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的经济系统结构
在传统经济系统结构模型中,如果忽略政府、国外部门以及居民之间、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该经济系统就只有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商品和要素两个基本市场。
传统的经济系统主要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即一国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提高,也指每个人或实际消费水平的增加。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人们只看到资本、劳动力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环境则被完全忽略不计。即便是在现代经济发展概念中,环境的资产性质仍然难以体现。
现代经济发展观念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还包括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的改善,以及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经济发展观虽然摒弃了传统经济增长观念只注重物质产出增加的弊端,意识到了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但却忽视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沉溺于对经济增长的追求。经济增长战略主宰着半个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科技进步,人们不断地增加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资源的大量消耗支撑GDP或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这段时期人们确实从经济增长战略中得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好处:GDP的快速增长提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水平,每个国家的经济以及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加强;人均GDP的增长,使许多国家消除了贫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也向更舒适、更高层次发展。
然而,人类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在人类参与下,将自然环境中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的产品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因此,消耗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废弃物,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人类面对的现实是,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对污染和破坏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使社会经济无法持续进行,而且会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酸雨污染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越来越多。这些燃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如煤一般含硫0.5%~5%,汽油一般含硫0.25%。这些硫在燃烧过程中90%都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而排放到大气中。据估计,现今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达上亿吨,其中燃煤排放占比最大,燃油其次,还有少部分是由有色金属冶炼和硫酸制造排放的。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会缓慢地转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水汽接触生成硫酸,硫酸随雨雪降落,就形成酸雨。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湖泊酸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雕塑,例如北京的故宫、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雅典的卫城、印度的泰姬陵等都在酸雨的侵蚀下受到危害。
2.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开绿灯,允许它们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后,会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温度升高后,就要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热量。而二氧化碳会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不让其通过,同时把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又反射给地面,这样就使热量滞留于地球表面,这种现象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所以称为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剧,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2019年人类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342亿吨,中国是排放二氧化碳的第一大国。
3.臭氧层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被称为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中,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一些气体进入臭氧层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主要是一些制冷剂、灭火剂、清洗剂等商品中含有的成分。氟氯烃进入高空之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激化,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对臭氧分子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会把臭氧分子变成普通的氧分子。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可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4.土地沙漠化
2016年世界日,杭州市在政府官网公布信息显示,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占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公顷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了荒漠。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已经影响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球上的沙漠面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现在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世界各地都是沙进人退,土地不断被蚕食。
5.过度砍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由于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现在世界上的森林资源在迅速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大量森林消失。
过度砍伐是为了国际贸易、获得薪柴、扩大种植等目的。现在全世界森林锐减的地区都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困所迫,一些国家不得已用宝贵的森林资源换取外汇,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口木材是他们外汇收入的一大来源。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木柴作为生活燃料,为了得到薪柴,他们年复一年地砍伐森林。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获得粮食而毁林开荒。
过度砍伐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森林蓄积量大幅度下降,其间接后果是加剧土壤侵蚀,引起水土流失,引起土地退化;不但改变了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引起气候变化、生物物种减少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同时加剧了河流的泥沙量,使得河流河床抬高,增加洪水隐患。
6.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有大量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上百个。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占其总数的比例较高。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导致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使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处于濒危状态。
7.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危机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含量增加了50%~200%,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激增,人类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全世界对水消耗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率。(www.xing528.com)
8.水土流失
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使全世界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据联合国环境署的不完全统计数字,全世界每年流失土壤达250亿吨。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使土地质量退化和农业产出率下降,间接影响是:造成下游水利、灌溉系统功能破坏;下游地区农业、水产和渔业损失;航行和水力发电的减少;自然灾害增加。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到雨季,大量的表土就被洪水冲刷到印度和孟加拉国,使得尼泊尔耕地越来越贫瘠,人民越来越贫困。土壤被带入江河、湖泊,又会造成水库、湖泊的泥土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容量,加剧洪涝灾害。
