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发第一门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时,我就有意识制造一种场景感,而且是围绕小白做PPT的痛点切入的场景,我希望我们的课程仅仅是标题就能让人产生代入感,啊,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这种开发思路和大部分MOOC模式是不同的。大部分MOOC课程是阶梯式学习的,必须学习好前一阶段知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课程学习,对于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毫无疑问,这样学习显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的课程是面向技能学习,技能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一定要强调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好比你学做饭,你可以先学蒸菜,也可以先学煲汤,甚至你要先学炒菜,这个顺序打乱对学习的影响不会太大。
基于这种认识,我首先就抛弃了MOOC课程这样的学习框架。这种学习框架并不适合我们这门技能型课程。因为很多MOOC课程特别强调前后衔接,要通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
在线课程的学习虽然也是一节一节学习的,学习没有办法像课堂教学那样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教室,所以你不能假定学员学习过程有连续性。他们更可能是今天学几节,明天若太忙,过一阵再去学几节;或者是他们发现问题了再去课程里找答案。所以针对这样的学习模式,我们不能要求学员学习时必须先看完第一节,才能学第二节,最好是每一节都相对独立。必要时,一些基础操作,在每一节里面都适当重复,没有看过的同学就直接学习,看过的同学就当在这里又进行了一次复习。
我还认为很多网络课程学习者并没有耐性学一门课程,他们更多是想付费解决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痛点在课程里面有,马上去查,去看,发现的确解决了问题,就非常认可,然后也许很久就不学课程,直到下一次他有问题来看课程。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的课程设计背后的逻辑是建设一个专项知识库,只不过这个知识库我称其为在线课程而已。回到开头,一本书不也是一个知识库吗?在线课程的优点就是假如构建好了体系,这个知识库可以不断更新下去。
那么每一节都独立,那么怎样划分合适呢?
我们的答案是针对场景。
比如在Word课程里面,我们把Word应用分为长文档排版、简历表格排版、图文混排排版、查找替换等应用场景,一个个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在PPT课程里面,我们把PPT应用分为结构导入、图文排版、图表设计、简单动画等常见场景,一个个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在Excel课程里面,我们把Excel应用分为数据查找、数据分组、数据排序、数据汇总等常见场景,一个个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课程中的每一课都是大家平时能遇到的各种麻烦场景,针对痛点去解决你的苦恼,做到学了就能用,学了就管用。
我们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课程里面解决理论、理念、逻辑或者要结合业务知识解决的问题,因为对于我们在线课程的目标学员,大部分还没有到提升思维的层次,先得解决入门动手的问题,思维的问题留到他们有足够工作经历再慢慢提升,这不是一门129元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份合理的课程大纲需要快速进入痛点,而且和大家平时的操作习惯接近,马上能开始动手做。
仅仅是构建一个知识库还不够,我们得确保这个知识库是别人爱看的知识库,所以我们的要求是每个知识点要尽量转化为别人的痛点。
这个思想最终成型是在我们的“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课程,我们在这门课程中明确要求必须围绕痛点去写,课程必须找到别人的痛点,我们PPT课程的成功也就在于前面八课我还是抓住了一些实际应用的痛点——又快又好去做PPT。
必须制造场景代入,让学员一下子产生这样的感觉,啊,我也有这样的时刻。如何制造场景感?我们想出了对话体模式,这是我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大突破。
反过来看我们的Excel课程,还是围绕功能点延伸应用场景的模式,不是直接扣入主题。比方说我们的Excel第一课叫“按钮都去哪儿啦”,也是努力制造一种找不到常用按钮的代入感,但是对于小白用户,他们不是找不到2013版的按钮,他们是根本没有用过Excel,这样的场景感,对他们联系度不够。
而对于Excel高手,又会觉得这个内容太浅显,两头没有把握住需求。
