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能的概念
体能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由英文“Fitncss”演变而来,常常根据需要被表达为Physical fitness、Physical conditioning、Physical performance、Physical capacity等,并没有特定的专有名词。
从广义上讲,体能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献中,常被用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钱伯光在其所著的《Keep Fit手册》中较为详细地解释了体适能的概念: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简称体适能,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与竞技运动相关的体适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两大范畴,即良好的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可让身体应付日常工作、余暇活动和突发事件。与运动相关的体适能是可以确保运动员运动表现和成绩的能力,如爆发力、速度、耐力、柔韧和敏捷等,其目的在于取胜及创造纪录(见表1-1)。
体能可以分为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健康体能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目标,竞技运动体能以追求在竞技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体能为目标。体能的最高层次是机体对竞技运动的适应,运动训练是对人体极限能力的开发,要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将影响运动成绩发挥的各种机体适应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并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
表1-1 竞技(运动)体能与健康体能的比较
对体能内涵的研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健康与竞技运动对体能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解决运动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于普通大学生或一般人来说,更多的是关注健康体能。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健康体能,但是运动必须适量。为什么要适量?因为不同体能水平的人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不同。例如:体能好的学生在运动时,能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应付自如;而体能基础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很辛苦,运动进行不下去,甚至会发生损伤。因此,运动时要考虑每个人的体能基础,采用适宜的运动量。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都会有不同的健康需求,这时的运动应该适合其健康的需要。例如:一个人在儿童少年时期,特别需要体育锻炼来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全面生长发育;在青年时期,需要体育锻炼促进肌肉形态和力量的增长,并保持体形;在中年时期,需要运动来保持旺盛的精力,预防疾患,以更好地承担工作与生活的责任;在老年时期,则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减缓衰老,保持健康,做到延年益寿。另外,随着环境或条件的改变,运动的方法、方式也应随之做出调节或改变。例如在有规律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下,可以安排定时、定点的体育锻炼,但如果是出差、外出实习、外出旅游,或是学习、工作繁忙等,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既能做到体育锻炼不间断,持之以恒,又不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这种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的获取健康的体能概念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每一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都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能,才能获得和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二)健康体能包括的主要内容
健康体能可视为身体适应工作、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细菌等因素)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完成学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都在努力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不少同学选修各类课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把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或没有较好的体能,就可能出现体力透支,感觉疲劳,长期下去,还可能发生慢性疾患。因此,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是应付繁重工作或完成学习任务的保障和前提。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余暇时间,如果我们想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更多的精神享受,希望外出旅游或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拓展活动等,也同样需要身体具备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的能力,否则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感觉到精神疲劳、体力不足,甚至可能使身体受伤。所以,拥有良好、健康的体能是提高生活质量最基本的条件。健康体能较佳者,精力充沛,有能力完成每天的学习、工作,有余力享受休闲娱乐的生活,亦可轻松应对偶然发生的情况。
健康体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五个方面。这是一般人为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所需要的体能。
1.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又称心肺适能、有氧适能,是指一个人持续活动的能力,它与心脏、血液、肺和细胞代谢等功能有关。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在学习、工作或运动的过程中,氧气的需要量会增多。如果一个人的呼吸系统能从空气中获得较多的氧,并很快地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运送到身体的各组织细胞,而细胞又有很强的利用氧的能力,这时机体的工作效率就高,而且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可见心肺耐力涉及心脏、血液、肺和细胞代谢等方面的功能。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心肺耐力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到16岁开始逐渐衰退,25岁以后呈现每年平均约1%的衰退现象,但通过运动可以减慢其衰退的速度。心肺耐力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有好的心肺耐力,就不会因为要追赶一辆公共汽车而气喘吁吁;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拥有良好的心肺耐力,就可以减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心肺耐力是健康体能组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体能评价中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2.