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非营养性添加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非营养性添加剂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营养性添加剂是与营养性添加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们虽然不能为水生动物提供营养物质,但是在保护饲料、促进摄食、提高水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要加入抗氧化剂。添加抗氧化剂时可同时使用能螯合这些离子的增效剂,如柠檬酸、磷酸、抗坏血酸等酸性物质。添加防霉剂的目的是抑制霉菌的代谢和生长,延长饲料的保藏期。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非营养性添加剂

非营养性添加剂是与营养性添加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们虽然不能为水生动物提供营养物质,但是在保护饲料、促进摄食、提高水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饲料保护剂

饲料在贮存期间发生多种变化,导致饲料质量下降,其中主要是氧化和发霉,为防止这些现象发生,在饲料中要加入适量抗氧化剂防霉剂

(一)抗氧化

饲料的化学成分很复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一旦被氧化,一方面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另一方面,氧化产物使饲料产生异味,使水生动物摄食量降低,同时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作用。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要加入抗氧化剂。所谓抗氧化剂,就是能够阻止或延迟饲料氧化,提高饲料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物质。

1.使用抗氧化剂的基本知识

抗氧化剂的类别:根据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及其盐类、异抗坏血酸及其盐类等)和脂溶性抗氧化剂(如丁基羟基苯甲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等)。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类、生育酚类等)和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如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和乙氧基喹啉等)。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有些抗氧化剂本身极易被氧化,自身被氧化后,消耗氧气,从而保护了饲料;②有些抗氧化剂可以放出氢离子,将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破坏分解,使其不能形成醛、酮、酸等产物;③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所产生的过氧化物(游离基)相结合,使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的连锁反应中断,从而阻止了氧化过程的进行;④有的抗氧化剂能阻止或减弱氧化酶的活动,是抑制氧化过程的催化剂。

抗氧化剂的使用剂量:抗氧化剂中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卵磷脂等的使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但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使用量则有一定的限制,其用量一般为0.01%~0.02%。如果是多种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并用,则总用量不变。如果脂肪含量超过6%或维生素E严重缺乏,抗氧化剂用量应适当增加。

添加抗氧化剂的时间:抗氧化剂只能阻碍氧化作用,延缓饲料开始氧化的时间,但是不能改变已经氧化的结果。因此,应在饲料未受氧化作用或刚开始氧化时就加入抗氧化剂,才能发挥其抗氧化作用。

氧含量的控制:氧气的存在可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在使用抗氧化剂的同时,应采取充氮或真空密封等措施,减少与氧气接触,以便更好地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

尽量减少重金属离子的浓度:铜、铁等重金属离子是促进氧化的催化剂,尤其是铜,是一种很强的助氧化剂,因此,必须尽量避免这些离子的混入。添加抗氧化剂时可同时使用能螯合这些离子的增效剂,如柠檬酸磷酸、抗坏血酸等酸性物质。

2.常用抗氧化剂介绍

(1)乙氧基喹啉。又称乙氧喹,外观为黄色至带黄褐色的黏滞性液体,具有特殊臭味。不溶于水,易溶于盐酸丙酮、苯、氯仿乙醚植物油中。在自然光照射下易氧化,遇空气和氧色泽变深,呈暗褐色,黏度也增加。故本品应保存在避光、密闭容器中,但溶液颜色暗化后不影响使用效果。含量一般在97.5%以上。

乙氧基喹啉的商品名称为山道喹、珊多喹、衣索金。常用的商品制剂有两种:一种为乙氧喹含量为10%~70%的粉状物,其物理性质稳定,不滑润,不流动,在饲料中分布均匀;另一种为液体状态,其中一种以甘油作为溶剂,另一种以水作为溶剂,用前需再加水稀释后使用专门设备喷洒。

(2)二丁基羟基甲苯。外观呈白色带微黄块状或结晶粉末,无臭,无味。不溶于水和甘油,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和豆油、棉籽油、猪油等油脂中。本品的稳定性优于其他抗氧化剂,对热稳定,与金属离子作用不会着色,但仍宜存放于避光、密封容器中。二丁羟基甲苯的商品名称为即丁羟甲苯,市售产品的含量为95%~98%。

(3)丁基羟基茴香醚。本品又名丁羟甲醚、丁基化羟基苯甲醚。外观呈白色或微黄色蜡样结晶粉末,带有特异性的酚类臭味及微量的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不同程度地溶于丙二酸、丙酮、乙醇、动物脂肪中,对热稳定,但仍应存放在避光密闭的容器中。

