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饲料工业发展展望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饲料工业发展展望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差距的存在正反映了我国饲料工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是世界上发展饲料工业最早、产量最高的国家,它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世界饲料工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水产饲料工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开始发展壮大,短短40余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产量雄踞世界第一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饲料工业发展展望

一、世界饲料工业发展概况

随着世界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世界饲料加工业也迅速发展,饲料产量大大增加。1970年,北美、欧洲、拉美地区、亚太地区、中东及非洲的配合饲料产量分别占世界配合饲料总产量的40%、30%、15%、10%和5%。近年来,世界配合饲料产量每年以2%左右的速度增长,1990年世界饲料总产量已超过5亿吨,2002年超过6亿吨,2008年达到7亿吨。1990—2002年,欧洲及亚太地区增长幅度较大。2002年以上地区的产量比重分别为22%、52%、7%、16%和3%。世界人均饲料占有量从1980年的82 kg增加到1990年的101 kg。然后,就基本稳定在人均100 kg左右的水平上。如果比较2003年主要饲料生产国的人均饲料占有量(见表1-1),就不难发现,人均饲料占有量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

表1-1 200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饲料占有量比较(kg/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饲料占有量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的存在正反映了我国饲料工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全球配合饲料的品种看,2003年家禽饲料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的38%,猪饲料占32%,奶牛饲料占17%,肉牛饲料占7%,水产饲料占3%,其他动物饲料占3%。而我国除了饮食习惯不同外,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结构也在不断调整。1995—2003年,我国猪饲料的比例由42%下降到34%,蛋禽饲料由26%下降为22%,肉禽饲料由24%上升到28%,水产饲料由5%上升到11%,整体结构更加合理。1980—2003年,在我国人均口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同期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由32.6kg增长到50kg以上,说明饲料工业的发展大大节省了粮食消耗,体现了饲料工业的巨大贡献。

美国是世界上发展饲料工业最早、产量最高的国家,它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世界饲料工业的发展趋势。2003年,美国配合饲料产量达1.4亿吨(2007年为1.5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居世界第一位。1978年,美国的饲料加工企业有10000多个,到1995年则减至2000多个,饲料企业的总数在下降,而单个饲料生产企业的规模却在扩大,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规模效益。美国饲料工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多数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相结合。如1998年饲料企业和畜牧企业合二为一的企业集团所生产的饲料占全国生产总量的65.4%,而纯商业性的饲料生产仅是前者的一半。美国饲料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饲料企业均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如MORMAN ANM公司,年生产饲料32万吨,在公司的1000多名职员中,有一个由4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中心,其中的35位营养学博士为16000多个客户做技术服务保障工作。该公司75%的研究是新产品开发与转化,25%是基础研究。其产品开发与转化的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基础研究的周期一般为2~3年。1998年该公司这个研究中心的研究经费为350万美元,占公司当年销售额的1%。

虽然美国、日本和欧洲是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水产饲料商业化生产最早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它们不是水产养殖的主产区,它们的水产饲料总量并不大。美国2006年生产水产饲料8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鲑、虹鳟和斑点叉尾鲴养殖。由于美国的基础研究较好,又重视采用先进技术,推广自动化加工系统,所以饲料质量很好,饲料系数达到1.0~1.3。美洲其他主要水产饲料生产国包括智利、墨西哥、厄瓜多尔、加拿大和巴西。整个美洲水产饲料2006年的产量大约为300万吨。日本2006年的水产饲料产量为65万吨。据日本养鱼饲料协会统计,2008年日本水产饲料产量下降为49万吨左右。韩国2006年产量为16万吨。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西洋鲑和鳕养殖在挪威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挪威逐步成为一个活跃的世界鱼类营养研究中心。欧洲的主要水产饲料生产区域包括挪威、埃及、希腊、英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2006年总产量在230万吨左右。东南亚地区是世界水产饲料的主要产区,主要生产国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度等,2006年的总产量为350万t左右。2006年度全球水产饲料总产量2275万吨(表1-2)。

表1-2 2006年世界主要水产饲料生产国家或地区的产量及比例

我国渔用配合饲料的研究可追溯到1958年,当时是将几种原料混合投喂,由于当时水产养殖业尚处于传统生产阶段,配合饲料的研究生产并未得到重视,不久便告中断。1976—1979年,农林部提出将颗粒饲料养鱼作为重点项目并进行推广。我国真正开展水产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研究与进行商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晚、历史短。中国水产饲料工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开始发展壮大,短短40余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产量雄踞世界第一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水产饲料工业的萌芽期,1991年,我国(大陆)水产饲料产量仅75万吨,到2006年达到1275万吨,2008年1348万吨(见图1-1),17年间增长了17倍,超过世界其他各国水产饲料产量的总和,也产生了世界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水产饲料工业体系。一些饲料品种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对虾饲料的饲料系数达到1.0~1.2,远低于国际上1.5~1.8的水平。因此,我们的对虾饲料远销东南亚和南美地区。

