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速度的因素较多,包括遗传因素、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反应时、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个人技术动作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与意志力等。下面对其中主要因素加以介绍。
1.神经兴奋过程
人体各种肌肉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其速度的快慢均与时间有关。反应速度的快慢表现为反应时间的长短,即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到效应器做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感受器越敏感,越能缩短对各种信号刺激的感应时间)。此外,还与刺激信号的强度、注意的集中程度与指向等有关。人体反应时越短,反应速度就越快。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是机体肌肉系统最大程度的快速活动能力,即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能力。由于人体肌肉活动的形式和质量受到身体形态、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影响,故影响动作速度、移动速度的因素也表现为多方面。位移速度除了取决于反射弧各个环节之间传递的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人体各运动器官的指挥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兴奋冲动强度、传递速度、协调指挥能力和动作速度等。
2.肌纤维类型
肌肉的快速收缩是速度素质的基础,肌纤维类型与质量对速度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肌纤维的成分看,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在白肌纤维(也称快肌纤维)中较快,其无氧代谢能力也较强,因此人体肌肉中白肌纤维所占比例较大的人快速运动能力强,适合速度性项目。但是白肌纤维主要靠糖酵解供能,ATP、CP含量较高,活动时容易疲劳。科学家研究发现,优秀的速度项目运动员白肌纤维比耐力性项目运动员要多得多,白肌纤维约占肌纤维总量的70%。世界大赛短跑项目的前几名大都是黑人,也是由于黑人的白肌纤维比其他人种多的缘故。
3.肌肉协调性(www.xing528.com)
短距离周期性运动之所以能持续保持高速、高频率,不仅取决于大脑皮质对来自人体感受器的信号具有高频率传入能力,还与神经中枢、协同与对抗肌群以及各运动部位之间的协调能力有关。
良好的肌肉弹性、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交替能力是人体实现快速运动、准确完成技术动作的重要保证。各肌肉群之间协调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速度的发挥。关节肌肉的柔韧性对大幅度完成动作(如步幅)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对快速奔跑的项目十分重要。因此,发展速度素质,特别是移动速度的过程中,安排适量的柔韧练习,对速度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4.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力量是引起人体加速度的原因,力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体运动速度就越快。由于人体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故要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体加速度,就需要控制人体重量。对力量的要求则偏重于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越大,肌肉就越容易在运动时克服内、外部阻力,产生快速收缩。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也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人体快速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运动技术与技能,动作幅度、动作距离、动作方向与角度等都与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掌握正确、合理、有效的技术,有助于动作完成得更省力、更协调。
5.生物化学因素
速度与肌肉中的专门能量供应过程有关,如无氧乳酸供能及其代谢效率等。运动生理学观点认为,速度受肌肉能量储备和化学能量的调动速度制约。快速运动的特点是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耗量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机体的有氧消耗,因而机体基本处在无氧状态下工作。此时,肌肉的能量供应来源于ATP的分解(每一个ATP分子分解时可释放1250kJ的热量),最终来源是糖或脂肪的氧化分解。所以,速度素质的训练水平取决于ATP、CP和糖原物质储备的数量,以及代谢过程中的改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