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技术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和特制的精密器械,协助对人体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1844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laude Bernard)首次尝试从颈动脉将导管插入动物心脏进行血压测量。1929年,德国医生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导管插入实验,开创了心导管造影术。1941年,美国的心脏科医生库南德(André F.Cournand)和理查兹(Dickinson W.Richards)利用心导管对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检查测定,用以诊断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1953年,美国放射学家赛尔丁格(Sven I.Seldinger)首创经皮穿刺导管技术,结束了血管造影需要外科医师协助的历史。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师多特(Charles T.Dotter)研制了一种新型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狭窄。1974年,德国心血管医生格林特茨格(Andreas 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研制出圆柱形可膨胀的双球囊导管,用来治疗外周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等疾病。1977年,格林特茨格用一根球囊导管为一位心绞痛患者完成世界上第一台冠脉球囊扩张术。1986年,瑞士医生西格瓦特(Ulrich Sigwart)首次在冠状动脉内置入金属支架,开启了血管介入治疗的历史。2002年,第一个药物涂层支架(Cypher)的出现,解决了置入支架术的又一个难题。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热点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重大技术装备的不断创新,大大突破了技术的范畴,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医疗健康行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生物医学工程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而工程应用的核心就是要开发解决这些问题的仪器和设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是以工程学和生命科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科学,各种医疗设备研制是其重要内容。20世纪,美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术组织。1965年,国际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会(IFMBE)正式成立。1979年,中国成立了以黄家驷为组长的中国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式成立。当前,新一轮科技的革命性进展及其交叉融合,使生物医学技术装备呈现出创新突破和加速演进的蓬勃发展局面。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社会对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困惑。医疗设备对人的生命延缓和维持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死亡、生存质量等问题,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带给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尤为深刻,引人关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