布与医院就诊病人数量、流动频率、医院室内通风换气频率等主要因素有密切关系,且呈正相关

4.学校公共场所内空气微生物种群和浓度 学校是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等室内场所常处于人群密集状态,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往往易造成传染病传播与流行,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关注这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微生物种群和浓度分布,对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感染非常有意义。

有研究组针对学校人群密度高的一些场所开展了一项大学室内空气微生物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选择1个图书馆(设10个检测点),10个教室(设10个检测点),3个食堂(设15个检测点),30个宿舍(设30个检测点)。每天在人员稀疏和人员聚集2个时相各采样一次。采用曝皿法采集空气样本,样本分析结果见表12-18。(www.xing528.com)

从表12-18中可以看出,在人员稀疏时,宿舍细菌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三处,而图书馆、教室、食堂两两间没有明显差异;在人员聚集时,图书馆、教室、食堂和宿舍细菌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公共场所空气细菌浓度依次增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人员分散时,宿舍空间相对较为狭小,杂物较多,通风不良,卫生状况较差,适于细菌生长繁殖,而其他三处空间较大,通风良好,卫生维持较好。排除卫生状况、室内环境和使用空调因素,在人员聚集时细菌浓度的高低与人员的密集度及活动的频繁程度成正相关。

表12-18 各检测点两个不同时相的空气微生物浓度(cfu/m3

有研究组针对学校不同季节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选择代表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6类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用MAS-100型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168个采样点的1 008份室内空气样本,采集后的平皿放置于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直接计数菌落总数,结果见表12-19。

表12-19 校园不同场所室内空气细菌总数

从表12-19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或食堂,影响校园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因素包括人群密度、人员活动时间长短、建筑物座向、楼层、通风换气状况、温度和湿度等。其他校园室内微生物污染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同样的结果。对采集样本培养分离出的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微生物种类主要有放线菌、霉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镰刀霉菌等,但不同场所检测出的菌种有所差异;校园内学生宿舍、教室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内的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初步分离鉴定出的菌种达10种以上,而且个别采样点还存在少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对校园人群密度高和活动时间长的场所,应采取一些必要的通风换气措施,降低空气微生物浓度。

空气微生物的危害不仅与微生物浓度和种群有关,而且与空气微生物的粒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粒径的生物粒子在疾病传播方面危害性更大。有研究组针对校园不同功能区室内空气微生物粒子大小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选择某一高校的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超市、体育馆和办公室等9处场所进行一年四季的研究,用JWL-2型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室内空气样本,全年共采样2 016份。采集的空气样本中粒径小于8 μm的微生物粒子分析结果如表12-20所示。

表12-20 大学校园不同功能区四季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粒子平均浓度(cfu/m3

从表12-20中可以看出,该校不同功能区室内可吸入空气微生物的浓度在一年四季中存在差异。室内空气中可吸入的细菌粒子浓度呈现出夏最高,秋冬次之,春季最低,总体室内空气中可吸入细菌粒子浓度占细菌总浓度的55.1%,从高到低依次为:食堂、体育馆、宿舍、教室、超市、微机室、实验室、办公室或图书馆;室内空气中可吸入真菌粒子浓度呈现出夏秋两季高于冬春两季,空气中可吸入真菌粒子主要在寝室、体育馆、办公室以及图书馆占比较高,总的比例高于细菌粒子,为60.5%。不同功能区、不同季节空气中微生物粒子含量有很大差别,真菌粒子差异程度小于细菌粒子;可吸入微生物粒子浓度与微生物粒子总浓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可吸入真菌粒子比例更高;监测结果显示校园内不同功能区室内空气可吸入微生物粒子占全部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比在50%以上,而真菌性小粒子比例更高,粒径较小的悬浮粒子更易进入呼吸道深部造成严重危害。