9.湿地损失
由于农业围垦、城市开发等,天然湿地面积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污水涌入湿地,造成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能够起到防止风暴,控制洪水、水流与环境吸收的直接作用,还是人们进行运动与消遣活动的场所和从事渔业、农业的场所,更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
10.城市垃圾成灾
与日俱增的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让世界各国都感到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更使得垃圾泛滥成灾。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每年大约要扔掉大量废汽车轮胎、家具、家电等。中国的城市垃圾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城市垃圾与日俱增无疑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处理垃圾需耗费较大成本,另一方面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又会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大量使用、随意丢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垃圾,如果不经无害化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上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一般有三种方式:其一是焚烧,用来发电。目前发达国家多采用这一方法。其二是卫生填埋。其三是堆肥。中国的垃圾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将垃圾堆放或运往郊区填埋。
(三)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革命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类不断反思和调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间曾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环境意识的革命。
第一次环境革命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类首次认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意识到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最终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极限”,于是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尽管这一时期,人类常常陷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以求全的窘境之中。
第二次环境革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关注的焦点转向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关系,这种环境意识的进步最终促使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此次环境革命的核心是:强调自然资源阈值的存在,不允许自然资源恶化,以及确立环境在经济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人类经济活动无一例外地发生在地球及其大气圈系统之内,且是其中一部分。这个系统即为人们所指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可更简略地称为“环境”。这个系统本身也有一个环境,即是宇宙的其余部分。
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两者均需要源于环境的各种服务。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需要环境提供资源开采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以及生产废弃物回收之场所。当然,人类的生产活动并非都是消耗性的,一些生产活动的产出被增加到人工的、可再生的资本存量之中,进而在生产活动中与劳动力一起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环境还可以直接为人类的生活消费活动提供友好服务,通过提供舒适性服务流(例如优美的休闲场所)进入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同样,环境也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排放废弃物、残留物的场所。环境还是人类生命活动支撑系统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与支持系统。
相反,人类经济活动同样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如果人类经济活动超过环境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就会破坏环境系统,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失去自身平衡能力。另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也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用资本替代环境服务。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技术装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人们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供给质量,甚至能够人造局部环境,从而实现资本对环境服务的替代。例如,人造沙滩风景以及人造地球空间站等。当然,这种替代只是服务功能上的局部替代,而不是环境运行规模上的替代。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环境提供的各种服务始终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环境是维系和支撑人类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自然环境在人类经济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中心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看,自然环境是一种多功能的资产,为人类提供着多种服务。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具体服务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本保障条件。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生物学上的生命保障条件,从而保证了人类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清洁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与合适的水分。
同时,环境为经济系统提供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地理空间),环境中的土地资源保证了人类经济活动。例如农业生产、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活动所需的空间支撑。
第二,作为资源基础和能量转化的初始环节,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原材料和能量。一方面,环境通过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动植物生物群落,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直接的加工原材料,例如木材等。这些原材料通过生产活动转化为消费品,最终进入消费领域。另一方面,环境通过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能源。人类经济活动和消费中的能量无一例外均来源于环境,能量的获得与转化无非是通过对可再生资源(主要是生物质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不可再生资源中的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最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是目前人类经济活动所依赖的主要能源。
第三,作为友好服务基础,环境为消费者直接提供公共消费品。环境提供的舒适性服务,例如新鲜的空气、宜人的风景、自然的游憩功能等,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场所和其他娱乐资源。这些环境友好服务可以直接从环境中流向消费者个人,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些公共消费品可分成两类方式被使用,一类是物质形态上可测量的、可用实物单位测量的,如氧气(每分钟吸入量),另一类是物质形态上不可测量,仅能定性评价的,如风景的舒适性。
第四,废弃物的容纳场所。在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没有效用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常都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例如燃烧矿物质燃料产生的碳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以及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即使在这些废弃物排放前,人们进行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处理,但仍不可避免地需要向环境中排放,只是排放数量和浓度有所减缓。
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可以被不同的环境介质接受,如大气、土地、水等。一些废弃物会部分分解、积聚或转移到其他地区。因此,排放与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不同的概念。排放是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排出的废弃物,而污染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介质中存在的废弃物,排放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扩散过程变为污染物。
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环境中的污染物将影响环境的质量,这一关系是污染物质能影响环境系统的特点所引起的,包括为经济系统提供公共消费品和原材料的质量,如污染物会影响空气质量,破坏自然景观,使土壤退化以至改变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