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原理中的主体性原则

学前教育原理中的主体性原则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老师充分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让“小管家”们成为管理的主人,从而保证了班级管理的高效率。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人翁精神,让学前儿童作为管理的主体去管理班级。运用主体性原则要注意下列几点。

学前教育原理中的主体性原则

小管家

新班级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常把玩具材料到处乱扔。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物品管理责任到人的做法。把活动区分成几个区,并设计了徽标,每周一上午评选“小管家”。具体方法落实为“建筑区”小管家负责带领该区幼儿整理积木;“毛巾区”小管家负责检查毛巾收挂情况,如发现毛巾没挂好,及时提醒;“图书区”小管家负责检查图书损伤取放情况,及时制止撕书行为并要求修补破书等等。面对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共选出了七个岗位的小管家。孩子们都很高兴教师分配的工作,并把它看作是一个荣誉。到了周五,再和幼儿共同评出“优秀小管家”,奖励大红花。然后重新评选七个岗位的新管家。这么一来,由于小管家常清扫整理,本班在任何时候都很整洁,物品也有了明确、标准的位置。所以,无论幼儿还是老师,存取东西都成了一件轻松简单的事,而且由于物品摆放合理,使班上的事故也明显降低。[7]

物品管理在幼儿园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这位老师利用管理责任到人的方法,通过“小管家”的评选使班级任何时候都很整洁,物品摆放合理,使事故明显降低。杨老师充分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让“小管家”们成为管理的主人,从而保证了班级管理的高效率。这就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人翁精神,让学前儿童作为管理的主体去管理班级。运用主体性原则要注意下列几点。

1.树立学前儿童是班级管理主体之一的意识

学前儿童自主管理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应尽可能地让学前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通过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反应学前儿童内心真实的心声。(www.xing528.com)

2.提高学前儿童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给予充分的自治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让学前儿童参与进来,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儿童进行自主管理,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交际能力。[8]

3.正确处理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关系

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前儿童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但作为被管理者的学前儿童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在自我管理中,学前儿童处于管理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理清这种关系才能使班级管理达到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