从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来看,我国高校不同功能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较严重,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要求,细菌总数≤2 500 cfu/m3为合格判定标准,细菌总数>2 500 cfu/m3为污染判定不合格标准。我国高校室内空气卫生质量,特别是微生物污染大多数是不合格的,应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5.地下空间空气微生物种群和分布 地下空间是指位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建筑,包括坑道、地下医院及人防工程等。空气微生物指标是地下空间空气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与在其中工作的人员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有人曾对51个地下空间空气微生物进行监测研究,主要监测了细菌总数、真菌数及真菌毒素、链球菌及厌氧菌等微生物及其毒素。按通风状况对地下空间可分为三个类型:密闭型地下空间、半密闭型地下空间、通风型地下空间,分别监测了12个、18个和11个。用撞击法和沉降法2种方法分别测定每个地下空间的通道、房间和对照点(地下空间外避风处)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链球菌及厌氧菌。用JWL-11B202固体撞击式多功能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和平皿沉降法采集空气样本。对获得的空气样本培养和检测获得如下结果(表12-21)。

从表12-21中可以看出,半密闭型地下空间中房间和通道的两种测定方法的细菌总数监测结果均高于相应对照,半密闭地下空间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高于通道,密闭型和通风型地下空间的通道、房间的撞击法细菌总数测定结果均高于相应对照;三种类型地下空间空气中真菌数以半密闭型最高,通风型、半密闭型地下空间房间和通道真菌数的2种监测结果均高于对照,通风型、半密闭型地下空间房间空气中真菌数的2种监测结果均高于通道。

表12-21 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空气微生物浓度

注:表中浓度均为中位数。

另外,这项研究培养分离出的2 845株真菌中,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为优势真菌,分别占41.5%、19.1%、8.5%、4.0%,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即真菌毒素,在常见的真菌中能够产生毒素的真菌主要有曲霉属、青霉属、镰刀菌属及链格孢属等。在检出的2 845株真菌中,上述4种菌属占73.1%,处于绝对优势。这些真菌不但能侵入机体造成真菌感染,其毒素还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沉积于肺泡或经皮肤进入体内而影响健康。在分离出的73株黄曲霉菌中,有9株检出黄曲霉毒素B1,表明12.3%为产毒菌株,此外,黄曲霉菌还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致癌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研究还发现,密闭型地下空间长期处于密闭状态,通道空气中厌氧菌分别是半密闭型及通风型通道的4.2倍、3.8倍;密闭型地下空间房间空气中厌氧菌分别是半密闭型及通风型房间的3.8倍、2.6倍。根据监测,密闭空间氧含量平均为19.7%,监测人员进入采样时胸部有闷憋感觉,越往深处越感明显。密闭型地下空间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消耗的氧气得不到补充,氧含量降低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空气中厌氧菌增多,对有外伤的人员有潜在的威胁,厌氧菌可趁机入侵周围组织而引起感染,有时可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因此,不能忽视地下空间厌氧菌增多对伤员构成的潜在威胁。

通过以上监测研究,对地下空间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和潜在危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6.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微生物种群和分布 对于像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不仅影响工作人员、观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馆藏文物的保藏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首都博物馆内环境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每天进出的人员也较多,能够带来大量的微生物。以首都博物馆为对象,研究人员开展了博物馆空气微生物种群的调查研究。他们用JWL-IIC型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博物馆内空气样本,从采集到的样本中培养分离出28株优势细菌样本,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菌种进行鉴定,28株优势细菌主要包括微球菌、南极微球菌、萎缩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芽孢杆菌、短杆菌、考克氏菌、藤黄微球菌、芽孢乳杆菌、简单纯芽孢杆菌、浅黄假单胞菌、栖稻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这些细菌属于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正常人群的疾病发生,但可能对特殊人群致病,如免疫低下的、体质弱的儿童和老人等。另外,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较多,弥足珍贵,其中有机质文物主要以书画和丝织品为主,空气中悬浮的细菌在温湿度适合、通风差的条件下就会沉积到文物表面,在温度和湿度适合时细菌就会生长繁殖,而细菌的代谢产物会对这些文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如多数细菌生长繁殖后表现为不同颜色,会产生色素,这些色素浸入文物内,会严重影响文物外观,且很难彻底清除。

