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很早就有对病症的文字记载。公元前2625年,埃及人印何阗在15张草莎纸上记载“乳房上鼓起的肿块,又硬又凉,且密实如河曼果,潜伏在皮肤下蔓延”,但关于如何治疗,只简单地写道“没有治疗方法”,这是人类关于乳腺癌最早的记录。“癌症”一词最早由“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大约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用希腊语的螃蟹“carcinos”和“carcinoma”形象化地描述了癌症的特征,即(癌)细胞异常失控,毫无规律地分裂生长,并向四周伸出侵袭其他组织的“蟹爪”。这让人联想到肿瘤硬化黯淡地表面如同螃蟹坚硬的外壳,肿瘤的扩散如同螃蟹在皮肉下行走,癌症带来的刺痛如同螃蟹的大螯夹到一样。希波克拉底还对多种癌症进行了描述,但由于当时希腊文化反对解剖尸体,希波克拉底对癌症的描述仅限于表皮可见的鼻腔癌、皮肤癌和乳腺癌,甚至一些隆起的肿块。公元47年,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第一次将希腊语“carcinos”翻译成了拉丁语“cancer”。此外,古罗马医学家盖伦(Claudius Galenus)使用“oncos”描述所有种类的肿瘤,这也是现代肿瘤学(oncology)命名的由来。“oncos”在希腊语中通常表示为一种负担,癌症被设想成身体上承载的一种负担。另外,“oncos”一词还在舞台表演中代表悲剧角色的面具,那笨重的锥形物象征着其承载的心理负担。“carcinos”和“oncos”的形象比喻和我们现在对癌症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共鸣。
中国古代对癌症的理解同样深刻。中国关于肿瘤的文字记载源于西周的《黄帝内经》,由于尚无法区分肿瘤的性质,仅用“瘤”来形容。汉文帝时,淳于意在其《诊籍》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一个胃癌病例,这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癌症病例。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对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他内脏肿瘤病因已有较为详细的描述。直到北宋时期,中国人才第一次提及“癌”字。中国的“瘤”和“癌”字是说恶性肿瘤就像褐色岩石一样,坑坑洼洼,坚硬难摧,锋利刺人,这种形象的比喻与古希腊人的理解是一样的。因此,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中从中医外科的视角对乳腺癌等症的发病有了较为明确的描述,除了强调其与年龄的关系之外,还对精神因素颇为重视。之后,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对癌症特征的描述已逐渐趋近于现代医学上“癌”的特征和临床表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