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与孟氏文化-孟子和孟氏文化

孟子与孟氏文化-孟子和孟氏文化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迂(迂腐)远而阔于事情。这不是司马迁对孟子思想的评价,而是孟子时代的各诸侯对其学说的评价,也是后世一些人对于孟子思想的看法,即认为孟子的主张脱离社会实际。所以才被各国统治者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赢政成为始皇帝后,甚至采取“焚书坑儒”的异常举措来阻止传播儒家思想。

孟子与孟氏文化-孟子和孟氏文化

迂(迂腐)远(空谈,大道理)而阔于事情(对解决具体的问题没有价值)。

这不是司马迁孟子思想的评价,而是孟子时代的各诸侯对其学说的评价,也是后世一些人对于孟子思想的看法,即认为孟子的主张脱离社会实际。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对社会制度的变革要求突显出来,各诸侯之间的侵略吞并战争越来越剧烈,争创霸业,丧失道德,西周初期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礼崩乐坏”。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总结这段历史说:“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是说国与国之间没有信任,彼此不敢亲近来往,文化建设没有周朝初期那样的远道来归的国际关系,只用战争解决问题,所以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进入战国时期后,各诸侯国争霸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都为战争服务,战争机器高速运转,即所谓铁血大争之世。周朝初期分封的一千三百多个诸侯国,此时已剩下约三十二个,有能力争天下的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商鞅清醒睿智,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要求变革的积极思潮,提出了变法图存的主张,说服秦孝公决然抛弃旧的政治制度,在秦国实行全面深刻的变法。铁腕推行战时法制制度,重刑威摄,激赏奖励,革除烈乱痼疾。商鞅变法对秦国具有真正的再造意义,新法使秦国彻底放弃了奴隶制度,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国势蒸蒸日上。变法后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共七代国君一百多年坚定不移的执行以法治国的政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顺利完成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国家财力积累和军队建设远远超过山东六国,最终战胜各国统一了天下。

在战国时期,驰骋天下得心应手的除了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外,还有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他们研判天下大势,利用战争形势,往来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为各国统治集团出谋划策,评点分析利害得失,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孟子在二十多年的周游列国的政治活动中,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王道”思想,反对“霸道”,反复申论“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些陈意甚高的政治理想,与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大业目标根本无法取得一致。所以才被各国统治者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司马迁说“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就好比把一个方形的木棍插入圆形的孔中,能进去吗?(www.xing528.com)

但是,秦国几代政治家决绝地排斥儒家思想,严防儒家思想进入秦国,实际上付出了惨重代价。吕不韦相秦期间略有对百家兼收并蓄的思想倾向,就被秦王赢政放弃,被逼自裁。赢政成为始皇帝后,甚至采取“焚书坑儒”的异常举措来阻止传播儒家思想。这种拒绝儒家思想的政策,最终也摈弃了儒家思想治理社会、教化人心的优势,使得法家治理社会的巨大漏洞未能得到弥补,终至强大的秦帝国在秦始皇去逝后出现崩溃,顷刻间灰飞烟灭。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废除了奴隶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但商鞅制定的《秦法》体系有两大缺陷:一是庙堂顶端存在巨大黑洞,极易被帝王身旁的人利用,导致整个体系崩溃,这就是李斯、赵高等人迅速亡国的原因。另一个是商鞅《秦法》存在适用条件的限制,《秦法》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国际形势和秦国的发展目标制定的,适用于社会变革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当国家统一以后,应当迅速改变方针政策,把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到生产建设上来,设法使社会安定下来,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休养生息。而这正是商鞅《秦法》的巨大缺陷。这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相异也”。

汉朝君臣从一开始就认真研究了秦朝失败的教训,武帝朝君臣对秦朝国策研究更是深入到思想理论层面,他们认识到了在国家统一之后,进入和平建设年代,应当有一种信仰来教化人心,消弭大争,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本意。所以,汉武帝朝提出了一项延绵二千多年的基本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纠其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能够教化人心,延缓革命。此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道理。法家思想长于变革,儒家思想长于坚守。

在战国的时代背景下,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不唯利是图,对个人对国家大事都坚持自己认定的真理,为人伦正义奔走呼号而不做变通。司马迁认为,不是孟子不懂得怎么去迎合社会需要,为实现自身价值去为统治者摇旗呐喊,而是不肯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不肯苟且现实追求功名富贵。

而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的推崇,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线,正是因为有像孟子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志士仁人不苟且名利,对道德底线前赴后继的坚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