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氨基酸
由于受原料来源和成本的限制,制定配合饲料配方时如果优质鱼粉不足,使用高比例的植物蛋白源时,往往会导致赖氨酸、蛋氨酸偏低,不能满足鱼、虾生长的需要,这些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常常在饲料中添加限制性氨基酸,以平衡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组成,满足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这些商品单体氨基酸都是人工化学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又叫晶体氨基酸或游离氨基酸。
(一)添加游离氨基酸
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鱼、虾类都能同样有效地利用游离态氨基酸。鲑类能利用游离态氨基酸。用一种玉米醇溶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的饲料添加游离态赖氨酸和色氨酸后喂养硬头鳟,其增重和蛋白质利用率比未添加游离态氨基酸的饲料组都要高许多。但是,也有些鱼类不能利用游离态氨基酸。例如,把斑点叉尾鲴饲料中精氨酸的水平从每千克饲料11 g增到17 g(以明胶等氮取代酪蛋白),则显著地促进增重;而在酪蛋白中加入等量的游离态精氨酸、胱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则对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很小。
在饲料中添加游离态氨基酸喂养对虾,有的试验认为无效。麦康森等研究指出,饲料中的游离态氨基酸在进入中肠以前,绝大部分已被中肠腺吸收。而结合态氨基酸,则在消化分解后进入中肠,不能与游离氨基酸同步吸收。不仅如此,添加游离态氨基酸,还影响其他必需氨基酸吸收的同步化,使氨基酸间得不到平衡互补,从而使游离态氨基酸饲料效果不佳。解决办法是:缩短投喂间隔时间,增加投喂次数,或将限制性氨基酸包膜,或制成螯合型氨基酸金属盐,使其在消化道中先降解后再被吸收,以达到与结合态氨基酸同步吸收的目的。
(二)氨基酸添加剂的选用
天然存在的氨基酸多为L型,D型很少,化学合成的多为L型与D型各50%的混合物,即消旋型。L型氨基酸能直接被动物利用,而D型则不易被利用。饲料用氨基酸应选用L型或DL型。
常用的氨基酸添加剂主要有赖氨酸和蛋氨酸,目前精氨酸、苏氨酸也逐步商品化。饲料中的赖氨酸有两种,一种是能被动物利用的有效赖氨酸,另一种是其ε-氨基被结合的不能被利用的赖氨酸,前者居多数,而后者较少。因此,赖氨酸的添加应考虑饲料原料中有效赖氨酸的含量。在饲料工业中使用的蛋氨酸有两类:一类是粉状L-蛋氨酸或DL-蛋氨酸,另一类是DL-蛋氨酸羟基类似物(4-甲硫基-2-羟基丁酸,MHA)及其钙盐。
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必须注意:①要准确掌握配合饲料中各种饲料原料的必需氨基酸含量;②要严格控制添加量,任何氨基酸的过剩或不足,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③添加时,首先应满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其次再满足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否则达不到良好效果。
使用赖氨酸和蛋氨酸作为添加剂,为使其在配合饲料中能均匀混合,可用载体预先混合。常用的载体有脱脂米糠、麸皮、玉米粉等,氨基酸与载体之比约为1∶4。
氨基酸在使用中要妥善保管,库房要通风干燥,要注意避光、防潮、防高温、防虫害,以免氨基酸在贮存中变质。开封的氨基酸要一次用完,用不完时,要扎紧包装或密封。
二、维生素
(一)常用维生素的质量规格
许多维生素都不稳定,在饲料加工和贮存中容易被破坏。因此,在制造维生素预混料添加剂时,必须注意各种维生素的特性,进行预处理,加以保护,使之稳定。对维生素进行预处理保护的方法有:①化学稳定法。例如醇式维生素E(生育酚)容易被氧化破坏,酯化的维生素E(生育酚醋酸酯)则比较稳定。②以脂肪、硅酮或明胶包被,可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使用维生素时应选择维生素的稳定形式。维生素的商品形式及其质量规格列于表10-1。
表10-1 常用维生素的商品形式及其质量规格
续表
(二)加工和使用维生素添加剂应注意的问题
1.维生素添加量的确定
由于维生素的种类多,分析困难,对于饲料企业来说,不可能将所用饲料原料一一加以分析。此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维生素还因环境条件、加工、贮存、运输等因素而造成损失。因此,通常不考虑基础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而以饲养标准或营养标准规定的需要量作为添加量,并考虑其他一些造成损失的因素,增加10%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在计算添加量时还要考虑维生素价格和经济承受能力,所以维生素的添加量往往并非是饲养动物的最佳需要量。
2.维生素的配伍禁忌
在添加维生素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些易受破坏的维生素应选用包膜制剂。胆碱有很强的碱性,因此在配制饲料添加剂时,应将氯化胆碱作为单项配料成分考虑,可以子母袋形式分装。微量元素的存在是使维生素失去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例如铁、铜等微量元素如与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混合,则会加快这些维生素的破坏。因此,复合维生素添加剂和复合微量元素也应分别包装,而不应混在一起。
3.载体的选用
