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历史地位与影响

孟子:历史地位与影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仍能说明孟子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经学家赵岐的《孟子章句》,是孟学史上现存最早的注释。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孟子。

孟子:历史地位与影响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曾子的再传弟子,算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各国,但其政治主张不被当时各国的统治者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也代表着古代散文写作的巅峰水平。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是孔子弟子编撰的孔子语录,《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作品,《孟子》一书与孔子的著作并列,成为封建社会官方规定的仕人成长必读的至尊课程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修正为“性向善”。

就孟子个人的影响而言,他游历过齐、滕、薛、宋、邹、梁等国,向齐威王、齐宣王、魏惠王、魏襄王等君主宣传过自己的治国理政政治主张,虽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但在当时仍成为一家之言,还被齐宣王任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仍能说明孟子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文学家杨雄在《法言吾子》篇中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癖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东汉经学家赵岐的《孟子章句》,是孟学史上现存最早的注释。其总序《孟子题辞》称:“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他对孟子予以高度赞扬,说孟子“著书七篇……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这是尊称孟子为“亚圣”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赵岐在书中还提到西汉文帝时曾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亚圣”之名未得到官方认可,“传记博士”也为时很短。

三国魏晋时期,玄学昌盛,儒学衰落,但仍有徐干、傅玄等不少学者士子推崇孟子。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中论智行第九》中说:“仲尼曰:‘末可与权’。孟轲曰:‘子莫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仲尼、孟轲,可谓达于权智之实者也。”

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孟子。其《诸子第十七》说:“孟轲膺儒以磐折。”《奏启第二十三》说“孟轲讥墨,比诸禽兽。”《夸饰第三十七》说“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

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赵岐、郑玄、刘熙作的三种《孟子》注本,说明此时期《孟子》在文人学者中的影响仍很普遍。

及至唐代,孟子的影响更加广泛,由文人倡导,逐渐影响到朝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韩愈极为推崇孟子,对孟子的尊敬之语屡见于册,“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晚得杨雄书,益尊信孟氏”、“孟氏醇乎醇者也”。由于《孟子》一书在知识分子中的广泛传播,在唐代开始有学者呼吁将《孟子》纳入科举考试内容,但没有做到。

祭祀孟母也是从唐代开始。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诏历代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立为祠宇,岁时致祭。孝妇共七人,孟母居第五。

宋代是孟子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完成了《孟子》从民间思想到国家思想的升格。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一时间研究孟子成为风尚,极大地促进了《孟子》一书的普及传播和孟子思想的研究。在国家政策方面,《孟子》终于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孟子》一书成为“四书”之一,从子部上升为经部;宋孝宗时始命汪大猷(yóu)为太子讲《孟子》,一直讲了近四十年。

宋代始追封孟子爵位,建孟子庙,配享孔庙,孟轲弟子开始配享孟庙。(www.xing528.com)

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对宰臣说:熟读《论语》、《孟子》,感觉“真有可喜”。他将《孟子》论治道的文字写在绢制的屏风上,其亲书的绢屏十扇,其中七扇是《孟子》上的话,并命内侍宣示群臣。

金代继续实行尊崇儒学政策,除保留宋代对孟子的追封和尊崇外,还在国家兴办的太学和各府州学中开设《孟子》课程,统一印刷教材。并把《孟子》译成女真文,供女真族子弟学习

元代尊孟更超前期,除《孟子》在科举考试中占居重点内容之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制定国子监学制,设博士助教等公职,规定凡生员必先读《孝经》、《大学》、《论语》、《孟子》,然后才开始读诸经。元朝屡次追封孟子及其父母,并多次遣官致祭。

明朝沿袭前朝崇儒尊孟风尚,《孟子》之学继续得以发扬光大,国家祭祀孟子成为制度。据《三迁志》载,皇帝遣使或诸王遣官致孟庙祭祀仅留有祭文的就有三十二次。大学士张居正翰林院讲官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专门流传下来《张居正讲评〈孟子〉》一书,除了对《孟子》本意的讲解,还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史上兴亡教训的总结和改革思想。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写了一个小册子《俟解》,意思是期待读者的理解。在书中谈到了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区别。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人的努力应该重在好的习惯的培养。他引《周易》说:从小就培养好的习惯,这是圣人治世的基础。

清朝大力褒奖孟子,对孟子尊崇更逾前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制《孟子赞》,说:“哲人即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日仁同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次年又颁《御制孟庙碑记》,褒奖孟子辟杨墨传孔道之功,称颂孟子:“不有孟子,使杨墨滥觞于前,释老推波于后,后之人虽欲千载之下探尼山之遗绪,其孰从而求之?”,其文又赞道:“……唯子舆氏,距波放淫,以承三圣,以正人心。”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又亲自为开封孟子游梁祠题写“昌明仁义”匾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御制孟子庙匾额“守先待后”,御制孟府匾额“七篇贻矩”。乾隆三年(1738年)给孟母加封“端范”二字,孟母封号称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亲作告祭之文,委官致祭,称孟母“惟大贤之教施无穷,皆慈母之恩勤有素”。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制“亚圣赞”;二十二年(1757年)为孟庙亚圣殿御制“道阐尼山”匾额和“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的对联。乾隆帝五次遣官致祭孟庙,亲诣孟庙拈香行礼二次。把封建帝王对孟子的尊崇推到极致。

传说乾隆帝曾召见纪晓岚,想当面试试这位才子的学问,给他出了个上联:“孟子致为臣而归”,这是《孟子·公孙丑》中的一句话,纪晓岚早已烂熟于心,所以对得非常迅速,用的也是《孟子·公孙丑》中的句子:“伯夷非其君不事”。又传乾隆皇帝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游至“观音阁”,乾隆帝又出一联请纪晓岚属对:“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纪大学士确实不含糊,应声对道:“两木成林,林卜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最后这句“斧斤以时入山林”是《孟子》现成的语句,对的天衣无缝,贴切自然。

图1-2 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邮票“古代思想家——孟子”

清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性善”学说,他断言:“孟子的性善说是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他在其哲学著作《孟子师说》中提出,“天地间只是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气而生。”“天地之气的本性就是善。”黄宗羲认同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他把唯物主义元素加入了孟子的性善说,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性善说。

明清两朝,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

及至民国蒋介石率军北伐时,1928年4月参谒孟庙,写有“保护孟庙,不准驻兵”的训令。民国政府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恢复祀孟大典,把“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奉祀官”,时任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子第七十三代孙孟庆棠先生改任“亚圣奉祀官”,在南京接受委任,宣誓就职。

新中国成立以来,孟子思想受到了更好的尊崇和传播,孟庙文物得到完好保护和修缮,祭祀孟子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活动,孟子诞辰日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的“中华母亲节”。毛泽东对孟子思想深为推崇,著作中多加引用,名章名句更是吟诵不断。有七篇《孟子选注》文章在不同时期纳入中小学课本,使学生们从小就了解孟子。时下的国学课程更是大放异彩,孟子思想被老师们登台宏论,《孟子》名言名句更是成为街头商家饭店宾馆的宣传用语,街谈巷议,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