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青少年媒介使用习惯及其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研究成果:青少年媒介使用习惯及其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学者尝试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进行分类描述,通过调查问卷将其分类为媒体杂食者、网络工作者、游戏玩家和低频用户,具体阐述了503名荷兰八年级学生如何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利用新技术,形成独特的媒介生活方式。有研究者以手机游戏为个案,探讨了日本年轻人与移动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另外,手机逐步融入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与社会、技术和城市环境相关的新模式。

研究成果:青少年媒介使用习惯及其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过去十年,新兴媒介形态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崛起,捕获了研究者的关注。媒介效果研究的对象客体和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与传统媒介迥然不同的新媒介攫取了研究者的兴趣;与传统受众行为相异的网络用户转移了研究者的关注。

(一)新客体

据第九章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2007—2016年十个年度的高频词统计显示,继2007年“互联网”出现的频次超过“电视”之后,2009年“在线”高居榜首,2012年“Facebook”位列第一,2014年“社交媒介”摘得桂冠,2015年“Twitter”勇夺头筹。网络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让社交媒介当之无愧地成为这十年间媒介效果研究的新宠儿。

值得一提的是,索引擎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的身份和可见性的影响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耀眼标志,搜索引擎在过去15年发展中已经成为人类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界面。作为网络信息和知识的门户,搜索引擎在影响用户注意力、引导网络流量和营造广告收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学者毫不夸张地指出,“要想在互联网中生存,就要被搜索引擎索引”[81]

然而,有学者发现搜索引擎的结果并不是完全公正且透明的。现有搜索引擎不仅有将流量导向已建立网站的趋势,并且更倾向于将用户引导到自己而非竞争对手的内容页面。[82]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个西方国家的搜索引擎中,而是一种全球化的技术趋势。有研究者将百度、Google和Jike(一个中国政府赞助的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百度更倾向于将搜索结果导向互联网商业巨头而非与之相关的政府国家机构,与之相对,Jike倾向于将搜索结果导向中国的官方机构,如新华社等。为此,研究者得出结论:“百度的公正性令人质疑,并且中国的搜索引擎并没有让用户体验到国际化的结果,而是将视野放在用户身边的世界中。”[83]

(二)新主体(www.xing528.com)

由于新媒介在扩散过程中最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并被其接纳,因此,效果研究的一个新议题就是描摹新媒介用户的群像。

作为第一批“网络原住民”,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成为了新媒介的年轻尝鲜者。与传统媒介时代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敏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彰显自我个性,活跃在互联网的每个角落。网络技术的低门槛及高渗透已然深刻变革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第一,新媒介形塑年轻用户的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青少年很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把自身的线下行为、兴趣和关系带到他们的媒体活动中,并形成独特的“媒介生活方式”。有学者尝试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进行分类描述,通过调查问卷将其分类为媒体杂食者、网络工作者、游戏玩家和低频用户,具体阐述了503名荷兰八年级学生如何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利用新技术,形成独特的媒介生活方式。[84]

第二,新媒介影响年轻用户的交往实践。社交网络平台是青少年进行自我呈现的主要舞台,即时通讯(IM)软件是他们维系社交关系的主要工具。有学者通过历时纵向研究验证和阐释了即时通讯对青少年较有质量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这种直接的正面效应可以完全由青少年在网上公开私密信息的趋势来解释”[85]。有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验证了该长期的积极影响,并且发现“即时通信中有自我披露倾向的私密信息”可以来阐释该效应。[86]还有研究者关注了新媒介与亲子关系这一议题。从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披露和自我呈现是否会影响到和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出发,研究者发现,子女和父母成为Facebook中的好友并没有影响到子女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的感知,也没有影响到日常的亲子关系,反而在关系出现紧张时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87]

第三,新媒介构型年轻用户的群体文化。有研究者以手机游戏为个案,探讨了日本年轻人与移动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88]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的年轻群体决定了该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手机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互动的文化舞台,把该群体塑造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新文化先锋。另外,手机逐步融入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与社会、技术和城市环境相关的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