载体的质量对维生素的稳定性有影响。以含水量13%的玉米粉作为维生素B1、维生素C和维生素K3的载体,经过4个月贮存,60%的效价被破坏;如选用含水量为5%的干燥乳糖粉,经过4个月和6个月的贮存,维生素效价可保持在85%~90%。由此可见,选用载体时除考虑其质量外,还应考虑水分含量,以不超过5%为宜。从成本及分散均匀性看,麸皮、脱脂米糠为最佳载体。
4.包装与贮存
为了避免外界因素如潮湿、氧气和光线对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包装容器可选用多层铝塑袋,在装入维生素后立即抽空密封。产品在贮藏时,温度不宜超过25℃。混合好的维生素产品不要放置时间过久,以免效价降低。应有计划地随用随购,切忌今年购进,明年使用。
三、矿物质
(一)矿物质的原料及其要求
1.对矿物质的基本要求
一般认为,作为饲料用矿物质添加剂的原料,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www.xing528.com)
(1)含杂质较少,有害有毒物质在允许范围以内,不影响鱼、虾和人的安全。
(2)生物学效价要高,鱼、虾摄食后能够消化、吸收和利用,并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稳定,不仅本身稳定,而且不会破坏其他矿物质添加剂,加工、贮藏和使用方便。
(4)货源稳定可靠,可就地就近取材,保证供应和生产。
(5)在不降低有效量的条件下,成本较低,保证使用后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微量元素原料多使用纯度符合饲料安全要求的化工原料,或专门生产的饲料级原料,而不用纯度不达标或昂贵的试剂级产品。目前生产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多以沸石或含钙的石灰石粉作为物料的载体。
2.矿物元素的原料
(1)常量元素。钠、氯、钾来源于食盐(NaCl)和氯化钾;镁的原料有碳酸镁、氧化镁和硫酸镁;钙、磷为饲料中添加的主要常量元素,其来源有多种,详见表10-2。
表10-2 常用矿物质中钙、磷含量
磷的来源相当复杂,利用率及售价相差也较大。因此,如何选择经济有效的来源是十分重要的。不同来源、不同化学形态的磷酸盐有不同的利用率。物理性质如密度、细度等对其利用率也有关系。一般来说,细的比粗的利用率好,但太细会造成扬尘,对操作处理有不良影响。
(2)微量元素。鱼、虾饲料中也常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植物原料使用比例较高的时候。因此,有必要补充微量元素以满足鱼、虾营养的需要。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铜、铁、锰、锌、钴、硒、碘等。
碘化钾易潮解,稳定性差,与其他金属盐类易发生反应,对维生素、抗生素等添加剂都能起破坏作用,应尽可能少用。碘酸钙吸水性差,稳定性高,可以作为碘源。硒为剧毒物质,应注意用量及饲料均匀度。
无机微量元素主要在鱼、虾中肠吸收。由于中肠环境呈碱性,影响无机微量元素的吸收率,近年来研制成功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多糖微量元素复合物,可大大提高微量元素的吸收率。有机Cu、Co的吸收率比无机Cu、Co提高最多,分别提高41%和46%~58%,有机Fe、Zn次之(15%),有机Mn提高最小,比无机Mn只提高6%左右。
(二)矿物质添加剂的配方设计
1.矿物质元素添加量的确定
(1)常量元素添加量的确定。一般是从饲养标准中规定的需要量减去所用饲料中的实际含量之差作为添加量,如果饲料中所测含量超过需要量,就不必添加;所用饲料中含量接近或不足,即可酌量添加,但过多添加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对鱼、虾生长不利。但是,如果磷主要来自植酸磷和鱼粉或肉骨粉,必须考虑它的利用率。
(2)微量元素添加量的确定。微量元素在鱼、虾饲料中添加量很少,在基础饲料中变化较大,其生物学效价也经常有变化,在生产中很难做到现用现测。按成分表间接计算误差也很大。所以在设计配方时,普遍将饲料标准中规定的微量元素需要量作为添加量,而将基础饲料中的含量忽略不计。这样简化了计算,便于实际应用。
在确定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和配方时,对以植物原料为主的配方应该适当增加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还应考虑元素间的比例平衡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特殊用量。例如,某一元素的超量供给,有可能破坏元素间的平衡,其用量应慎重考虑;对毒性较大的元素,如铜、硒等要注意添加量和中毒量之间的差距,即安全倍数。在安全倍数小,设备和工艺达不到均匀混合的情况下,要适当减少用量以保证安全。
2.微量元素添加剂的配方设计
(1)根据饲养标准(或营养需求量)确定微量元素用量:以鲤为例,其营养需求量见表10-3。
表10-3 鲤的微量元素需要量
(2)微量元素原料的选择。要根据原料的生物学效价、价格和加工工艺的要求综合考虑进行选用。要查明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所含杂质及其他元素含量,备做参考。所选用的微量元素原料的规格列于表10-4。
表10-4 商品矿物质原料的选择
(3)根据原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预混料中的需要量,计算在预混料中各微量元素所需商品原料量,其计算见表10-5。
表10-5 每千克全价配合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原料用量
(4)计算载体用量:设矿物质添加剂在全价料中占3%,其中常量元素为2%,则微量元素预混料占1%(即预混料含量为每千克全价配合饲料1%),预混料中载体重量应为:10-0.92697=9.07303 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