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语paradeigma,意为模式(pattern)、例子(example)、样本(sampl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范式被定义为事物的典型例子或典型模式,即一个模式或模范(model)。而在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当中,范式一般指能够被用来定义哪些研究才能够真正被算作为学科领域做出了贡献(即此研究具有包含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内的学术价值)的前提假设、理论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践模式等的集合。
正如黄旦[1]所言:“既是要谈范式变更,自然就避不开库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既是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人文领域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正是在其专著《科学进化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 ic Revolutions)[2]中,库恩赋予了“范式”现代的、学术研究的意义。库恩认为范式指的是“被普遍认可的、定义特定学科的概念和实践的集合,在特定时期,为学科领域的实践者提供典型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案的模范榜样”。库恩提出一种研究范式需要指明如下六大问题:
(1)什么才是需要被学术研究观察和审视的对象?
(2)什么样的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问题是值得被提出并被探究的?
(3)这些研究问题应该如何被建构和组织起来?
(4)基于学科领域当中的主要基础理论,可以做出哪些预测?(www.xing528.com)
(5)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如何被诠释?
(6)如何进行研究的实验?可供进行实验的软硬件设备都有哪些?
库恩本人承认,“范式”一词在其论述中有两重不同的意义:第一重,是用来指代那些科学小区的成员(research community members),即当下该学科领域当中的科学家们都拥有的共识,包括科研的技术手段和价值观等;第二重,则是一个只含有一个元素的整体,其承担普遍模范或范例的角色,用以表征一套显性的、明确的(explicit)规则,以定义该学科领域研究问题应遵守的、自洽的(coherent)探究传统。Agamben[3]认为,后者更为接近范式的希腊文原意,也更为库恩所重视。黄旦[4]认为,库恩展示了“认识论层面的知识结构同质化或一种共有的科学意识形态”,其立足点“是从科学实践入手而不是科学家群体的自我声称”。
而在库恩于1962年创建“范式变更”(paradigm shift)这一概念之前,科学的进化就曾被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于1781年的专著《纯粹理性的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 o n)中探究。但是库恩真正将科学研究中基本概念和试验实践的根本变化进行了分析。库恩在对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范式之变更进行总结后,提出了“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这一科学哲学的概念,即在特定范式框架支配下开展的科学研究。常态科学能够判定当前探究的某一特定问题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该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而常态科学的核心并不是一套自洽的、用以指导研究的规则系统,而是能够推演出这些规则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令当前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在明确规则缺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这也正是范式第二重的、更为深远、更为贴近其字面原意的意义——作为学术研究的普遍模范或范例。
基于建构的常态科学的概念,库恩将科学的进化(或科研范式的变更)视为经过不同时期的常态科学的变化。可以看出,常态科学的变化(或科研范式的变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仅发生在过去,在当下和未来亦会继续进展。在当代的科学研究中,科研范式变更的典型事例就包括当前传播学中主流的社会心理学流派将学术范式从对统计分析p值的过度追求(p-hacking)向强调对假说预测进行可重复性验证(replication)的转移[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