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生物产业的人才规模与挑战

美国生物产业的人才规模与挑战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止到2003年,美国拥有3000多家生物产业公司,从业人数超过500万人,从事生物产业的各种工程技术、管理等高级人才约30万人,近些年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大幅增加。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能否在利益驱动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要探索和完善创业股、技术股、管理股等充分体现竞争与效率的分配形式来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美国生物产业的人才规模与挑战

当前,我国生物产业人才储备、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使用环境等均不能满足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据统计,我国制药企业600多家,其中基于基因技术的生产厂家100多家,约有300家从事基因技术药物研发的院所,从业人数2万~3万人左右。截止到2003年,美国拥有3000多家生物产业公司,从业人数超过500万人,从事生物产业的各种工程技术、管理等高级人才约30万人,近些年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大幅增加。2002年美国、欧洲、加拿大的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分别是14.3万人、3.3万人和7800人,亚洲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还不到1万人。目前美国具备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实力的生物科学家多达上万人,其中包括华人生物学家数人。我国现在有高产出率的生物科学家人数较少,我国要发展亿万元规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直接从业人数估计要超过500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原始性创新及工程化开发人才需要40万~50万人。未来15~20年,中国需要至少培养3万~4万名高素质的优秀生物学家,4万~5万名生物产业工程化开发人才,1万~2万名各种高级管理、复合型人才,以届时满足1万家以上生物公司的需要。

(一)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

要不断深化科研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实行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岗位设置制度,以打破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实现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建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和生物企业人力资本形成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用人单位自主选人、科技人才充分竞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支持科研人员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以及东、中、西部之间自由流动;完善科研单位负责人任用制度,对有条件的单位实施院、所长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逐步取消科研单位院、所长的行政级别;在落实科研机构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研院所理事会制度,实行理事会决策制。

(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的作用下,才能被重新组合并转化为经济资源。基础研究的主要驱动力是科学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是人们对超额利益、效益的追求。激励理论强调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要按需激励。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能否在利益驱动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因此,在给予高级人才物质激励,如住房、工资和福利的同时,要尽可能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和工作重担。我国要探索和完善创业股、技术股、管理股等充分体现竞争与效率的分配形式来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如果没有政府或社会的鼓励与支持,很少有个人甚至单个企业能承担得起技术创新的全部风险。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批“民办官助”或融合了政府资金和企业或个人投资的孵化器应运而生。这些孵化器可以说既是研究型的企业,也是企业性的研究机构,孵化器起着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三)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是使劳动力从资源变成资本的知识银行。开发人类资源,通过教育使劳动力资本化。人才是发展生物经济的第一重要资源,教育是生物经济的中心,学习将成为个人和整个组织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www.xing528.com)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中心,培养了我国全部的本专科生和80%以上的研究生。我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垄断性和封闭性,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能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目前,中国近百所院校及科学院系统设有398个生物类专业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95个。据统计,1996—2002年,全国共录取了1.5万名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依照这个培养速度,从2005年到2020年,仅能培养大约3万名生物学博士,因此要加快培养速度。

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密不可分,科研活动过程是培养科技人才的过程,没有科研活动就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高校担负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的重任。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心,高校是国家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我国高校及科研部门在基础科学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大都属准政府组织,其运作模式直接和间接地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自身没有创造价值的紧迫感,限制了其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美国高校普遍设有专责研究成果商业化机构,这些人员有科学、法律、商务专业知识,并大多有资深企业工作和管理经历。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的经验,普遍建立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工作机构,做好技术提成、许可转让、股本回收、合同研发等,为大学提供资金,为社会提供就业和经济发展服务。

(四)发展生物经济,开辟科技人员与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

1990—2000年,美国科学与工程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3.6%,是其他行业就业人数的3倍以上。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生物技术经营者、创业者的出现。日本生物产业近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生物产业的创业者群体。政府部门除了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外,应当积极推动和构建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在高校中开展相关的创业培训课程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达95%以上。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从零售老板干起的居多,更多地集中在传统行业,而金融、保险、高科技行业不足11%。根据零点公司调查,2007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美国的“128公路”创办了半径约8公里的肯德尔园区,被称为“生物谷”。2000年,这个地区有1065家企业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参与或由毕业生创办。在“128公路”高科技园区内,有70%的企业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自主创办。据《电脑世界》报道,2003年,“128公路”创造高技术企业就业机会是“硅谷”的2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