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又称肌肉适能,是指一块肌肉或肌肉群竭尽全力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研究发现,肌肉力量在20~30岁时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30岁以后逐渐降低,65岁时的平均肌力为20~30岁时的65%~70%。从运动的角度出发,具备适当的肌肉力量是绝对需要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动作,如坐姿、走路、跑步、举或提重物、做家务以及享受休闲活动等,都必须靠肌力来完成。如果没有一定的肌力,有些活动就会感到吃力,进而使肌肉产生疲劳,这时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在运动中易出现损伤,长此下去,会导致肌肉劳损等慢性疾患。因此,肌力是维持健康的基本要素。肌肉力量是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适当的肌力使肌肉变得比较结实而有弹性,能维持比较匀称、健美的身材;适当的肌力可以提高动作效率,在应付同样负荷时会感到比较省力,对关节、韧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减少损伤的发生。同时,在享受运动休闲时,较大的肌力能使人具备更好的身体运动能力,可以拥有更多的运动空间,获得更多乐趣。
3.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一块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肌肉收缩或维持某一固定用力状态的持久能力。日常生活活动或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肌肉必须在一定程度用力的情况下,持续一段时间。例如一个上午四节课,要求维持坐姿约4小时,这对躯干伸肌有一定的耐力要求,否则就会感到腰酸背痛。又如实验课往往连续进行几个小时,如果维持站姿的躯干与下肢伸肌没有较好的耐力,那么实验就不容易顺利完成。
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它们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组织功能退化,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都会逐渐消退。为此,要不断地加强体育锻炼,以保持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减缓其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消退的速度。
4.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及肌肉、肌腱、韧带、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及伸展能力。柔韧性与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以及肌肉、韧带、肌腱和皮肤的伸展性等有关,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性消退的速度也自然加快。
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表示肢体的运动、弯腰、伸展、扭转等都较轻松自如,身体更灵活,可以使我们日常的活动和运动更有效率。例如长时间坐着学习或进行工作的人很容易感到颈部、背部、腰部酸痛,甚至很容易患上腰背慢性疾病。如果有良好的柔韧性,就可以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而在运动中,柔韧性越好,关节运动幅度增加,动作就越舒展、协调和优美,动作质量也就越高,同时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因此,培养良好的柔韧性,是健康体适能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由于柔韧性自然消退的速度较快,因此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加强柔韧性锻炼,对老年阶段能够保持较好的柔韧性有重要作用。
5.身体成分
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脂肪及内脏器官等。身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对健康有重要影响。身体内脂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必要性脂肪,它存在于骨髓、肝、脾、肠、肌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内,约占成年男性总体重的3%、成年女性总体重的12%。如果这部分脂肪过少,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降低健康水平。另一类脂肪称为贮存性脂肪,这些脂肪大多堆积在皮下和主要脏器周围,其主要作用是保温、缓和机械撞击及能源储存。体内脂肪过多,造成肥胖,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严重影响健康,因为肥胖者在活动时心肺功能负担比其他人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脂肪肝及某些肿瘤的发病有重要关系。另外,肥胖也会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寿命。
(三)运动体能的定义阐述
竞技体育领域所讨论的体能,特指运动体能,运动训练界习惯将之简称为体能。运动体能是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身体各种运动能力的总称,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竞技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运动员为了获得竞技运动的优胜,除了应具备健康体能外,还必须获得竞技体能。它是运动员机体对外界刺激或外界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与人的运动能力有关,与人体适应能力有关,与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意志力)有关。
1992年出版的《教练员训练指南》中对运动素质的解释是:“运动素质又称体能,它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2000年出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对体能的解释是:“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能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组成。”2002年出版的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中对体能的解释是:“体能(身体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的最重要结构之一,它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
综上所述,体能在运动训练学中就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中身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在此之后,又有大批学者就体能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柳伯力等(1999年)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
赵志英等(1999年)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程度地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时对抗疲劳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理解,这种能力就是专项耐力,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持续从事专项工作的能力。
田麦久等(2000年)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熊斗寅(2000年)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泛指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李之文(2001年)则在《体能概念探讨》一文中提出,体能是经过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和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及柔韧等身体素质。(www.xing528.com)
