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关注大数据产业。2008年,秦皇岛开发区确定把大数据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提出建设“中国数谷”的目标,在国内率先提出大数据产业概念。从2011年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国金证券计算机研究团队陆续推出3篇关于大数据的系列分析报告,首次在中国资本市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大数据潜在的巨大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开资本市场大数据之先河。2012年,首届数据科学与信息产业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术界、产业界和资产市场达成了共识,共同推进大数据的发展和落地。2013年,宽带资本、用友软件、云基地、百度在线、阿里巴巴等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标志着我国大数据行业系统推进局面初步形成。因此,业内人士常把2013年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
从2014年开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市场规模增速不断加快。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5.7亿元,同比增长28.4%,但与全球53.2%的增速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国外大数据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数量增多,除IBM、微软、谷歌、甲骨文、亚马逊等已经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传统企业外,Teradata、Splunk、Cloudera、Tableau、Hortonworks、10Gen等大数据企业也纷纷入驻。三是大数据产业政策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我国将软件及大数据产业写入“十三五”规划,并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我国颁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布以来,国内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2015年市场规模已达1 105.6亿元,较2014年增长44.15%。其中,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应用分别占比64.53%、25.47%和10%。2016年,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煤矿与煤炭城市发展工作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均推出大数据发展意见和方案,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有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国内大数据产业政策从全面、总体规划逐渐朝各大产业、各细分领域不断延伸,标志着中国大数据产业政策已开始逐步落地。(www.xing528.com)
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终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各个领域,大数据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全新时期。但是,中国大数据产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在立法、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安全等方面亟待提高。二是核心技术程度较低,需要基础理论、核心器件和算法等实现自主创新。三是政策协同性不强,导致基础设施不配套、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程度不够。但是,中国潜在大数据资源丰富,前景光明。目前,中国的数据总量正在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占全球21%,产业规模或达13 626亿元的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