(二)防霉剂

饲料在贮存期间往往被霉菌污染,一旦污染,霉菌生长繁殖就要消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其营养价值降低,同时霉菌代谢产生的毒素还会降低饲料适口性,甚至使水生动物中毒。因此,做好防霉工作是养殖生产和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防霉的措施较多,如培养抗性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和收获技术、严格控制饲料的水分、改善贮藏条件等。向饲料中添加防霉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防霉剂是一类抑制霉菌繁殖、防止饲料发霉变质的化合物。添加防霉剂的目的是抑制霉菌的代谢和生长,延长饲料的保藏期。其作用机制是,破坏霉菌的细胞壁,使细胞内的酶蛋白变性失活,不能参与催化作用,从而抑制霉菌的代谢活动。

1.影响防霉效果的因素

(1)溶解度。常用的防霉剂均具有一定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向饲料中添加,充分发挥其抑霉作用。

(2)饲料环境酸碱度。在不同的pH条件下,防霉剂所能发挥的抑菌能力不同。有机酸类防霉剂在饲料环境偏酸时抑菌能力强,饲料环境偏碱时则不发挥作用,即pH愈低,防霉剂的效果愈好。

(3)水分含量。水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没有水,所有生命活动将停止,因此,只要降低饲料中的含水量,就相当于增强了防霉效果。

(4)温度高低。当温度低于18℃或超过一定温度(40℃~50℃以上)时,一般霉菌就不再繁殖,在防霉剂本身未失活的前提下,这也等于增强了防霉剂的效果。

(5)污染程度。饲料被霉菌污染的程度越轻,防霉剂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使用防霉剂时应注意良好的卫生条件,尽量避免霉菌污染。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可减少防霉剂的用量。

(6)分布情况。防霉剂在饲料中只有分布均匀,才能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效果。所以,对于易溶于水的防霉剂,可将其溶于水,再喷雾到饲料中,充分混合均匀;对于难溶于水的防霉剂,可先用乙醇等溶剂配成溶液,然后再喷雾到饲料中,充分混合均匀。

(7)多种防霉剂并用。每种防霉剂都有其各自的作用范围,在某些情况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防霉剂并用,往往可起到协同作用,从而比单独使用一种更为有效。但防霉剂的并用必须符合使用标准,要经反复试验找出最有效的配合比例。

(8)防霉剂的保藏。防霉剂的物理保藏方法,如低温(冷藏)、干燥(降低环境水分)、控制环境卫生、良好包装(密封)等,以及防霉剂与饲料相混在一起保藏的物理方法,如加热、冷冻、辐射或干燥等,也会影响到防霉效果。

2.常用防霉剂介绍

(1)酸及其盐类。丙酸是一种有腐蚀性的有机酸,有弥漫特异气味,是酸性防腐剂。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含丙酸99%以上。极易溶于水,有时用吸附剂吸附制成含丙酸50%或60%的粉末。

丙酸盐包括丙酸钠、丙酸钙、丙酸钾和丙酸铵等。常用作防霉剂的是前两者。丙酸钠外观为白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味或稍有特异丙酸气味,易溶于水,具吸湿性。丙酸钙外观为白色的晶体颗粒或粉末,无臭或稍具特异臭味,易溶于水。

丙酸盐杀霉性较丙酸低,故使用剂量较之大。丙酸用量一般为0.05%~0.4%,丙酸盐用量一般为0.065%~0.5%。用量随饲料含水量、pH而增减。丙酸臭味强烈,酸度又高(pH为2~2.5),故对人的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使用时应注意。

此类防霉剂毒性低,抑菌范围广,丙酸还可为动物提供能量,其盐类可为动物提供矿物质,因此,此类防霉剂是常用的防霉剂。使用方法有:①直接喷洒在饲料表面。②和载体预先混合后,再掺入饲料中。③与其他防霉剂混合使用,扩大抗菌谱。

(2)苯甲酸苯甲酸钠。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为白色叶状或针状晶体,质轻,无臭味或稍带气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但有吸湿性,在酸性条件下易随水蒸气挥发。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溶液呈无色透明状。

苯甲酸钠外观呈白色颗粒或无定形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气味,味微甜后涩,有收敛性。易溶于水,溶于乙醇。在空气中稳定。杀菌性较苯甲酸弱。

苯甲酸溶解度低,使用不便,故在饲料中主要使用苯甲酸钠。苯甲酸钠是一种酸性防腐剂,在pH为5.5以上时,对很多霉菌无杀灭作用,其最适pH范围为2.5~4.0。该类防霉剂使用量不得超过0.1%。

