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是能力缺乏的特殊受众”这一在经验学派效果研究中不证自明的公理恰恰成为批判学派对其最主要的质疑之一。“儿童与电视”是两大学派共同关注的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议题,但由于对“儿童是否是特殊受众”的认知不同,两大学派的结论大相径庭。
儿童是备受关注的受众群体,也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某种意义上,儿童既是媒介效果研究的起因,也是效果研究的目的。例如,进行暴力研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儿童缺乏对媒介内容的辨别和抵御能力,因而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以防止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儿童是能力缺乏的特殊受众”这一在经验学派效果研究中不证自明的公理恰恰成为批判学派对其最主要的质疑之一。事实上,经验学派效果研究中的“特殊受众”远远不止儿童,例如,格伯纳的研究也同样区分出缺乏选择和批判能力的“重观众”。如若追根溯源,作为媒介效果研究重要理论基础的大众社会理论,“大众”一词原本就是指带有贬损色彩的“乌合之众”。在这个意义上推而广之,媒介效果研究更早期的“公理”是“受众是能力缺乏的乌合之众”。
研究前提与逻辑起点往往决定着一项学术研究的方法选择与工具使用。对“特殊受众”这一“公理”的认同,使经验学派的效果研究沿着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路径一路起来、成果斐然;而批判学派却始终不能苟同经验学派的众多结论,这种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经验学派长久以来并未得出相对一致的实验结果,有些结果甚至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则是对“公理”本身的怀疑,正因如此,“假说”难以上升成为“理论”。“儿童与电视”是两大学派共同关注的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议题,但由于对“儿童是否是特殊受众”的认知不同,两大学派的结论大相径庭。本节以“儿童受众”这一充满争议的研究对象为典型代表,在梳理两大学派的分歧中窥探二者受众研究的深层差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