档案库房也是一个有机质物品保藏的室内场所,也同样面临着空气微生物的污染和侵害。档案馆库房的职业特点要求密闭、防光,因此,库房环境的相对封闭、大量使用空调,这些就为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并容易造成档案库房内空气微生物污染。这些空气微生物不仅对档案的保护构成潜在的威胁,而且可能引起室内工作人员发生过敏性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长期在这种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中工作,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预测的潜在危害。因此,研究档案库房室内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浓度、时空分布对预防档案库房内空气微生物污染非常重要。2009年9月—11月,研究人员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选取代表性档案馆库房及周边环境,用FA-1型多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档案库房内空气样本进行室内空气真菌的种群和时空分布研究。三地档案库房内空气样本培养分析结果是,①在上海、重庆、北京三个地区选定的检测点中,重庆地区档案库房空气真菌总数较高,其原因是,重庆地区的气候、温度及湿度等条件适合真菌生长,且西南地区档案馆库房条件、设备等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档案馆。②三地档案库房内空气真菌粒子的粒径在1~5 μm之间。根据人呼吸道结构特点和粒子空气动力学特点,5 μm以下粒子能够进入肺深部,即肺泡;5 μm以下粒子在空气中沉降速度慢,悬浮时间长,容易被吸入,可直达肺泡,因此,5 μm以下微生物粒子是空气中传播疾病的最危险粒子,可引起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三地档案库房内空气真菌粒子浓度在14~147 cfu/m3之间,低于国家标准,但其中约75%的真菌粒子的粒径在1~5 μm之间,可到达肺泡部位。③三地档案库房采集到的空气真菌种类差异不大,空气真菌中浓度高的优势真菌为青霉属和曲霉属的真菌,浓度低一些的真菌有毛霉属、木霉属等真菌;青霉属是引起气喘的危险因子,曲霉属则是导致特异反应的危险因子,因此,优势真菌含量高容易导致库房工作人员患过敏、哮喘的概率增加。

图书馆也是一个相对封闭、人群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并保存大量的图书,因此,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污染也是有潜在危害的。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10月,研究人员选取北京某图书馆的三楼阅览室、五楼阅览室、地下封闭书库、六楼封闭书库、室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年内北京地区图书馆室内空气真菌的时空分布规律、优势真菌的种类和分布以及空气真菌粒子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①图书馆作为自然通风建筑物,其室内空气真菌浓度与室外有相似的变化趋势,9月和2月分别是一年中图书馆室内外空气真菌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月份,温度和湿度对空气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有重要影响。②室外空气是图书馆室内空气真菌的主要来源之一,开放阅览室的空气真菌浓度远高于封闭书库;人员流动是室内空气真菌的又一主要来源,开放阅览室上午开馆时的真菌浓度高于下午,人流频繁的楼梯间的浓度也要高于南北两个阅览室;通风和清扫能够有效地降低室内空气真菌浓度。③图书馆室内空气真菌主要有枝孢霉属、青霉属、曲霉属,青霉与曲霉作为主要的空气真菌致病原,在室内条件下其含量往往高于室外,图书馆冬春两季中,青霉和曲霉的含量超过总浓度的40%,与北京地区冬春两季呼吸道过敏的高发时间相吻合。④图书馆室内空气真菌粒径小于室外空气,阅览室空气真菌粒径在1.0~6.0 μm之间,封闭书库空气真菌粒径在1.0~3.5 μm之间,室内空气中的真菌颗粒更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

通过以上获得的结果来看,博物馆和档案库房等此类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群主要有细菌和真菌,细菌是以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真菌是以青霉属、曲霉属、毛霉属、木霉属为主。在这些微生物中,有许多种是条件致病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的哮喘、过敏等呼吸道疾病,不容忽视;其次,这些微生物对这些场所内保藏的有机质物品有一定的腐蚀和损坏作用,应引起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