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视野下的H1N1流感:发展与选择

全球视野下的H1N1流感:发展与选择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以来,人类发生了3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即1918年由H1N1亚型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由H2N2亚型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1968年由H3N2亚型病毒引起的“香港流感”。一种观点认为,1918年大流感是由一种H1N1禽流感病毒侵入人群导致;另一种观点认为,1918年大流感病毒属于哺乳动物类流感病毒。通过基因同源性分析,几种1918年流感病毒株都属于哺乳动物类流感病毒,因此第二种观点占据优势。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因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和抗原性易变异,流感成为造成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一般在秋冬季节暴发,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流感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16世纪,至20世纪的400年里至少暴发了31次。20世纪以来,人类发生了3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即1918年由H1N1亚型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由H2N2亚型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1968年由H3N2亚型病毒引起的“香港流感”。就广度、规模而言,1918—1919年暴发的流感影响最大。它历时11个多月,横扫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全球约有5 000万到1亿人口由于感染流感而死亡,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的3倍以上,成为人类传染病史上最大的灾难。

1918年大流感的防治由于当时对流感的认识不足,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所以防治的主要措施仍是非药物的公共干预措施,包括关闭学校、戴口罩、隔离、检疫、避免公众集会、使用消毒剂以及倡导洗手等好的卫生习惯。虽然检疫和隔离两种干预措施被广泛采用,但收效甚微。不过,也有一些例子表明如果时机得当、落实到位,流感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延缓蔓延,为研制疫苗赢得宝贵的时间。目前,科学家早已掌握疫苗开发的技术,流感疫苗成为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科学家不仅面临需要准确预测下一波流感病毒可能的变异问题,还面临从确认病毒种类到生产出疫苗一般也需要9个月的时间问题,免疫治疗效果有时不一定理想。因此,药物治疗仍是十分重要的措施。(www.xing528.com)

病毒的溯源是一件极困难的事。1918年的大流感一结束,科学家就开始了对病毒来源的探寻。20世纪30年代末,科学家通过对1918年流感大流行幸存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初步证实1918年流行的毒株是H1N1。1997年,美国国防病理研究所的陶本伯格(Jeffrey Taubenberge)等人经过9年的研究终于获得了1918年流感病毒的RNA基因,并测出其部分基因组序列。但是,关于病毒的起源,科学家有着激烈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1918年大流感是由一种H1N1禽流感病毒侵入人群导致;另一种观点认为,1918年大流感病毒属于哺乳动物类流感病毒。通过基因同源性分析,几种1918年流感病毒株都属于哺乳动物类流感病毒,因此第二种观点占据优势。关于1918年大流感的发源地的探究同样困难重重。一些研究称,1918年大流感开始于美国,随越过大西洋参战的美军传播到欧洲,因为相似的猪流感病在美国中西部猪群中常年流行;也有一些研究称,1918年大流感源于战争地的法国,因法国人口来源复杂、生活条件恶劣等。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似乎更支持第一种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