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今后20年,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资源缺口、能源危机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当前以及今后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环境资本,尤其是关键性环境资本的过度折旧。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以说,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型的,这种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压力特别大,破坏性也相当严重。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退化速度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遏制,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遭到破坏,中国经济社会正陷入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的困境,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今后20年,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资源缺口、能源危机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

(一)资源缺口与能源危机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大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长期约束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而言,资源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供给的短缺是摆在中国经济、社会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1.土地资源供给日益紧张

第一,土地资源正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每年流失的土壤中,中国占比较高,不过近些年随着国家治理力度加大,情况有所缓解。

第二,耕地资源供给数量不断减少,供给质量不断下降,使得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耕地资源供给愈发严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和人们生存的基础,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却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中,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中国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正在以十分惊人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面积从改革开放时的0.1公顷下降至2018年的0.086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现有耕地资源质量正在不断退化,由于水土流失以及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正面临土壤板结、土地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威胁。

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屏障,森林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维护良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才能有效地起到维护环境的良好作用。

3.不可再生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能源资源危机日趋严重

众所周知,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可再生(可更新性,例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资源和不可再生(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又包括可回收的可耗竭性资源(如金属等矿产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性资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www.xing528.com)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危机,不仅是指可再生、可更新资源供给不足的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是不可再生(可耗竭性)资源的日益枯竭,尤其是能源资源的日益稀缺。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性供给面临巨大压力。从能源资源储量上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多、石油少、富矿少的国家。

二是能源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迅猛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石油等能源资源的依赖度日益提高。与世界各国相比,无论是单位GDP能耗还是单位产品能源都偏高,其中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

三是国家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对中国外贸平衡构成长期的不利影响。此外,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由于这些地区与中国距离远,且进口石油主要靠海运,今后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变化、油价波动和战争恐怖事件及其他政治动荡,都将冲击中国的石油供应,中国的石油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并且,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石油进口竞争,也导致与其他有关国家发生矛盾的概率增大。因此,寻求新的替代燃料已经迫在眉睫。

(二)环境资本过度折旧,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危机与日俱增

环境不仅孕育着各种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还以其复杂的生态功能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本身就是生物圈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必须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环境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因此,生态环境是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大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的长期约束因素。

当前以及今后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环境资本,尤其是关键性环境资本的过度折旧。由于过度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环境资产的快速贬值和折旧,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为继。一方面,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资源与可耗竭性资源,例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出现持续供给危机。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一些共享性环境资本,例如河流、空气等,由于环境污染而遭到破坏。例如我国一些河流受到污染,河流污染物中有的超标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一些河流的城市河段终年发黑发臭,甚至鱼虾绝迹,完全丧失了水体生态功能。

二是环境问题的层出不穷,环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以高昂的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巨大压力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过度开发利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直接造成环境的资源供给基础功能快速下降,环境的结构和状态遭到破坏,环境自身生产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大量环境资本的快速消耗、折旧,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出现,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消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等。而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反过来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使得环境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纳能力和资源再生产能力都遭到极大破坏,进而使得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遭到破坏。例如自然资源的大量不合理开发,植被的大量破坏,不仅使我国的森林、牧草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了重大损失,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大大削弱,而且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洪水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也进一步加剧。

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虽然没有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极限,但部分地区已经严重超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