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学派的媒介暴力研究试图在媒介内容与攻击性行为、社会犯罪等暴力现象之间寻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因果联系,其结果是制造出暴力问题的现实悖论。一方面,公众与学者都清楚地意识到,暴力现象的出现与存在根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尤其是涉及儿童或青少年罪犯,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对大众媒体众口铄金。这一悖论产生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经验学派的暴力研究过多地关注媒介的内容分析,既忽略了具体语境对内容解读的影响,也回避了受众的个体理解差异。同时,由于被“内容”一叶障目,暴力研究不断地夸大着媒介暴力的存在及其影响,而疏于寻找深层的社会因素。
早在暴力研究尚未成为美国社会研究重心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曾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合理看法是,相对于一百年、五十年、甚至二十五年前,美国今天的犯罪可能更少,而且,当今美国比大众舆论想象中的更为守法、更为安全。”[19]在某种意义上,“暴力世界”是媒介建构出的一个“媒介世界”而非“现实世界”。
美国国家暴力事件和预防委员会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电视所呈现的暴力世界在许多重要方面并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首先,电视夸大了直接卷入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合法性是暴力获得赞成的先决条件,但在电视节目中非法暴力也常常赢得赞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朋友或熟人之间,但是在电视中大多数暴力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此外,电视世界中的暴力大多会使用武器,但美国大部分成年人和青少年从未经历过此类暴力。在电视暴力世界中,最常见的角色是攻击者,最少见的是旁观者,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恰恰相反。这项调查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在于,大多数美国人并未直接经历暴力。他们对暴力的了解大部分来自电视中的陈述。[20]“两个世界”的比较研究表明“现实世界”的暴力与“媒介世界”的暴力存在极大差异,电视中的暴力描述并不真实,但电视在建构现实、使受众的暴力行为社会化方面作用极大。如果电视能够影响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念与行为,那么“现实世界”与“媒介世界”会越来越相似。(www.xing528.com)
暴力研究还存在着另一个“隐秘”的悖论。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暴力研究论文,绝大多数是肯定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而那些证明媒介暴力与攻击性行为关系微弱,或没有必然联系的研究成果难以被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媒介暴力的危害与恐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