孙学川(2001年)在《现代军事体能探索》一文中认为,军事体能是指军人在各种特殊环境下,为完成各种长时间、大强度和高标准的军事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生物学能力,是一个融生理学、心理学和时间生物学等多学科素质为一体的综合生物学素质。
袁运平(2002年)认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与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储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是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储备与基础代谢水平及外界环境等条件决定的。
杨世勇等(2002年)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王兴等(2003年)认为,广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基本生活能力。狭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有的跑、爬、攀、蹬等竞技能力。
刘庆山(2004年)认为,体能即身体能力,是指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积极适应运动训练、比赛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体能主要表现为各项身体素质。
我国现行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和后天训练形成的运动员在专项中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对其所给的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而在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各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外部形态特征与心脏大小、肌肉的横截面等内部形态特征;身体机能是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的机能状态;运动素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支配下,通过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
尽管“体能”一词内涵多样,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合以上诸多对“体能”的定义,它至少阐明了以下要点: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包含各项运动素质,受外界环境影响。它是我国在体育科学实践中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诸多概念与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东西。根据我国的体育科学实践来界定体能定义如下:体能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是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的贮备与基础代谢水平及外界环境等条件决定的,运动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发展和提高体能的最主要手段是运动训练。
(四)体能的基本构成
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指人体的内外部形状,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身高、坐高、足弓高等)、长度(腿长、臂长、手长、头长、颈长、足长)、围度(胸围、臂围、腿围、腰围、臀围和头围等)、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脂厚度等)等,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身体形态与运动成绩有密切联系,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形态有不同的要求,而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身体形态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选材时应从遗传等因素出发,把具有优越身体形态条件的儿童、少年挑选出来。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和竞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影响身体形态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等)、生活习惯、饮食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因此对身体形态的训练不能只从训练的角度出发,也应注意其他手段的运用。
2.身体机能
身体机能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它是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某一机能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时所需要的某一方面能力。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和能量代谢、感官、体温等。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身体机能指标主要有:心血管系统中的心率、血压、血红蛋白、心血管系统运动负荷(哈佛台阶试验)、心电图;呼吸系统中的肺活量、呼吸频率、最大摄氧量;肌肉结构中的肌纤维数量、长度、类型;感官功能中的视觉、听觉、平衡机能;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血睾酮;等等。人的一切正常身体机能都是有遗传性的,同时又有变异性,如血型、血红蛋白、红白肌纤维比例等就表现出遗传特征。神经类型也有强烈遗传基础,且表现出一种显性遗传。其他如最高心率、最大吸氧量、血乳酸系统、ATP、ADP、CP、磷酸盐系统等受遗传影响也较大。
良好的身体机能是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身体机能的许多指标既受遗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同时又有变异性,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高身体机能。对身体机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体能训练、专项训练的途径去实现。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专项训练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同时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地促进体能训练水平和专项成绩的提高与发展。
3.身体素质
《体育词典》中指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这条定义指出了身体素质不仅包含人体运动的机能能力,而且也包含人体劳动和生活机能能力。
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中,可以看成是人体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机能能力。这些机能能力在人体运动时主要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完成单个动作频率的快慢、体位移动一定距离用时的多少、保持肌肉持续工作时间的长短、肌肉群之间活动的协调配合和各个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等方面。因为这些机能能力是在大脑皮质神经调节和有关组织器官的配合下以肌肉活动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所以身体素质又可以看成是人体在大脑及神经中枢的调控下,通过肌肉的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机能能力。
人与人之间身体素质的水平差别很大,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形式主要有自然增长、自然减退和训练增长。人们通过对各种肌肉群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身体素质自然减退的速度。
