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婚嫁传统习俗是坦洲镇特有的水乡风情,不仅是岭南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古老婚嫁文化的灿烂瑰宝。
坦洲的水上传统婚嫁,从定亲、花船迎亲到对歌,最后到归程,都是在水上进行的。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光绪年间,经过岁月的沧桑变化和后来的发展、创新、融合、沉淀,最后成为坦洲一大特色文化。它的出现、发展与成熟,与坦洲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人们的劳作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
◆水上婚嫁,已成为老一辈人怀念的美好回忆。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讲的便是疍家的水乡婚嫁情景。
清道光年后,西江水系的流沙已在黄杨山周围淤积成一道道沙坦,上横沙、鳘鱼沙、桅夹沙、灯笼沙、青鹤湾、大海环等逐渐形成。疍家人在这些沙坦和海湾上开垦出肥沃的良田,成为水边居民。他们依堤傍水而居,靠耕田打鱼为生,吃喝玩乐和婚嫁丧葬自成风俗。
坦洲的水乡婚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二是与水居环境密不可分,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三是常有对唱咸水歌。
尽管水上婚嫁习俗的鼎盛期已过去数十年,现今仍有部分地区保留。但随着人们劳动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水上婚嫁习俗也随之慢慢消逝。到了现在,在90后人群中提起“水上婚嫁”一词,他们的回复是不知或惊愕。
小时候,总听婆婆津津有味地讲过去水上婚嫁的热闹情景。去年,终于有幸观赏了政府组织的一次集体婚礼——本地最古老、最有民俗风味的“水上婚嫁”。
清晨,太阳刚揭开薄雾面纱,我便早早来到河岸边,抢占有利的“观众席”。此时,两岸早已挤满热情的群众,工作人员则有条不紊地在一旁维护秩序。上午9点多,数位美丽的新娘身穿传统大红裙褂,在亲人的陪伴下款步登船。花船鱼贯而出,悠扬的咸水歌声响彻两岸,新娘们在妗人的熟悉指引下进行“祭龙王”仪式。整个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前游几百米,聚集在两岸的人们都目不转睛地驻足观看。
◆不断的鞭炮声,浩荡的迎亲队,热烈的欢呼声,一切是如此热闹。(www.xing528.com)
伴随着持续不断的鞭炮声,一艘艘花船轻盈地荡在南澳村清澈的小河上,涟漪在古老的木船底下轻轻漾开,拍打在河岸的数级石阶上,清脆的河浪声和着人们的热烈欢呼声,将喜庆的气息传递给两岸的人们。
“迎亲队伍来啦!”人群中不知道谁喊出了一句话,大家纷纷转头看向河的另一岸,满脸期待与好奇。半晌,悠扬古朴的叹歌隔水传来:“明月同圆,颜色鲜艳;风云相送,和合万年……”悠悠的旋律婉转抒情,绵音悠长,足以绕梁三日。迎亲的船缓缓驶来,身穿红色长袍、胸系大红花的新郎挺拔地立在船头,在新娘所处的船只附近绕圈。为什么新郎不直接接走新娘呢?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时,主持人解释说:“新郎开始找新娘了!”原来,绕船三圈,代表新郎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新娘,意头很好。为接娶新娘,新郎开始在船头唱歌表达,双方展开了有趣的对歌“过招”。一番对唱之后,新郎送上礼仪物品,将新娘接上彩船,浩浩荡荡返家。一场热闹的水上婚礼便在人们的声声祝福中完美结束。
◆跨火盆是新娘入门前必须进行的一个习俗。
在早年,还有专门出租给村民摆酒的大船,村民可以在船上宴客摆酒。条件较好的人家都是租大船摆酒的,条件较差的则在自家的渔船上做宴席,位置不够就借用亲戚朋友的渔船来摆上一两桌。虽说有点清苦,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也是热闹一场。
水上婚嫁这一民俗“土”而有情、“俗”而有味,既是一种古老怀旧的民俗,也是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每一项仪式都蕴含吉祥、美好的寓意。
经过多年的发展,坦洲一些水上婚嫁习俗通过婚嫁的关系逐渐发展到斗门、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各地区人们的婚嫁带来了美好、欢乐、喜庆的无穷乐趣。
小提示
水上婚嫁习俗是一种对歌成亲的礼仪,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元素,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对礼仪十分讲究。其中“花船迎亲”、“祭龙王”等程序与水环境不可分离,整个婚嫁的过程都贯穿沙田民歌(咸水歌)的演唱,独具水乡风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