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的脂质特点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绝大部分,长链多烯酸的含量高,种类也很多。很多水生动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20∶1n-9、22∶1n-11和亚麻酸型(n-3)多不饱和酸。水生动物脂质中脂肪酸的含量依种类、年龄、性别、温度、组织和器官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受日粮影响很大,这是由于水生动物摄食的脂质可被直接转入体脂质中,很少有改造作用。水生动物含有的不饱和脂肪因鱼的种类不同相差很大,淡水鱼脂肪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海生动物二十碳和二十二碳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如大西洋鲱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仅占其脂质的16.5%左右,而硬头鳟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约占其总脂质的41.3%左右。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中,多数鱼类所拥有的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高于n-6型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的几倍,而体内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源于饲料,故多数鱼类需要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要大一些。
一、鱼体中脂肪主要储存的部位
鱼体内的结构脂类分布于各种组织,主要以磷脂为主,不同种类的鱼相似;而储存脂类则以甘油三酯为主,在组织中分布与鱼的种类有关。鱼体内的脂肪通常积累在肠系膜、皮下组织、肌肉和肝脏中。有的鱼以皮下组织为主要储存场所,如沙丁鱼、太平洋鲐鱼,可占体总脂的40%以上;有的鱼以肠系膜为主要场所,如鲱鱼和竹荚鱼;有的鱼以肝脏为主要场所,如鳕鱼、牙鲆等;有的鱼以肌肉为主要场所,如鲑、鳟鱼类;真鲷、高体鰤鱼和狗鱼等以肝脏和肌肉两个组织器官为主要储存场所。
二、海水鱼与淡水鱼组织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比较
淡水鱼类肝脏中脂类的储存比海水鱼类少得多,其脂肪含量一般都低于10%肝脏湿重,海水鱼类一般大于10%。但不能单纯认为肝脏中脂类含量很高,即是脂肪肝,对于以肝脏为脂类储存的主要部位的鱼类,如䲠肝脏中脂类含量占肝脏湿重的76.85%时,肝脏功能仍然正常。淡水鱼类PUFA主要由n-3和n-6系列组成,包括18∶2n-6、18∶3n-3、20∶4n-6、EPA、DHA,而海水鱼类PUFA主要由n-3系列的EPA和DHA组成。淡水鱼肌肉n-3系列的PUFA远低于海水鱼类,n-3/n-6一般都低于3(热带淡水鱼更低);而海水鱼n-3/n-6一般为4~10,有的甚至更高,如青背竹荚鱼达34.1。
三、食物对鱼体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鱼体脂肪酸组成与其食物密切相关。即使是同一种动物,如果摄取的食物组成不同,其脂肪酸组成也不同。Dunstan等分析澳大利亚22种鱼的肌肉脂肪酸组成后,指出鱼类棕榈酸占总脂肪酸的16%~26%,DHA占15%~35%,EPA占3%~23%,ARA占1%~15%,一些肉食性鱼肌肉中20∶4n-6含量为5%,杂食性鱼类肌肉中20∶4n-6为10%,这与它们的摄食有关。由于桡足类,特别是高纬度的桡足类,富含蜡脂(富含20∶1n-11),因此以桡足类为食的鲱鱼的鱼油中20∶1n-11也较高;但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其体内油脂中n~3PUFA含量相对较高,因为浮游植物的脂类主要由磷脂组成,富含n~3系列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某些鱼类也包括蜡脂)是鱼类储存脂类的主要形式,食物对鱼体内的甘油三酯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影响较大,若食物充分,则鱼体脂肪含量高;鱼类摄食量大,鱼体脂肪含量也相应提高;但饥饿时,由于储存脂类的动用,体脂含量就降低。所以鱼体内甘油三酯含量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饲料脂质与鱼体脂质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用3%大豆油+2%鱼肝油、3%玉米油+2%鱼肝油、5%月桂酸、4%月桂酸+1%亚麻酸以及4%月桂酸+0.5%亚麻酸+0.5%亚油酸分别饲喂虹鳟、鲤鱼、鳗鲡、香鱼和大麻哈鱼16周后,其肝脏或肝胰脏中的脂肪酸组成是不同的。从饲料脂质对淡水鱼肝脏(肝胰脏)极性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的鱼类,用同一种脂肪源饲养,肝脏中的脂肪酸组成不同;同一种鱼类用不同的脂肪源饲养后,肝脏中的脂肪酸组成也不同,如表4-4所示。(www.xing528.com)
表4-4 饲料脂质对淡水鱼肝脏(肝胰脏)极性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食物结构对鱼体储存脂类的影响很大,但对结构脂类磷脂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尽管食物中脂类可能富含某些脂肪酸,如海水桡足类富含20∶1n-9和22∶1n-9,由于不是鱼类的结构脂,所以对结构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小,而对储存脂类影响大。所以在研究鱼类必需脂肪酸需求时,提倡用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去平衡。由于鱼类鳃组织磷脂的含量十分丰富,也可考虑用鳃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作为参考来进行平衡。
四、环境因子或季节变化对体脂类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生活在低水温的鱼类,构成细胞膜的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可达60%,特别是DHA含量极高。低温下磷脂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以改变膜结构的流动性和通透性等,保证环境温度变化下机体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温度不会影响储存脂类中脂肪酸的饱和度,如南极鱼类具有大量的储存脂,多不饱和脂肪酸仅占6%。
脂类含量的变化也与食物的丰度和摄食强度密切相关。一般适应环境温度越低的鱼类,其体脂含量越高。在南极生活的中层鱼类,由于适应长期的寒冷水温,其体脂占鱼体干重的40.3%±19.7%。生活于水深230 m以下的海水鱼,体脂含量一般都大于40%,其肌肉或全鱼中甘油三酯占总体脂含量平均大于6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一般占总脂肪的55%以上,这些鱼体中大量储存的脂类,是度过漫长冬季的一种适应。自然界中环境温度的变化与季节变化是一致的,如越冬前储存脂类通常会增加,同时因其生理要求而变化,多数性腺发育前脂类含量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