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因对遗传病、癌症的根治而产生。恶性肿瘤是当代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09年,美国肿瘤学家劳斯(Peyton Rous)在研究鸡肌肉瘤的病毒感染时证明这种肉瘤是可以移植的,而其中病毒是致癌因素。此后,很多医学家都证明癌病毒不在人与人之间横向传染,而在直系亲属间纵向传播。20世纪50至6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密码阐明以来,对癌症的研究也发展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水平。60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各布(François Jacob)和莫诺(Jacques Monod)阐明了整个生物世界遗传信息的统一密码,发现和提出原核细胞基因活动的操纵子学说,标志着生物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入基因水平上调节控制的新阶段。它使科学家认识到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认识到基因能够突变就存在着在试管里操作基因的可能性。196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提出了基因交换和基因优化的理念。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转座子(一个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易位现象被多位科学家发现是普遍存在,这为基因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1968年,瑞士微生物学家亚伯(Werner Arber)发现一种能切割DNA的酶。他成功分离出这种酶,并将其命名为限制性内切酶。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建立。1970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微生物学家史密斯(Hamilton Smith)成功分离出专一性很强的DNA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出特定的DNA片段(基因)两端的碱基顺序。此后,DNA限制性内切酶不断被发现和分离,成为切割DNA长链的“解剖刀”。1971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微生物学家内森斯(Daniel Nathans)利用这种酶切割了猕猴肾肿瘤病毒的DNA,清楚地给出基因图谱和复制转录机制,成为第一个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人。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分离和提纯不仅推动了基因的基础研究,而且为DNA重组技术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因此,亚伯、史密斯和内森斯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1971年至1972年间,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家伯格(Paul Berg)从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出发,找到一种DNA限制性内切酶,能使被切开的DNA产生“黏性末端”。伯格把两种不同物种的基因通过剪切后拼接在一起,人工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杂交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建立的开始。1972年,美国生物学家弗里德曼(Theodore Friedmann)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基因治疗能否用于人类遗传病?》的文章,开启人类基因治疗的讨论,并开始多种动物实验。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把基因重组技术称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6年,美国癌症学者毕晓普(Michael Bishop)和瓦穆斯(Harold E.Varmus)宣布,人体正常细胞含有癌基因,受到干扰后产生致癌作用。1976年6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1979年,美国4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分离出第一个人类癌基因。197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克莱因(Martin Cline)率先在小鼠中成功转入了一个有活性的基因,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小鼠。(www.xing528.com)
1980年,克莱因在没有获得任何机构批准的状况下开始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未获成功。克莱因因此招致广泛的批评和学校严厉惩罚,也失去了系主任的职务和NIH的资助。1986年,美国科学家又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抗癌基因。此时,已经发现的遗传病有1 000多种。针对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免疫疗法和中药治疗,而遗传病则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缺少有效的办法,人们对基因治疗还十分审慎。在经过多次申请和听证后,1989年1月19日NIH正式批准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安德森(William F.Anderson)对腺苷氢酶(ADA)缺乏的患者进行基因治疗试验。1990年9月1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安德森的申请。1990年11月,NIH的布莱泽(Michael R.Blaese)、卡尔弗(Kenneth W.Culver)和安德森成功地对患ADA缺乏症的4岁小女孩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基因治疗,虽然疗效不理想,但它的成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基因治疗研究的热潮。经我国有关部门的批准,1991年11月,复旦大学的薛京伦进行了世界上首次血友病B基因治疗Ⅰ期临床试验,取得了安全有效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