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是一种变异的细胞。进入19世纪,显微镜技术的改进使人类对疾病发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为细胞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科学研究肿瘤的时代。1838年,德国病理学家穆勒(Johannes Müller)提出了癌组织由细胞而非淋巴液组成,认识到癌是一种细胞病变,颠覆了肿瘤的淋巴液学说。但是,他认为癌细胞并非起源于正常细胞,而是正常组织间生出的一种“芽胚”结构。他的学生,细胞病理学创始人魏尔啸(Rudolf Virchow)则系统地论述了细胞病理学理论,提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所有的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细胞疾病,并提出了癌症慢性刺激学说,但他错误地认为肿瘤像体液流动一般扩散。
癌症与某些病毒诱发有关。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贝杰林克(Martinus W.Beijerinck)发现了一种比细菌更加微小的生物“病毒”。不久后,人们对癌症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1910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斯(Francis P.Rous)发现含有肉瘤病毒的鸡肉瘤无细胞滤液能在鸡体内诱发新的肉瘤。1911年,劳斯从鸡可移植性肿瘤(劳斯肉瘤)中分离出一种能够导致正常鸡产生类肉瘤的病毒(RSV),开创了肿瘤病毒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医学领域的学者仍普遍相信,致癌病毒是通过将其基因信息沉积在被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中导致癌症发生,并纷纷加入了寻找致癌病毒的研究竞赛。直到1978年,临床统计证明,在欧洲和北美洲,研究者设想的可能引发癌症的超过95%的病毒与癌症的发生根本就没有关系,而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剩下的不到5%的病毒,只不过是一些特殊癌症的“诱发因子”或者“辅因子”,并不是直接致癌的因素,其中包括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T细胞白血病病毒等。至此,寻找癌症病毒的研究热潮才冷却下来。然而,随着对病毒遗传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病毒能改变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成分,且发现了能引起哺乳动物恶性肿瘤的新病毒,肿瘤病毒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劳斯基于在肿瘤诱导病毒方面奠基性工作,与另一位科学家哈金斯(Charles B.Huggins)分享了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癌症的诱发因素很多。1915年,日本科学家山极胜三郎和市川厚一等首次用人工方法诱发了细胞癌变,他们用煤焦油不断地重复擦兔子的耳朵,结果引起了皮肤癌。1926年,英国化学家和生理学家肯纳伟(Ernest Kennaway)从煤焦油中提取出致癌物质3,4-苯吡喃(Pyran),认为化学物质约有1/6有致癌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接触化学物质就会致癌。只有当这类化学物质与人体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并影响了正常的DNA结构,使细胞失去了正常的控制能力时,细胞才发生癌变。20世纪初,人们陆续发现X射线、γ射线等也是致癌因素。另外,癌症的流行病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类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方式引起的,提出癌症预防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www.xing528.com)
到目前为止,预防癌症一直是依靠互相独立、方向迥异的两种研究方法来试图找出可以预防的致癌物质:一种是把危险因素与特别形式的癌症联系起来,如确定吸烟为患肺癌的危险因素;另一种是通过实验室研究确定那些能导致细菌突变或激发动物或人的癌前病变的物质,如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癌的病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们对分子层面的深入了解,对基因突变的检测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