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室内空气甲醛的主要污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污染范围广
在绝大多数新装修家庭和办公室中都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广泛使用了含有脲醛树脂的木质人造板材,而脲醛树脂是由甲醛与尿素聚合反应生成的一种黏合剂,其中所含的游离甲醛和降解时产生的甲醛都可以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
(二)污染时间长,呈季节性波动
甲醛污染可以持续数年之久。这是因为由甲醛制备的合成树脂的降解是一个长期不间断过程,甲醛合成树脂(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的降解过程可以长达3~14年之久;且甲醛释放量可随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大幅度增加,呈明显的季节波动性。
(三)污染水平相对较高
尽管与职业性空气甲醛的污染水平相比,公共场所和居室内空气甲醛还属于所谓的“低浓度水平”(或者称为“环境浓度水平”)。但是在所有因室内装修引起的有机类空气污染物中(例如苯系物、其他的醛、酮、酚、烷等),甲醛单独的污染水平有时可以高达0.1~4 mg/m3,这样的浓度水平不但远远高于其他单个污染物的水平,有时甚至高于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所占的比重,其他污染物难以相比。
(四)生物毒性大(www.xing528.com)
根据美国政府的化学性致癌物分类标准,甲醛属于A1类化合物(人类致癌物suspected human carcinogen),目前美国甲醛的职业阈限值为0.37 mg/m3(0.3×10-6),我国也于2002年将车间空气甲醛的职业阈限值从3.0 mg/m3降低到0.5 mg/m3;同时根据WHO文件和我国的标准,非职业性环境空气甲醛阈限值仅为0.1 mg/m3,这些数据均说明气态甲醛有较大的生物毒性。
(五)毒性作用的种类多种多样
除了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之外,气态甲醛还具有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等。已被证实的室内甲醛相关疾病包括鼻咽癌、白血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肤炎症等;而受到怀疑的室内甲醛相关疾病包括老年痴呆、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等。
(六)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不清楚
20世纪70—80年代在发达国家,由于推广使用脲醛树脂泡沫作为建筑隔热材料和甲醛合成树脂,室内空气甲醛污染曾经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困扰政府机构和专业人士的环境公害问题,因此,针对甲醛的毒理学(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也一度成为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但自80年代末以来,尽管甲醛毒性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室内空气甲醛污染来源问题的逐步解决(禁止使用脲醛树脂泡沫作为建筑隔热材料,同时用环保型黏合剂代替甲醛合成树脂),对于甲醛毒性研究的热情也迅速降低,此后发达国家鲜有学者对甲醛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再作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因而他们也错过了由于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带给针对甲醛的分子毒理学研究新的契机。
目前,对于甲醛的多种毒作用,国际上仅对甲醛的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有部分了解,而对其免疫毒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炎症等)、神经毒性(呼吸道刺激感觉、对中枢神经的毒作用)、生殖发育毒性(不孕、自发性流产、出生畸形)、细胞毒性(氧化损伤、加强细胞增殖作用、中毒性炎症)的机制研究就更为少见;相反在甲醛的毒性作用和生理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者有不俗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