图1-1 1991—2008年中国水产饲料的产量变化

欧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饲料和食品的安全性及其跟踪能力、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例如质量鉴定、交叉污染的允许极限、药物残留量、包装再利用、饲料和工厂等对环境的影响等。它们倾向在养殖和饲料生产中执行严格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ri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以保证饲料和食品的安全。可以说,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保证饲料和食品安全是现在和未来世界饲料工业最为关注的两大主题。

二、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前景

(一)我国饲料工业的现状

我国饲料工业生产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及我们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配合饲料产量不能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源紧缺,有的添加剂还依赖进口,有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但由于我国饲料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国家产业政策中把饲料工业列为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农业丰收,粮食增产,为发展饲料工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经过努力,克服困难,一定能够实现21世纪饲料工业的奋斗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国水产养殖使用营养平衡的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仅仅在40%左右。但是,据估计每年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的饲料原料高达3000万吨、鲜杂鱼400万吨以上。这是对我国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保护环境,严重威胁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有关营养机理、营养需要、添加剂、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等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目前,制约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才把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方研究列入国家饲料开发项目,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这直接导致我国饲料工业的相对滞后。

2.经费支持不足(www.xing528.com)

由于经费有限、研究开发人才资源不足等原因,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度,尤其对于微量营养素的研究涉及较少,这成为提高我国水产饲料质量、进一步减少饲料原料浪费和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养殖自身污染的瓶颈。

3.水产动物营养试验的研究方法不规范

如:试验设计不合理,所采用的重复数不足,难以进行统计分析;所用试验配方不恰当,试验周期太短,不能反映实际的试验结果等。这些都导致有限的试验数据可信度不高、可比性差,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都有限。

4.优质饲料原料,尤其是蛋白源原料(如鱼粉)缺乏和饲料添加剂研发滞后

鱼粉、一些添加剂仍然依赖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太强,从而使饲料成本大大上升。例如,我国目前鱼粉年产量只有10万吨左右,质量也不高。我国目前每年进口鱼粉达120万吨左右,占世界鱼粉产量的1/5~1/4,占世界鱼粉可流通部分的1/3以上。

5.水产饲料市场不够规范

我国水产饲料市场为典型的“蝗虫经济”,存在以次充好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

6.落后的传统观念

淡水养殖中,许多渔民直接使用原料或通过施肥来进行养殖;而对于海水养殖,渔民更是从心理上不愿接受配合饲料,而是使用冰冻或鲜活杂鱼,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破坏渔业资源,从而阻碍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应注重研究的问题

欧洲20世纪70年代就立法禁止使用小杂鱼做饲料直接喂鱼。我国水产养殖规模大、养殖密度高、高效人工配合饲料普及率低,使用大量的饲料原料和小杂鱼导致了环境污染、疾病频发,进而导致滥用药物,危害食品安全。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水产品出口创汇却与我们的养殖产量远不相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产品的安全性备受质疑。大菱鲆、对虾的抗生素事件和淡水鱼孔雀石绿事件都是深刻的教训。很显然,要提高水产品的品质,饲料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工业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我们从现在开始应注重如下几方面问题的研究。

1.研究代表种

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在分类地位、生态分布和食性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产养殖动物,从亲体、育苗期到不同养成阶段的营养生理、生化以及相关机制问题,特别是对微量营养素的功能与定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修正、完善营养需要参数,为生产各种低成本、高效实用饲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开发新型饲料蛋白源

如果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鱼类都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按传统配方的鱼粉含量计算,则我国每年需要的鱼粉量高达450万吨。很显然,如此高的鱼粉需求量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开发新型蛋白源。相对于动物蛋白而言,我国植物蛋白源资源丰富,来源更为广泛,且价格相对低廉,是替代鱼粉的良好蛋白源。因此,我们应深入开展水生动物蛋白质代谢与调控机理研究,为提高植物性蛋白源的利用率提供理论根据,减少鱼粉在配方中的使用量。

3.开展营养免疫学的研究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养殖动物的病害问题已日益突出。传统的防治病害的方法(如化学药物消毒和抗生素使用等)存在抗药性、药物残留等缺陷,因此必须寻找新的防治病害的方法。开发替代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的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和疫苗等,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抗逆能力,杜绝经饲料途径导致的水产品安全问题。

4.开展水产饲料产品的安全与卫生指标研究

必须为制定水产养殖饲料产品的安全与卫生指标,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在饲料生产中引进和推广《良好作业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实行无公害渔用饲料生产。

5.开展环境营养学和环保饲料的研究与开发

水产养殖必须是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条件,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加强摄食行为、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残饲和代谢废物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保证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