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儿童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原则、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学前家庭教育的要求和内容。福禄贝尔不仅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福禄贝尔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强调父母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儿童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而言,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儿童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原则、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学前家庭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在西方,学前教育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

(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人类进行学前教育实践或者对学前教育经验进行总结的行为很早就已出现了。在16世纪之前的思想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涉及儿童教育的见解,但没有系统化,因此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孕育阶段。

1.柏拉图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退掉。柏拉图是历史上最早论述优生问题的思想家,他强调胎教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他还主张优育,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

2.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2年—前322)的《政治学》蕴含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优生优育,男女应在精力最旺盛的年龄结婚、生育子女,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他主张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不应学习课业和工作,而应进行充分的活动,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7岁之前,儿童必须住在家中,不与奴隶接触,以免沾染不好的习惯。

3.昆体良

古罗马雄辩家、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在《雄辩术原理》中详述了其儿童教育思想,阐明了7岁之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必要性。他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重视婴儿期语言的发展。昆体良还从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来强调儿童教育的必要性。他说:“还有深一层的理由。愈是年纪小,头脑就愈易于接受小事情,正如只有在身体柔软的时期,四肢才能任意弯曲,强壮本身也同样使头脑对多数事物更难于适应”。

(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

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期的学前教育著作。1628年用捷克文写成,1632年出版。书前有给父母、教师等的“献辞”。共分12章。论述幼儿教育的性质;身体训练的价值;强调幼儿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是智慧发展的开端及对幼儿进行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指明幼儿进入国语学校学习前应做的准备。[13]

《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标志着学前教育学进入了萌芽阶段。相比于孕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教育思想更加完备化、理论化和专门化。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譬如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等等。

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

A.《母育学校》 B.《爱弥儿》 C.《社会契约论》 D.《学记》

1.夸美纽斯

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现代教育之父”的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在1633年出版了《母育学校》,这是创立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尝试,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幼儿的语言启蒙教材——《世界图解》。夸美纽斯从胎教、体育、智育和德育四个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论述。他强调胎教作为学前教育起点的重要性。在体育方面,他对中世纪学校中没有体育的传统提出挑战,论述了婴幼儿的体育问题。在智育方面,夸美纽斯为幼儿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内容。在德育内容上,他特别强调儿童的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现代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蒙台梭利 C.福禄贝尔 D.夸美纽斯

2.卢梭

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他根据年龄的特点把受教育者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周岁)、儿童期(2—12周岁)、少年期(12—15周岁)、青年期(15—20岁)。其中在婴儿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要给孩子活动的自由。儿童期首要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以便日后发展他的智慧。卢梭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强调儿童本位,并首次论述了“发现法”,主张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

3.裴斯泰洛齐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ai,1746—1827)在其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阐述了他的学前教育理论。他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顺应儿童在其年龄上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他重视儿童身体与道德的发展,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

成年人应受到控告

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14]

1.福禄贝尔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F.W.A.Froebel,1782—1852)是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著有《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和儿歌》及《幼儿园书信集》等书。他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不仅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福禄贝尔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强调父母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确立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发明了一套名为“恩物”的玩具,作为幼儿园的核心教材,并在1837年设立了一所幼儿学校,于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www.xing528.com)

2.杜威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阐述了儿童中心论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本能、冲动与需要,教育就是要利用儿童身上潜藏的本能,即语言和社交本能、制作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以及艺术的本能,对其进行教育。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注重“作业”、“游戏”、“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的“经验”、“活动”等概念对学前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3.蒙台梭利

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Donoressa 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继福禄贝尔之后又一名享誉世界的学前教育学家。她的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等。她强调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各种“敏感期”,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会消失。她创办了“儿童之家”,在“儿童之家”中儿童实施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训练以及初步知识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她的教育思想如下:(1)教育目的: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促进儿童发展生命;(2)教育原则:使儿童获得自由,因此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环境,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3)教育方法:感官训练与肌肉练习。蒙台梭利的努力使学前教育学逐步走向科学化。

4.皮亚杰

瑞士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认知发展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结构。他对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因素有四种: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他还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四个阶段。皮亚杰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活动的重要性;注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重视游戏的作用。皮亚杰为现代学前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5.维果茨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69—1934)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必须首先确定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一是现在的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为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1.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杜威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2.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主张的教育家是( )。

A.蒙台梭利 B.福禄贝尔 C.陈鹤琴 D.陶行知

3.儿童能以命题形式思维,则其认知发展已达到(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谈谈你对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

小鸟的乐园

最初的构想来自校园里的一池清水。在幼儿园里放置一池清水,原意是给栖息的小鸟解渴,孩子们认为如果小鸟会口渴,也一定会肚子饿,如果它们又饿又渴的话,也许会疲惫不堪的。于是,有的孩子建议在树上搭建鸟巢,还有小鸟玩的秋千、老鸟搭乘的电梯。有的孩子建议安置一个音乐旋转木马;还有的孩子建议给小鸟准备滑水用的小木片,让它们滑水;更有的孩子提议做个喷泉,是又大又真实的,能把水喷得高高的那一种喷泉。于是,一个具有想象力同时也鼓舞人心的主题出现了:为小鸟建造一座真正的乐园。接着就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实验过程,孩子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为了建一个喷泉,孩子们各自谈了自己的构思。经过实验,孩子们为小鸟做成了水车和喷泉,还为小鸟乐园举行了开幕式。[15]

这是一个典型的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案。小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小动物,为小鸟建一个乐园也是孩子们能操作的,孩子们通过讨论不断地把主题引向深入,最后问题终于得到创造性的解决。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是一种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教学,是继蒙台梭利之后,又一个颇具特色、堪称影响世界的学前教育模式。除此之外,发展适宜性教育、多元智力理论和多彩光谱方案也是发展阶段颇具影响的几种理论。

1.发展适宜性教育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年首次提出了适宜性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实施方式,其主要观点如下:(1)年龄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年龄特点相适应;(2)个体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3)文化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2.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

这种学前教育模式最早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各国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其主要特点如下:(1)社会支持与父母参与;(2)学校的民主管理与合作;(3)弹性课程与研究式教学;(4)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5)合作学习与反思实践;(6)开放的教学环境。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1998年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这八种智能人人都有,只是每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组合(详见第3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智能种类及教育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