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人的眼泪和唾液里含有一种能灭菌的被称为溶菌酶的物质。之后,他开始进行培养变异实验。1928年9月,弗莱明发现在葡萄状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青色霉菌,周围出现了一小圈空白清澈的区域,原先生长在这里的金黄色葡萄状球菌菌落消失了。或出于好奇,或出于职业的敏感,弗莱明开始在一个纯粹的培养皿中培养这种霉菌,结果发现它能产生一种杀死葡萄状球菌的物质。进一步的实验还表明,这种物质还能杀死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肺炎球菌等许多传染病菌。1929年,弗莱明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发表了他的发现,并将这种青绿色的霉菌可能含有的抗菌物质命名为“青霉素”(Penicillin)。“Penicillin”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传入中国,中文名译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是由拉丁文“Peuicillium”(青霉属)演化而来的,表达的是青霉菌的分泌物。但是,在弗莱明的后续研究中,不仅发现青霉素的培养非常困难,而且提纯也遭遇失败。因此,青霉素在发现后将近10年内没有进展。
1935年,英国生化学家钱恩(Boris Chain)和病理学家弗洛里(Walter Florey)领导的溶菌酶和抗菌物质研究小组偶然发现了弗莱明的文章,重新研究了青霉素的性质、分离和化学结构,并解决了浓缩问题,使批量生产成为可能。1940年,二人把重新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上。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欧洲、亚洲、非洲,无数伤员的伤口感染急需大量青霉素的治疗,而陷于战火中的英国却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1941年7月9日,弗洛里和钱恩不得不带着样品到美国寻求支持。1941年11月26日,弗洛里、希特利(Norman Heatley)和摩耶(Andrew Moyer)在美国实验室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大规模生产实验,让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是将青霉菌和一些化学成分浸入深桶里,之后向桶里注入空气。1943年1月,青霉素第一次成功用于医治人的疾病,多次临床试验证明,其对猩红热、白喉、脑膜炎、淋病、梅毒等都具有显著疗效。此后,美国有20多家公司开始生产青霉素,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青霉素年产量已可满足700万患者的需要,使用范围已遍及全世界。青霉素的问世挽救了大批因战伤感染的士兵,被认为是与原子弹、雷达并驾齐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发明之一。随着产量的增加,青霉素的价格从1940年的天文数字降至1946年的0.55美元/剂。历史上从来没有哪种药物像青霉素那样能够如此有效地治疗这么多的疾病,而且毒副作用极小。1945年,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因发现青霉素及其在临床中对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成就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抗生素治疗的时代自此开始。(www.xing528.com)
青霉素被成功发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者的好奇心,也有生产商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弗莱明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曾谦虚地讲:“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略观察。”诺贝尔奖委员会曾在贺词中强调,这是“不同科学方法为了共同目标而协作的杰出范例”。1948年5月25日,摩耶发明的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获得专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