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人性理论和天才论

孟子的人性理论和天才论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系统性提出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理想人格。这种把伦理道德观念上升到天道高度的做法,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天才论是其历史观的核心,是人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人性理论和天才论

孟子儒家学派第一个系统性提出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同时,他又以天命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他的历史观的思想体系。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有三: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在这点上孟子与同时期的告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告子认为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是人类的本性,孟子的性善论则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他不否认人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一命题激励、吸引了无数人在理性、道德良知上的不懈追求。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至;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和“知性”二者关系密切,“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尽心知性”呢?在孟子看来,就是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功夫。“寡欲”要求淡泊物欲;“内省”要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养气”要求养心。其中,“寡欲”、“内省”是道德修养的初级阶段,“养气”则是道德修养的高级阶段,“养气”的目标是“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理想人格。这一思想体系,后来又被唐朝韩愈宋朝儒家学者们所继承和发展,从而构建起宋明理学。(www.xing528.com)

此外,孟子还对殷周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意代表天意。这与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孟子对传统天命论的突破和发展。第二,对“正命”的追求。孟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养身性,顺应天道行事,去争取得到正命;如果胡作非为,触犯刑罚而死,则不能得正命。第三,天人合一。孟子认为要顺应天道而行,就要知天。因此,他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观点。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即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已明了于心,无需外求;又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即指把仁、义、礼、智化为精神主体,便能达到思想和行为与四德(仁、义、礼、智)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人只需按此伦理道德准则行事,就是顺应天道。这种把伦理道德观念上升到天道高度的做法,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天命论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为天才论、历史循环论和劳心者治人等观念。天才论是其历史观的核心,是人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把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寄托在个别的非凡人物身上,属于典型的天才史观。在孟子看来,只有天才出现,天下才会大治,否则,天下必将混乱。基于这种思想,必然导致他的历史循环论的产生,即历史必然有治有乱,且乱久而治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其典型言论。此外,孟子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指出了劳心者在社会生产、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有积极意义。但他把“劳心”看作是“大人”、“君子”之事,而把“劳力”看作是“小人”、“野人”之事,从而借社会分工为封建统治制造了理论依据。这是他的历史观中的封建糟粕,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时代烙印,是他那个年代无法克服的社会发展理论上的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