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拉手
我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女孩,长得很不好看。小朋友也不喜欢亲近她,和她一起玩。我注意到这种现象后,号召小朋友和她一起玩,但效果不明显。有一天我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偶然站在这个女孩旁边,拉着女孩的手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第二天女孩的妈妈送孩子入园时向我表示感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什么女孩妈妈要感谢自己。一问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女孩回家后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可喜欢我了,今天拉了我的手!”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因为自己拉小姑娘的手完全是出于无心的、偶然的。女孩对自己拉一次手的反应如此强烈,说明自己过去没有给她应有的关注与爱。自己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幼儿对这个女孩的态度,看来首先得从自己做起。于是,从此以后我总是有意识地亲近这个孩子,我的态度影响到其他孩子,小朋友也模仿我的行为,主动去和这个女孩交往和游戏。[27]
为什么一次偶然的拉手会让这个小女孩“非常高兴”,并产生“老师可喜欢我了”的感觉?这就是心理环境的力量。师幼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正因为老师的一次偶然的拉手,使其他小朋友也“主动去和这个女孩交往和游戏”,给这个女孩的成长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如同硬件,而精神环境如同软件,在满足一定物质条件设施的基础上,精神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精神环境通常包括幼儿园的理念、文化氛围以及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因素是幼儿园物质环境转换为学前儿童经验的必要条件。
(一)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作用
与物质环境相比,精神环境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却是深刻长远的,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多方面的暗示和支持作用。
近年来,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研究表明,生活在和谐、健康、温暖的精神环境中的儿童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和良好行为。幼儿园里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保教行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前儿童产生信赖、轻松愉快的心理,产生安全感和自由感,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专制、冷漠、粗暴的环境容易使学前儿童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进而诱发一些不良行为,如退缩性、攻击性行为等,甚至有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许多不良习惯如吮手指、口吃、精神性遗尿等与紧张情绪有关。
2.影响学前儿童创造潜能发展
专制与严肃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创造性发展会产生压抑和束缚。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有利于学前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中,老师不多干涉、不指责、不呵斥,而是在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帮助、鼓励与指导。学前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或交流思想与情感、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动。在没有压力的情境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满足好奇心,创造性潜能也得到了自由充分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人格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学前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种对周围环境的吸收能力奠定了学前儿童早期人格形成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娇宠、放任的环境容易使人任性,专制的环境容易使人抑郁,民主的环境则有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离开家庭的保护与外面的世界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是接纳还是排斥,是压抑还是快乐,是严厉还是亲和,都会影响学前儿童早期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形成某种“印刻效应”,不仅影响学前儿童对幼儿园的态度,影响在园生活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影响人格的形成。[28]
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园精神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幼儿园顺利进行保教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保障,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前儿童在园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幼儿园精神环境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体而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
和谐的幼儿园精神环境要求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幼儿园里每一个学前儿童。首先要求教师关注所有的学前儿童。不论出身、家庭条件、外貌,不管是“听话乖巧”或是“顽皮捣蛋”,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俊美还是丑陋都要一视同仁。其次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幼儿园的教育更看重的是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重视学前儿童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前儿童学习的过程,重视发展性评价。最后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活动,还要重视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着重保教结合,一日生活皆课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还要关注进餐、睡眠等生活活动。每个学前儿童都期望得到教师积极的关注,教师一句充满希望的话、一个点头微笑、一个亲昵的动作都表示着对学前儿童的重视和关心,这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也是幼儿园和谐环境形成的重要条件。
2.尊重性原则
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前提。首先,尊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学前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经验,有自主活动的愿望。教师要把他们当成活动的主人,发挥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尊重他们的经验,不带任何偏见,不居高临下地审视。在保教活动中多让他们自己去做、去看、去想、去体验、自由地表达、自动积极地反应。其次,要尊重学前儿童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教师要尊重个性差异,并根据差异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的发展性。学前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由于年龄小、心智发展不完善,难免产生错误行为,教师要以耐心的态度接纳过失,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认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3.鼓励性原则
鼓励性原则是指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接纳、多支持、多赏识学前儿童。首先,要支持学前儿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其次,当学前儿童遇到失败、挫折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引起他们再尝试、再行动,获得新的成功机会。再次,多进行肯定性评价。肯定性的评价更能够鼓励学前儿童的积极性,发展和保护自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对学前儿童积极的言行、情感等多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多给学前儿童以成功的体验。