在Excel开发最开始,我请常子冠老师做了非常漂亮的一节课程,内容是“表格标准化”,我们最开始想用的标题是“使用Excel你最常犯的七种错”,这个标题就是激发普通人想了解我是否犯了错误?进而点击学习。如果是这样,自然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很多时候愿意去学习是因为有了兴趣才会有效果。(www.xing528.com)
不过Excel课程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依据我的意见把常老师的课程放在第一节,而是尊重方老师的课程规划体系设计的。
我们之所以尊重方老师的课程体系,也是因为我们第一眼看到方老师的课件都震惊了,非常佩服他的课程质量。为了解决方老师的课程互动性问题,我提出要增加选择题、判断题等互动手段,这些都被方老师采纳了。
但是奇怪的是,方老师的课程放到网上,看的人都说好,但是课程没有出现像PPT一样的爆款效应。Excel课程学员潜在市场并不比PPT小,或许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一直到写书时,我们内部依然在检讨我们的Excel课程开发问题出在哪里。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痛点导入、场景代入的要求,我也说说我的反思。
我想第一个问题是我造成的,Excel课程开发受我影响,也采取了全部是图文设计的模式,果然也设计得很好,但是对于很多小白而言,缺少视频的Excel课程还是太难。而且Excel课程最大的挑战是对数据的整理和计算,而不是操作,所以应该尽量降低大家的操作的难度,课程应该是“清晰视频讲解+图文复习提高+趣味练习”模式。没有找对课程设计形式,即便是场景代入,也会有困难的。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太过尊重课程老师的想法,没有完全坚持我们自己的想法。
方老师的课程是围绕功能写,好处是细致、透彻,弄懂了,只要你能举一反三,就能到处大放光彩。但这样写在线课程的缺点是不按场景写,缺乏情节,小白学员很难有代入感。
比如第一课,按钮去哪儿啦,我们举一个案例:
如何设置标题行为黑底白字?
这个案例就是介绍功能点思维,小白很难理解,我为啥要设置成黑底白字吗?白底黑字不是挺好吗?我们应该设置一个场景,让小白一下子有一种击中痛点的感觉。
如果是我,第一课也许会摆脱功能点介绍,我会这样设计第一课:又要统计班级通讯录了,怎样做又快又准?因为通讯录是很多人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我会用到的内容,会有兴趣学。
那么“按钮去哪儿啦”更多是一个中性话题,学员很难产生我要学这个的兴奋感。所以我特别希望每一课的设计,能逐步进化成围绕特别有意思的业务场景,而且这些场景是小白能够消化理解的,一下子想起我也可以用到的,我们介绍一个组合拳快速解决问题。
其实在微博上爆转的Excel段子,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做课程的灵感,我们应该直接定位干货组合拳解决问题,不需要大量介绍基础入门知识,而是形成一个分工作类型的干货组合拳来解决这个工作类型下的各种可以用Excel高效解决的痛点问题,这才是网络这种快节奏场合大家需要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程里,我们再适当展开基础知识教学,哪怕有些内容有重复也不要紧,这正符合我们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这是我们在线课程和线下教学的一个区别,我们是定位场景解决痛点问题,不需要循序渐进。
这样的好处是,课程可以不断吸收网络上的优质技巧,并入课程,最终形成一个最强Excel干货技巧课,不断升级,不断营销下去。最终就构建起来一个完善的知识库,大家要查找什么内容,订阅我们这个课程知识库就可以了。
要建设这样的知识库,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一个新人,为什么要学Excel?
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学Excel,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很多痛点问题就是Excel秒杀。
比如大学里打印荣誉证书,可以用Excel建立表格,导入到Word打印,效率提高一百倍以上,这就是一种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场景!我们要很小心从生活中总结、观察这些适合Excel解决问题的场景,变成问题,在挑战问题过程中普及功能知识点,然后提出可以动手的新挑战,作为作业让学员自主去完成,如果最后的课程变成这样的模式,又兼顾了课程框架体系的延展性,避免内容过多的重复,那么这样的Excel课程应该会有很好的口碑。
另外要说明虽然都是图文课程,都是针对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但是课程开发具体的框架依然是有无限创意可以采取的。不同的课程应该对应不同的开发框架,不能千篇一律、盲目照搬,要符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我们已经发布的四门课程,你们会发现,每一门图文课程的结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各自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