(3)山梨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又叫清凉茶酸,为无色或白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稍有刺激性臭味,无腐蚀性,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对光、热稳定,但在空气中长期存放易氧化变色。

山梨酸盐类包括山梨酸钠、山梨酸钾、山梨酸钙等。山梨酸钾常用作防霉剂。山梨酸钾为无色或白色鳞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稍具臭味。在空气中不稳定,能被氧化着色。有吸湿性,极易溶于水。

山梨酸的用量一般为0.05%~0.15%,山梨酸钾一般用0.05%~0.3%,最适pH为5~6以下。

在配合饲料中加入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抗氧化和防霉效果,但是,主要精力应放在原料的选择与贮存上。选择优质的原料和适当的贮存方法是保护饲料最根本的措施,加入保护剂只是一种辅助措施。实际上,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发挥作用要求一定的条件,并且其效果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饲料中即使加入保护剂,也应尽量加快其周转速度,缩短贮存期。一般要求配合饲料的贮存期不超过3个月。对于那些加工后马上投喂的饲料,可以不添加饲料保护剂。

二、诱食剂

诱食剂又称诱食物质、引诱剂或促摄物质。其作用是刺激水生动物的感觉(味觉、嗅觉和视觉)器官,诱引并促进水生动物的摄食。

(一)诱食剂的特点

(1)协同作用。即使一种物质也可以产生诱食效果,但欲使效果理想,最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相配合,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如两种以上的氨基酸、氨基酸和核苷酸、氨基酸和甜菜碱、氨基酸和色素或荧光物质等。

(2)专一性。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对不同种类的诱食剂的反应不同,不同的水生动物对同一诱食剂的刺激可表现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如丁香水煮液对鲤鱼有排斥作用,而对鲫鱼有引诱作用。田螺水煮液对鲤有强烈的引诱作用,但对鲫却有强烈的排斥作用。

(3)所有D-氨基酸均无诱食活性,有些还会产生阻碍摄食的作用。有些L-氨基酸对某些水生动物也会产生阻碍摄食的作用,如L-丙氨酸对鲤有引诱作用,而对鲫有排斥作用。

(4)诱食效果受诱食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扩散速度、浓度分布等因素影响很大。

(二)诱食剂的种类

1.动植物提取物

研究表明,蚯蚓、牛肝、蚕蛹干、带鱼内脏和鱼干等的水提取液对南方鲶仔鱼有良好的效果。枝角类浸出物、摇蚊幼虫浸出物、蚕蛹水煮液、田螺水煮液、蚕蛹乙醚提取物对鲤鱼有诱食作用。丁香水煮液、蚕蛹水煮液、蚯蚓水煮液、蚕蛹乙醚提取物对鲫鱼有诱食作用。海蚯蚓对真鲷有诱食作用。沙蚕提取物、沙蚕提取物+尿苷酸对中华绒螯蟹有诱食作用。蚯蚓对中国对虾有诱食作用。

大蒜洋葱中因含有硫的挥发性低分子有机物而具有特殊气味,其强烈的蒜香对多数鱼类的嗅觉有刺激作用,能引诱其摄食。一些天然植物香料及中草药也有强烈的诱食作用,如丁香、黄柏、八角陈皮、阿魏及广陵香等,对多数淡水鱼类都有诱食作用。新鲜水果(如葡萄樱桃甜瓜柿子等)的提取液对鱼类也有一定的诱食作用。

动植物提取物的不同加工方法也会影响其诱食效果,如蚕蛹,无论是水煮液还是乙醚提取液对鲤和鲫均有诱食作用,但对蚯蚓,其水煮液对鲫鱼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而乙醚提取物对鲫鱼则无作用。动植物提取物化学成分复杂,起诱食作用的成分尚没有完全搞清楚。

2.含硫有机物

含硫有机物主要是DMPT(二甲基-丙酸噻唑,又名硫代甜菜碱)、大蒜素等。DMPT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水生动物诱食剂,具有海洋气味,存在于海藻和较高等的植物中。对真鲷、牙鲆、鲤鱼、鲫鱼、金鱼、长臂虾等具有明显的诱食效果,并能改变养殖品种的肉质,使淡水品种呈现海产风味,从而提高其经济价值。大蒜素不仅可以促进摄食,而且还可以使真鲷、牙鲆、虹鳟肉质细腻紧密,鲜美香浓,同时对细菌性疾病也有防治效果。另外,溴化羧甲基二甲基硫(CMDMS)对鲤鱼的诱食也有一定的作用。