4.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就是在创设精神环境时,教师要与学前儿童、家长、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家园关系、同事关系。互动不仅是精神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良性的互动也是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特征。互动可以让学前儿童体验到教师的关心、父母的爱护、社区的支持;体验到周围和谐的交往氛围、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因此遵循互动性原则需注意:首先,建立积极主动的师幼互动。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是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保教活动中要注意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反馈。其次,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沟通合作。幼儿园加强与家庭、社区沟通,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共同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加强幼儿园内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开放课堂、开放思想、相互合作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也为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交往与合作树立榜样。
(三)幼儿园精神环境设计的基本策略
1.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幼儿园组织文化是幼儿园组织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该组织所特有的,由幼儿园组织内部所有成员认同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信仰及生活准则,是幼儿园倡导的,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准则。[29]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幼儿园园风、班风、领导和教师的价值观、规章制度,为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的成长提供着或积极或消极的环境。营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www.xing528.com)
(1)形成以人为本的办园理念
幼儿园和谐的精神环境创设,必须依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来实现,领导要充分认识和调动每个教职工积极性,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发展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宗旨形成以人为本的办园目标、园风、园训、教风等。
(2)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幼儿园制度是以书面文件形式规定幼儿园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的权限、职责、任务等,以约束、引导全园师生的行为规范,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以人为中心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既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有机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方针政策、阶段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要求制定要民主,实施要科学,应尊重学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权利,建立一个具有关爱特点的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的设立和实施应使教师体验到一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30]
(3)创设人文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在幼儿园里创设一些体现幼儿园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观,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幼儿园的物质文化,而且对幼儿园组织成员的精神风貌、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园内的干群关系,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师幼关系,学前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还包括家园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是决定幼儿园精神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创设积极健康、轻松愉快、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和精神氛围是学前儿童愉快生活、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融合共生的教师人际关系
幼儿园领导要实施民主管理、知人善任,尊重理解教职员工,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并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教职员工发展。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合作分享、注重沟通。建立包容互助的人际互动氛围,不仅为保教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还为学前儿童学会合作与分享提供榜样示范。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间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班级的精神环境的主要方面。教师在与学前儿童接触过程中,要了解学前儿童,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都要全面地认识;要爱护学前儿童,以亲切的态度关怀每个学前儿童,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温暖与幸福;要尊重学前儿童,尊重他们的权利、思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要理解学前儿童,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肯定他们的积极行为,理解和宽容他们的错误并能及时地指导。
(3)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交往需要不断发展,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双亲、老师之间的交往,更渴望有好的朋友,被小伙伴注重和接纳。因此,教师要重视和鼓励同伴交往,并对他们的交往技能进行引导,引导学前儿童学会处理同伴关系,学会合作、分享、互助、遵守规则等技能,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4)形成尊重互补的家园关系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家长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构者,积极良好的家园关系对学前儿童、家长和教师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家园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合作、谦虚的态度对待家长;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法与家长联系沟通,虚心听取家长的可行意见,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有效一致地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
3.提高教师修养
教师是幼儿园环境中重要的因素,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核心。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学前儿童的态度、教养方式、幼儿园的各种人际关系乃至整个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因此,提高教师的修养,实际上就是在创设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对待学前儿童的态度、教养方式,决定着师幼之间、学前儿童同伴之间、教师之间、家园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以指导自己的保教活动。
(2)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整个幼儿园的风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喜欢模仿、情绪容易受老师暗示,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会导致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产生。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地控制、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3)不断提升业务素养
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艺术,有利于树立威信,会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保教能力,采取高效的方法,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向上、向善的精神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