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发展规律-学前教育原理

儿童发展规律-学前教育原理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这一身心发展规律。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研究不同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探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认为,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内,一年的环境和教育对智力发展产生的影响,会超过其他时期八到十年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儿童发展规律-学前教育原理

苹果的生长

2010年,92岁高龄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中国教育同行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做,虽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是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化肥,苹果虽然长得又快又大,却不香甜。[9]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苹果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学前儿童的发展同样是有规律的。每个学前儿童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每张设计图都有它的个性,成人要做的是要遵循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按照他们的“设计图”,提供适合的教育。只有这样做,学前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反之,则会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甚至酿成悲剧。那么,学前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呢?

(一)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连续的,而且还有一定的顺序性。在生理方面:由头部到下肢(头尾律),由中心到边缘(中心四周律);大脑皮质是由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逐步发展;在心理方面: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等。因此,教育一定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切不可揠苗助长。曾有一位好事者发现一只蝴蝶在蚕茧里蠕动,苦苦挣扎,那人在边上急不可耐,便赶忙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蚕茧,结果蝴蝶轻而易举地钻了出来。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二)阶段性

神童”何以成了精神病患者

美国曾经有过一个“神童”赛达斯。他6个月的时候可以识别出26个英语字母,2岁读完了小学课程,12岁考入哈佛大学。但是,14岁时,他却进了精神病院。这一切其实都是赛达斯的父亲一手造成的。赛达斯的父亲是个心理学工作者,他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赛达斯刚一生下来,父亲就在摇篮周围挂满花花绿绿的英语字母卡片,并不停地读。赛达斯一会说话,父亲便立即用小学课本代替了各种玩具。赛达斯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同伴。就这样,他在12岁时考上了哈佛大学。但他的父亲还不罢休,继续给他施加压力,让他拼命学习。赛达斯终于承受不了过重的压力,精神崩溃,最终进了精神病院。[10]

为什么一个6个月就能识别26个字母的“神童”到了14岁时却进了精神病院?这与他父亲的过度教育直接相关:该玩的时候给他识字,该游戏的时候没有同伴……结果终于承受不了过重的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任务,如果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那么必然要自食其果。

通常情况下,人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11、12岁),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30、35岁),中年期(30、35岁至55、60岁),老年期(55、60岁至死亡)。这里年龄阶段的上下限只是大致的规定,没有绝对的意义,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养水平的提高,年龄阶段的划分有后移的趋势。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过程中,面临不同的任务,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就是要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不均衡性

关键

专家认为孩子有六种潜在智能,都只存在于其生命过程的某一特定时期,此时施以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最佳发展,甚至形成特殊能力。若错过了特定时期,相应的能力就很难获得,给智能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种特定时期就是潜在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具体而言,0—3岁是掌握口语的最佳期,2—3岁是身体动作智能发展期,4岁是数学(逻辑)智能发展期,5岁是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等等。[11]

人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并不是均速的,而是具有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如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1个月,到5—6岁出现第一个加速期,13—14岁时再次出现加速;再如身高体重的增长也是不均衡的,在出生后1年和青春发育期特别迅速,会出现质的飞跃。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有的儿童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甚至接近成熟,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状态。

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这一身心发展规律。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研究不同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探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认为,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内,一年的环境和教育对智力发展产生的影响,会超过其他时期八到十年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四)个别差异性

我一漱口就恶心

每天早晨,孩子们来到幼儿园,洗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取自己的水杯。经过老师强调,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可是连续几天,老师发现每天都是王子不取水杯,提醒以后还是如此。这天,当我发现他又没有放水杯的时候,我不由提高了嗓音:“王子,你为什么总不拿水杯?”王子低头小声嘟囔:“我一漱口就恶心……”哦,原来是这样!这些天,我们开始学习餐后用水杯漱口,怪不得他突然“忘记”拿水杯。“原来是这样啊,那小朋友漱口的时候,就请你接一些温开水喝到肚子里行吗?”这次他痛快地答应了。漱口的目的是为了清洁口腔、保护牙齿,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喝水也可以清洁口腔的。从此,王子再也没有忘记取水杯。[12]

餐后漱口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但王子“一漱口就恶心”,如果强制王子与其他儿童一样餐后拿杯子漱口,那么可能效果会令人失望。老师在弄清楚原因后要求他餐后“接一些温开水喝到肚子里”,同样也达到了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目的,而且王子也“痛快地答应了”。其实,每个学前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喜恶爱憎、生活习惯与个性特点,也就是说存在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不同的人发展速度与水平不同

由于受教育、遗传、环境、个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7、8个月就开始说话,而有的人到了2、3岁才开始简单的会话。

2.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同(www.xing528.com)

不仅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也是不同的。如有的人第一信号系统比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他们的绘画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他们的识字能力则可能达不到一般的要求。

有的幼儿擅长绘画,有的善于动手操作,还有的很会讲故事。这体现的是幼儿( )。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C.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D.能力水平的差异

3.不同的人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不同的人个性心理倾向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学前儿童具有艺术才能,有的学前儿童具有组织才能,还有的学前儿童具有体育才能;有的学前儿童性格沉稳,情绪不易外露,有的学前儿童性格好激动,情绪表现较为明显;有的学前儿童意志力很强,有的则很差等等。

(五)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每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特征。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有调查材料表明,2005年全国城乡3—18岁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高比1992年的同龄男性儿童平均增加3.3厘米;城市3—18岁男性比农村同龄男性高4.9厘米。在教育改革中,由于某些学科吸收了现代科学新成果,并按照学前儿童学习的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改善了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更快地掌握了知识经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使学前儿童心理有较快的发展。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孩子的一百种语言[13]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念头

还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一百种世界去发明

一百种世界去梦想

(1)你能从诗中读到幼儿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

(2)依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怎么对待幼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