3.氨基酸、脂肪和糖类

多数氨基酸对水生动物的味觉和嗅觉都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如苯丙氨酸组氨酸、亮氨酸等具有独特的甜味;缬氨酸、异亮氨酸等带侧链的氨基酸具有巧克力的香味。脯氨基酸已被公认为是引诱水生动物最有效的化合物之一。鳗鱼饲料中添加丙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的混合物后,能有效地促进其摄食和消化吸收。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对虹鳟有诱食作用。

亚油酸亚麻酸鱼油等能促进团头鲂的摄食。脂肪能促进草鱼的摄食。

蔗糖能促进中华鳖的摄食。

4.其他种类

其他被证实对水生动物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有核苷酸、尿苷-5-单磷酸盐、羊油、甲酸、香味素、类似维生素B2的荧光物质、盐酸三甲胺(TMAH)、柠檬酸等。苷氨酸三甲丙酯是天然的生物碱化合物,在饲料中添加0.5%~1.5%便对所有淡水鱼和甲壳动物的嗅觉和味觉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盐酸三甲胺(TMAH)对罗氏沼虾有诱食作用。

现将几种主要饲养对象的诱食剂及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列于表10-6中。在每10 g真鲷饲料中加入45 mg甘氨酸、59.5 mg L-丙氨酸和51.5 mg L-缬氨酸,以及适量的类似维生素B2的荧光物质,能有效地促进真鲷的摄食。

表10-6 主要养殖对象的诱食剂

续表

注:①为不同物质分别试验的结果。②为多种物质协同作用的试验结果。

在一般饲料中加入诱食剂可以提高摄食量,特别是当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含量高时,更应加入诱食剂以改变其适口性。在捕捞水产品时,饲料中适量加入诱食剂,则可大大提高捕获率。

研究证实,通常作为诱食剂的物质同时具有多种其他作用,如营养作用、防治疾病、提高消化酶活性、提高消化吸收率、改善肉质、降低血糖血脂等。

三、水产品着色剂(www.xing528.com)

人工养殖的水生动物,其体色往往不如在天然水域中生活时的色彩鲜艳,因而影响了其商品价值。若在饲料中添加着色剂则可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使鲑鱼与鳟鱼的体表与卵增色,使锦鲤、金鱼等观赏鱼和真鲷、甲壳类的体表更为鲜艳美观,则可提高其商品价值。

水生动物的体色主要是由类胡萝卜素在体内积累的多少所致,一般来说,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从食物中来获得,在体内积累起来,使体表、肌肉、卵呈现颜色,因此,应根据情况在配合饲料中适量添加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可分为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和虾青素等。它们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体内。胡萝卜素主要有α、β、γ三种,都是红、黄色。叶黄素种类很多。甲壳类所含的是虾黄素。甲壳类的虾黄素通常与蛋白质相结合,呈灰绿色。加热后,虾黄素与蛋白质的结合键被打断,游离的虾黄素被氧化成虾红素,故而变红色。

常用的着色剂主要有叶黄素和胡萝卜醇。其添加量视饲料中原有含量和着色程度的要求而定,一般为10~20 g/t。

类胡萝卜素的色素源,植物性原料有辣椒金盏花粉、苜蓿粉、黄玉米面筋粉、裸藻、绿藻、蓝藻等;动物性原料有糠虾、磷虾、鳌虾、蟹粉等。表10-7列出了几种类胡萝卜素源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几种物质的类胡萝卜素中所含色素的比例差别列于表10-8中。

表10-7 天然类胡萝卜素的来源及含量(mg/kg)

表10-8 几种用于着色的饲料含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量(占总氧化类胡萝卜素%)

裸藻酮利用范围相当广,鲑、鳟、鲷、金鱼、虾、鲤等皆可使用。在饲料中添加0.001%~0.004%裸藻酮,可以改善虹鳟的皮、肉及卵色;真鲷和虹鳟不能改变色素的组成,但能将上述色素直接沉积在体内。裸藻酮除具有着色效果外,还可促进卵成熟,提高受精率及孵化率。

裸藻酮在对虾体内可转变成虾青素,在饲料中添加0.02%,喂养4周即可见效,是优良的着色剂。金鱼、红鲤和锦鲤能将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转变成虾青素。以叶黄素喂鱼,橙色加强,以玉米黄素喂鱼,则红色增强。因此,为改善金鱼、红鲤的体色,以在饲料中加入玉米黄素为佳。