(五)体能的基本特征
1.遗传是根本性因素
根据体能的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体能的主要构成,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运动员更是如此,没有合适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就很难适应这一项目,也很难在这一项目上取得突出的成绩。这时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专项身体素质,例如体操运动员不可能在相扑比赛中胜出,相扑运动员同样不可能在体操比赛中获胜。众所周知,身体的形态结构和身体机能状况受遗传的影响非常大,身体素质中某些指标同样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学者曾凡辉等(1992年)就遗传对体能不同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遗传对体能不同指标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遗传为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生化和组织结构的物质基础,后天的训练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根据运动需要,使部分体能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或完善。但它们的内部组合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例如一个成年人即便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身高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体能的诸多指标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人即使没有任何训练,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运动水平,我们会说这人有运动天赋,这也正是运动选材的意义所在。
2.后天的训练对体能发展影响巨大
体能的水平主要是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没有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体能的水平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提升。体能的不同指标对运动负荷都有一定的适应性,经过长期、持续的有效训练,体能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但是停止训练后,已经获得增长的体能在停止负荷或较小负荷下会消退。下面我们从原理上进行一些分析。
(1)体能各个因子对运动负荷的适应。应激性和适应性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运动负荷的本质也是一种外部刺激,而且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刺激,并会导致机体非常剧烈的应答性变化。人们按照训练计划对机体系统地实施运动负荷刺激,其目的并非仅仅希望引起身体发生剧烈的应答性变化,而是希望通过身体机能的变化,多多少少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身体机能和结构的改变。长期、良性的运动负荷刺激,运动员身体会通过“结构重建”和“机能重建”等过程,使其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有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适应性变化。如:肌纤维有所增粗,以产生更大的收缩力量;骨密质增厚,骨小梁的排列方向发生改变,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糖原等能源物质的储备增加,相关酶的活性提高;等等。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刺激—应激—适应的过程,是一个身体结构与机能不断破坏与重建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运动员的体能得到不断增强,因此体能训练要长期坚持。需要注意的是,机体对不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其适应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如长期安排大负荷运动而恢复不足,机体产生的适应性变化的结果并非我们预期的体能的提高,而是发生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现象,体能反而降低了,这是一种不良适应。
(2)体能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体能的各项能力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增长并不是平衡的、匀速的发展,而是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某一项或几项能力发展较快,呈现出在连续性基础上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存在发展的敏感期。例如儿童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存在“头尾发展规律”,即首先发育的是头部运动,然后过渡到上肢运动,再发展躯干运动,最后发展下肢运动。身体肌肉的发育顺序是: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块肌肉先于小肌肉。研究表明,8~9岁以后,肌肉发育加快,15岁以后,小肌群迅速发育,15~18岁是躯干力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在肢体的长度和围度方面,一般长度先于围度。身体素质是机体器官和系统机能的综合表现,其发展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3)体能可消退。体能训练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负荷的停止会逐渐消退,消退的速度往往与获得的速度成正比。我们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在退役以后,他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都与在役时不可同日而语。有人做过实验:一组队员训练20周,每天训练,力量增大100%后完全不训练,这种训练获得的效果在40周后完全消失;另一组训练45周,每周训练一次,力量增大70%,在停止训练70周后,已获得的力量训练效果尚未完全消失。可见已经获得增长的体能在停止负荷或较小负荷下都会消退。这实际上对体能训练提出了要求,即体能训练必须全年不断进行,才会有预期的效果。
3.体能内部因素相互影响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运动实践中,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在人体活动和运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紧密相连的,表现的形式主要是综合性和转移性。
综合性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很少有一种活动形式只要求一种身体素质参与工作,一般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体素质综合发挥作用。
转移性是指在发展身体素质的过程中,素质之间存在着转移性特点。素质间的转移是指发展某一种素质的同时,会对同类素质或其他素质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产生素质间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人体各器官系统是相互协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运动员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素质不是单单依靠某一个器官和系统,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各器官系统机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运动动作结构和机体肌肉工作特征的相似程度越大,素质间良性转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三,能量供应来源的同一性。素质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训练使有机体能量供应的状态得到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