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的人口功能-学前教育原理(第2版)

学前教育的人口功能-学前教育原理(第2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表明,教育与死亡率成反比例关系。教育可以改变城镇人口的比重,使其中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进入城市,另外,通过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而给农业人口就地完成城镇化提供可能。另外,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因为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是吸引迁移人口的重要因素。

学前教育的人口功能-学前教育原理(第2版)

教育程度与死亡率(‰) [21]

从上述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一个年龄段,都存在教育程度越高死亡率越低的现象。这说明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素质,延长人类的生命年限。人口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群体,教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控制人口数量

调查表明,教育程度与生育率直接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则越低。1988年印度全国营养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未受过教育或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母亲,通常有6个以上的孩子,受过中等教育的有5个,大学肄业的一般有4个,大学毕业的只有2个。[22]我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1987年1%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1986年全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2.95、2.48、2.13、1.82、1.11个。[23]

(二)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构成,它们都与教育密切相关。首先,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是以受教育程度来体现的,如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普及教育程度、青壮年文盲率等;其次,人口质量是靠教育来提高的,不管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www.xing528.com)

(三)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合理化,使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从而降低女胎的流产率,进而调整新生儿的性别结构。调查表明,教育与死亡率成反比例关系。[24]生育率与死亡率的改变,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可以改变城镇人口的比重,使其中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进入城市,另外,通过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而给农业人口就地完成城镇化提供可能。教育对人口的职业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因为教育是人们实现职业变动的主要手段。

(四)促进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二是国内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三是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人口有计划地合理流动,对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开发,促进地区间文化技术交流、合作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流动,因为发达地区或国家一般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人才,而且受过教育的人不易受本土观念的束缚,他们更想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另外,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因为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是吸引迁移人口的重要因素。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口流动,因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同一个集散地,先把各地的人才收拢、加以培养,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者的志愿和特长,再把他们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人才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