虾青素为红色系列着色剂。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饲喂对虾,经过8周,对虾体内的虾青素即达到最高值,在4周后就能看到色彩的改善,因此,改善体色历时1个月即可。将红法夫酵母添加到饲料中,鲑鱼和鲟鱼食用了经破碎细胞壁的红法夫酵母后,虾青素积累在皮肤和肌肉中呈红色,这种鱼营养价值高,色泽鲜艳,味道好,经济价值高。红鲑鱼的虾青素含量通常为5~20 mg/kg(鲜重),而虾青素在饲料中的含量为40~150 mg/kg。

目前,在配合饲料生产上着色剂的添加量见表10-9。

表10-9 着色剂与着色对象

虾青素还有促进抗体产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脂肪氧化、消除自由基等方面的作用,这方面的能力均强于β-胡萝卜素。虾青素对鱼类的繁殖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激素促进机体生长和成熟,提高生殖力,提高鱼卵受精率,减少胚胎死亡率

四、生长促进剂

生长促进剂的主要作用是刺激水生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以及改进机体健康

(一)抗生素

原名抗菌素,因其作用远超出单纯的抗菌范围,所以现在一般称为抗生素。这类物质促生长的机理是抑制和杀灭动物肠道中的病原微生物,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维持动物消化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同时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这类物质主要有黄霉素、维吉尼霉素等。实验证明它们对鲤鱼、鳗鱼、中华鳖等水生动物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二)激素

主要有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促蛋白合成素等。这类物质目前应用尚不普遍。

(三)酶制剂

饲料中添加酶制剂的目的是促进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和吸收,提高其利用率。目前,用作饲料添加剂的酶主要是消化酶类,它们来源于生物细胞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常用的饲料酶制剂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植酸酶、NSP酶(非淀粉多糖酶)等。前三种酶的功能是分解相应的营养素,水生动物本身可以分泌这些酶,但数量和活性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消化率,在饲料中适量另外添加。植酸酶是用于分解植酸的酶,使植酸释放出磷元素,提高机体对磷元素的利用率。NSP酶的功能是分解粗纤维。除单一酶制剂外,为更好地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水生动物消化能力,充分利用酶的协同作用,发挥其综合效应,还配制了复合酶制剂。选用饲料酶制剂应注意下列问题。

(1)应根据水生动物种类、规格及其消化生理特点使用。消化酶主要用于小规格、消化道短、消化酶活性不高的种群。同时还要考虑到饲料类型等因素。

(2)单纯酶制剂保存期不应超过6个月,做成预混料或饲料则不应超过3个月。

(3)酶制剂最方便的使用方法是将其加入预混料中,然后再与饲料混合制粒。为提高其效果,可用酶制剂预先处理饲料原料,或在制粒后将酶制剂喷涂在颗粒上。

(4)添加量不宜过多,否则会有副作用,影响机体的生长。

(四)喹乙醇

属于喹啉类药物,又名倍育诺、快育灵、奥拉金、喹酰胺醇。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抗菌促生长剂,对水生动物具有促进生长、防治疾病、提高饲料效率等作用,且价格便宜,因此,在过去一直是水产养殖最主要的促生长剂之一。有的生产者用量过大,每千克饲料高达几百甚至上千毫克,结果导致中毒,表现为鱼体浮肿、腹水,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降低,捕捞、运输时发生全体出血而死亡。

现已查明,水产动物对喹乙醇的吸收和分布都很快,但其消除却很慢,长期使用引起蓄积性中毒,同时对人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国饲料标准规定,在水生动物饲料中不准添加喹乙醇。

五、青贮饲料调制剂

世界上凡是养殖业发达的国家,青贮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现代青贮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采用了青贮饲料调制剂,使用青贮饲料调制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乳酸菌在发酵中占有优势,并可防止青贮料的霉烂,提高营养价值。青贮饲料调制剂主要分为三类。

1.保护剂

起抑制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饲料腐败和霉变,减少其中营养成分的消耗和流失的作用。如防腐剂——甲醛、亚硫酸与焦亚硫酸钠等;有机酸——甲酸、乙酸等;无机酸——硫酸、盐酸、磷酸等。

2.促进剂

起促进乳酸发酵的作用,达到保鲜贮存的目的,如接种菌体等。

3.含氮等营养性物质

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改善饲料风味,如尿素、糖蜜、磷酸一铵,尿素-糖蜜、氨水、食盐等物质。

