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用自动分析仪:创新发展与选择

医用自动分析仪:创新发展与选择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控制论、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各种医用自动分析仪器应运而生。心脏监护自动分析仪可追溯至1962年北美洲建立了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这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医疗常用电子设备。心脏监护自动分析仪主要采用微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实时记录、记忆、存储等。目前,心脏监护自动分析仪正朝着便携式、多通道、数字智能型、网络共享型等方向发展。

医用自动分析仪:创新发展与选择

随着控制论、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各种医用自动分析仪器应运而生。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生化仪是美国泰克尼康(Technicon)公司于1957年根据斯凯格斯(Leonard Skeggs)教授的设计方案制造的,主要用于生化分析中的分享、取样、识别样品、加入试剂、搅拌混合、测定、显示记录等过程,并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此后,该类仪器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单通道、双通道、多通道仪器,成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仪器。80年代,泰克尼康公司为克服样品之间和试剂之间的交叉污染,又发明了任选式测定方式的仪器。90年代以后,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准确性、精密度、高效率、低消耗和参与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血细胞分析主要采用光电法和电容法,主要是根据细胞稀释液对光吸收程度的不同或血细胞通过电极时电容改变不同而进行计数的,但仪器灵敏度低和易受干扰等缺点使其在推广应用上大大受限。50年代初,美国人库尔特(Wallace H.Coulter)提出利用通过小孔的颗粒会引起电路中电阻变化来实现血细胞计数自动化的设想,开辟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直到今天,全世界正在使用的血细胞分析仪绝大部分仍然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1953年,库尔特公司推出第一代只能计数红白细胞的血液细胞分析仪。60年代,以库尔特原理为基础的各种类型血液分析仪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显微镜常规操作。1976年,分离式与流动式血细胞计数仪的出现,实现了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全自动化。80年代初,双通道仪器的推出,实现了血液细胞分析的全自动化。90年代以后,血细胞分群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许多血细胞分析仪都在不断增加新的参数,以满足临床诊疗方面的需求。

心脏监护自动分析仪可追溯至1962年北美洲建立了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这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医疗常用电子设备。心脏监护自动分析仪主要采用微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实时记录、记忆、存储等。目前,心脏监护自动分析仪正朝着便携式、多通道、数字智能型、网络共享型等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此外,医学电子设备还包含一些辅助诊断和医院管理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基于人工智能原理出现了一些专家知识库咨询系统,提出用医学决策思维的结构模式来模拟医生的推理。例如,1976年美国的肖特利夫(Edward H.Shortliffe)等人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血液感染病的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的医疗专家系统(MYCIN)。1979年,中国的涂序彦、郭荣江等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中医关幼波肝炎诊断治疗程序”。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正从患者预约或疾病诊断的单一系统发展到医院全面信息管理的复杂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