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生活制度与常规

幼儿园生活制度与常规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师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运用“自助餐厅”的方式,将就餐常规融进游戏之中,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还有人认为,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对“纪律”与“规范”的特殊称谓,是学前儿童一日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的总和。可以说,幼儿园常规是指学前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幼儿园生活制度与常规

铃鼓的声音

清晨8点左右,正是家长送孩子们入园的时候,到处是孩子们喧闹的声音,老师一边忙着招呼刚走进活动室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一边照顾着已入园的孩子。活动室内,有的孩子摆弄着玩具,有的说着话,有些孩子则带着哭腔跟家长告别。笑声、哭声、家长和教师的寒暄声混杂在一起。半小时后,带班老师走到孩子们前面,晃动着铃鼓,铃鼓发出了一连串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孩子们一听到铃鼓的声音,纷纷开始收拾玩具,并迅速地、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随着老师的铃鼓节奏拍起了手。当孩子们全部安静就座后,铃鼓的声音就消失。

吃完早餐的间隙,是一段轻松的时间。在老师收拾桌子、碗筷时,孩子们开始活跃了起来,有的把小椅子当马骑;有的相互追逐、推搡着游戏;有的则热烈地交流。收拾完毕,老师扫视了一下孩子们,然后拿起了铃鼓。这次的铃鼓声不是一连串的声音,而是清晰的节奏,前排的孩子一看到老师拿起铃鼓,便迅速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其他的孩子则在听到铃鼓声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学习活动已经结束了,响起了课间操的音乐,老师开始组织孩子们排队出去做操。照例,老师从身后的桌子上拿起了铃鼓。这时铃鼓发出的是一连串急促的声音,孩子们踏着铃鼓的节奏,排着队有序地走向外面。[31]

这是在幼儿园常见的场景。在幼儿园,铃鼓声的出现总是与某种活动的开始和终止相联系,学前儿童在铃鼓声中开始他们的一日生活,并且在一日生活中了解常规,学会遵守常规。生活制度和常规也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介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间,以规则、规范和行为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幼儿园特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

(一)幼儿园的生活制度

生活制度是对学前儿童在园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时间与顺序的安排和规定。通常以时间为顺序,确定相关时间内学前儿童在园活动的空间位置,以及相关的行为。生活制度的建立无论对学前儿童还是对教师都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保教工作。合理的生活制度是教师和保育员组织活动的依据,使保教工作安排有目的、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让他们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有助于他们有规律、有节奏地生活和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作息制度,促进生长发育,并发展自理能力。幼儿园生活制度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的,表7-1是一个样例。

表7-1 一日生活制度、常规要求[32]

续 表

生活制度的建立要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现实情况,操作时要注意: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午睡时间

学前儿童年龄较小易产生疲劳,休息和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主要途径。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3—4岁的每天需要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岁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为11—12小时,因此,除夜间睡眠要得到保证外,每天还要安排两到两个半小时的午睡。

2.合理安排各种活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活动的内容要注意丰富多样,考虑学前儿童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各种活动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动静交替、劳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相结合;保证每日游戏、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等时间;科学用脑,促进孩子大脑皮层功能、记忆力发展。

3.灵活执行

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安排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具有灵活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有不同的时间和内容的要求,教师应适时调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学前儿童的活动也要发生相关的变化;班级临时的突发事件也会打乱原有的安排。执行作息时间不能机械刻板,按照季节的更替、学前儿童和家长需要、地区的特点灵活处理。

(二)幼儿园的常规(www.xing528.com)

娃娃自助餐厅

吃饭情绪不高,不能按时将饭菜吃完,桌上、地面到处是留下饭粒、菜渣等现象在幼儿园很常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立进餐常规,我们开展“自助餐厅”活动:老师扮服务员,孩子们则扮顾客,有权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决定吃多少饭菜。用餐时,“服务员”首先介绍当天的菜单,并热情地招呼小朋友,比如“欢迎小朋友到自助餐厅用餐”等等。同时提醒小朋友做文明顾客:吃饭时不讲话,吃完饭后自己整理好餐具和清洁桌面。最后,告诉“顾客”餐厅到11:30关门,请顾客准时结束用餐。

自活动开展以来,孩子进餐的秩序明显变好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在11:30准时吃完,连平时吃饭最慢的孩子也会问老师:“服务员,还有几分钟你要下班了?”而吃完饭的孩子都会很有礼貌地对“服务员”说“再见”。“服务员”则回应“欢迎你下次再来!”由值日生扮演的小服务员则会认真地打扫地面、擦桌子,工作很负责任。[33]

“吃饭时不说话”、“自己整理餐具”、“按时吃完”等等是幼儿园进餐的常规。但如何建立常规确是一件很艺术的事。老师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运用“自助餐厅”的方式,将就餐常规融进游戏之中,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常规是什么?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什么意义?应该如何建立合理的常规?

1.幼儿园常规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

对“幼儿园常规”这个概念,不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学前儿童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34]还有人认为,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对“纪律”与“规范”的特殊称谓,是学前儿童一日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的总和。[35]各种解释存在一定的共性,通常将常规指向于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幼儿园常规是指学前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2)意义

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离开家庭后在幼儿园里需要学会自理和独立,常规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常规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学会与人交往,适应集体生活,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常规还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常规保障幼儿园一日生活有序进行,让学前儿童体验到秩序感和安全感,避免或减少离开家时产生的恐惧感。另一方面,常规是幼儿园保教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维护正常的保教秩序,可以使工作有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安全、和谐、有秩序的环境工作与教育环境,促使教师轻松愉快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效率。

2.幼儿园常规建立的途径与原则

通常形成常规的途径有二:一是幼儿园的管理者根据该园的特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反复修订而确立,这些常规往往比较稳固;二是由每一个带班的教师根据本班学前儿童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育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一些临时性要求。建立幼儿园常规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常规的建立应具有民主性

学前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常规的制定应充分尊重主体性:一方面,常规要求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经验水平,还要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教师要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将成人各种要求与规矩强加给他们;另一方面,合理的班级常规不只是由教师来制定,当班集体形成后,教师要发动学前儿童、家庭参与到规范的制定过程中。

(2)常规的内容必须具有合理性

常规要易于学前儿童理解和执行。学前儿童只有理解常规要求、认识到规范对自己的意义才会萌发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由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较少,行为约束能力也不强,要求常规的内容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现有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必须简单明了,而且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情景表演、故事、讨论、讲解等有效手段促使学前儿童深入理解常规,不仅仅让他们知晓规则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意义以及对学前儿童自身的价值。

(3)常规的实施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幼儿园常规通常包括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和学习常规,这些常规隐含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一日生活的内容,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开展常规管理的工作。注意从入园到离园,从小班的浅显规则到大班的自律性规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另外要注意常规教育要从学前儿童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常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遵循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榜样示范、强化法、儿歌等进行反复的练习,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和行为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