六、粗饲料调制剂

粗饲料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其特点是体积大,粗纤维含量高,而易被消化的无氮浸出物含量低,水生动物对其消化率低。通过加工调制,则可改变其理化特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消化率,扩大饲料来源。粗饲料的加工调制方法主要有三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一)物理处理法

就是将粗饲料切断或粉碎,对于提高消化率的作用很小,主要是为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学处理法做准备。

(二)化学处理法

常用的粗饲料调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石灰、尿素和NSP酶等。NSP(非淀粉多糖)是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的所有多糖的总称,主要有β-葡聚糖、阿拉伯木(戊)聚糖、纤维素、果胶、苷露糖等。NSP酶即分解这些物质的酶,主要是β-葡聚糖酶、阿拉伯木(戊)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饲料中添加NSP酶,可以摧毁植物细胞壁结构,降低食糜黏稠度,减少消化道疾病,提高内源性消化酶活性。

(三)生物学处理法

常用的粗饲料调制剂主要是微生物制剂,靠微生物产生酶,酶再分解粗纤维。

七、黏合剂

黏合剂是在饲料中起黏合作用的物质,在水产饲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甲壳类饲料,因其摄食特性为抱食,边游边食,要求饲料在水中保持长时间不溃散。

(一)水产饲料黏合剂的作用

(1)合剂将各种营养成分黏合在一起,保障水生动物能从配合饲料中获得全面营养。

(2)减少饲料的崩解及营养成分的散失,减少饲料浪费及水质污染。

(二)作为水产黏合剂应具备的条件

黏合剂应具有价格低,用量少,来源广,无毒性,加工简便,不影响水生动物的摄食、消化和吸收,黏合效果好,水稳定性强等特点。

(三)水产饲料黏合剂的类别

水产饲料黏合剂大致可分为天然黏合剂和人工黏合剂两大类。前者主要有淀粉、小麦粉、玉米粉、小麦面筋粉、褐藻胶、骨胶、皮胶等;后者主要有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等。

(四)影响水产饲料黏合剂黏合效果的因素

(1)合剂本身的性质。不同种类的水产饲料黏合剂的化学组成不同,其对饲料的黏合效果自然不同。

(2)饲料种类与黏合剂用量。饲料中含脂质多的鱼卵、鱼肝等超过20%,则黏合效果不好;同一种黏合剂用量多,则黏合性效果好。

(3)饲料原料的细度。饲料原料细度越高,与黏合剂接触面越大,因而易于被黏合。在使用虾(蟹)粉及质量不高的鱼粉等为饲料原料时,最好对原料进行微粉碎或二次粉碎,使其粒度达到0.172 mm(100目)以上。

(4)加工温度。以糖类、动物胶类等作为黏合剂时,生产的颗粒饲料应在80℃以上的温度下干燥,黏合效果才好;如果晒干,则黏合效果差。

(5)制粒工艺条件。生产颗粒饲料前,原料中的加水量、与黏合剂混合的均匀度、造粒时的温度、所用设备、造粒时原料间紧密的程度、饲料颗粒表面的光滑程度(表面越光滑在水中越不易失散)、成粒后的干燥方法(经60℃烘干的可以长时间不散,而晒干者经20~30 min即散失)等均会影响黏合效果。

八、抗结块剂

抗结块剂,也叫流动剂。它是提高饲料质量、产量和耐存性的辅助剂。对流动缓慢、易黏不散和对温度敏感的物料,它可提高其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动性和贮存的稳定性。一般都在添加剂预混料的制作工艺上使用,不在配合饲料中使用。

配合饲料中有多种组分,它们有着不同的理化特性。例如,有的是固态物质;有的是液体状态;有的对特异条件特别敏感(维生素添加剂和微量元素盐);有的具有黏着性;有的表面湿度过高;有的表面凹凸不平;有的黏合力相差很大等。使用抗结块剂可以调整这些性状,使他们容易流动、散开,表现流动性强。

抗结块剂有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类。硅酸化合物和硬脂酸盐,对动物无害,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在一起使用。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但都应是微小颗粒,有特定结构,有抗挤压、化学稳定性好的特性。常用的抗结块剂有硬脂酸钙、硬脂酸钾、硬脂酸钠、滑石、硅藻土、脱水硅酸和硅酸钙等。

抗结块剂的使用量为预混料的0.5%~2%,因抗结块剂种类和使用目的不同而异。有的国家规定,最大用量不能超过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