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微新闻生产中的问题:社会学视角研究成果

解决微新闻生产中的问题:社会学视角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门槛很低、把关人缺位,微新闻生产显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微新闻生产者是业余者,既没有新闻采写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相关的职业训练,专业能力无从谈起,加上缺乏新闻审核环节,使得微新闻具有很多的随意性,由他们生产的新闻,难免存在各种纰漏,甚至可能错误百出。微新闻的生产机制将个人生活裹挟其中,将生活新闻化,从而也将隐私公开化。由于手机的存在,在微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下,人也失去了自我的空间。

解决微新闻生产中的问题:社会学视角研究成果

由于门槛很低、把关人缺位,微新闻生产显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谣言

谣言是一种古老的传播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一出现,就有谣言存在了。古代的谣言主要基于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形式在社会中流传,由于传播媒介的局限,小范围传播的谣言多,大规模传播的谣言耗费时间长,数量相对少。

而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谣言传播如虎添翼,有了巨大的可能性,可以传播得很广、很快,也可能会产生相比过去更大的破坏性。卡斯·R.桑斯坦认为谣言的制造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可能是“谋求一己之私者、哗众取宠者、追求政治利益者或恶意中伤者”。“谣言通常是由一些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传播者故意制造的。”[21]社会是复杂的,存在各种矛盾,谣言有其滋生的土壤。现在的谣言很容易就大范围地传播开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谣言的传播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信息的模糊性、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的可得性。如果大道不通,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占据信息制高点的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出声音,回应大众的信息需求,是消除谣言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是一件与大家利益相关的、很重要的事件,那么它也具有更大可能产生各种谣言。参与制造谣言的人对这类事情有更大的兴趣,并能获取更多的谣言收益,而这类谣言也更容易被大家转发,从而在更多的人群中传播。媒体的可得性已不再是问题。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已经是人人都握有麦克风的时代,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传播各种文字、声音和图像。当然,谣言的传播也与政策法规的宽严度有关。如果政策法规对谣言没有多大的约束性规定,那么在网络时代匿名性传播的环境下,各种谣言就容易被肆无忌惮地传播;相反,如果有合理规范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那么人们对自己的传播行为就会收敛许多,不会那么随意。

2.传播失真

新闻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对新闻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众声喧哗之下,虚假新闻产生的概率增加,新闻反转现象不断上演”[22],一个“后真相”时代到来了。

在专业的新闻机构里,新闻记者经过长期的职业训练,具有很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并且新闻生产过程中存在严格的把关审核机制,出现新闻失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微新闻生产者是业余者,既没有新闻采写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相关的职业训练,专业能力无从谈起,加上缺乏新闻审核环节,使得微新闻具有很多的随意性,由他们生产的新闻,难免存在各种纰漏,甚至可能错误百出。“他们的‘个人新闻报道’或‘原创报道’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使得判断他们信息的准确性变得很困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23]在以讹传讹的传播过程中,微新闻也就一再走样,往往会导致失真,如:各种数据可能出错;各种概念可能张冠李戴,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不到位,或者理解错误;可能缺乏新闻敏感性,导致政治错误;甚至感情用事;等等。激动的情绪往往会遮蔽对真相的探求。

3.隐私问题

基于社会的规则,我们要求有一定的隐私。不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很难得到保护。“在公共场合、工作场所及因特网上,监视设备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击键的动作或是在ATM上取款这样的一个小行为。”[24]在网上,各种软件在搜集用户网上行为轨迹、侵害个人隐私,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在街上、酒吧、旅途中随手拍的,或者故意偷拍的他人图片,并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就被发在了朋友圈里,这里就有可能会把别人认为是一些隐私的东西给发出去,如一些不雅照片或者视频,以及不想要让其他人知道的一些文件资料。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转发各种图片和文字,虽然这些内容不是第一手资料,但转发自他处并不表示就不存在隐私问题。有些出于猎奇而转发的内容往往涉及他人隐私。

另外,大量的隐私有可能是我们自己主动披露的。在这个几乎人人都在晒的网络时代,年轻的夫妇会晒自己的娃,恋爱中的人会秀恩爱,工作的人会晒自己的工作,旅行中的人晒风景,爱生活的人晒幸福,等等。这些喜欢自拍且发朋友圈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外向,愿意展露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微新闻中相当部分是生活化的新闻,这类新闻多少会涉及个人隐私。在发朋友圈的过程中,孩子的照片、工作地点、家庭住址、住宅环境等很多信息就会出现在网络中。这些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被不法分子盯上,从而导致电信诈骗、绑架勒索等找上门。在这个时代,类似的案件并不少见。

微新闻的生产机制将个人生活裹挟其中,将生活新闻化,从而也将隐私公开化。微新闻消除了前台与后台的清晰界限,过去后台的空间已经前台化。它可以让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聚光灯下,将生活所及的各种空间都呈现在世人面前。微新闻助长了透明社会的到来,人们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自己的空间。我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经常会主动让渡各种权益,加上在不知情中被定位、被收集各种数据,后台甚至已经不复存在。(www.xing528.com)

我们在上网之后会留下很多痕迹,上网的次数越多,留下的痕迹也就越多,从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下,个人画像就会越来越清晰,各个平台或者网络软件对你的了解,比你的亲朋好友,甚至比你自己更多、更深入。

每一个人拿起手机时,不仅仅对着自己,也对着身边的人。与朋友聚会,别人录像时无意中会把你摄入。你去旅游,别人拍的照片中可能会有你。你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可能会被其他同学拍下。老师课堂上的言论,也可能会被学生录下来。这些影像、图片和录音都可能进入网络世界中。老师以为身处后台而讲的话或做的事,可能会引火烧身。

在这个透明化的社会里,想要做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已经不再可能。写下的文字、上传的图片,想要彻底抹去,也变得不可能。由于手机的存在,在微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下,人也失去了自我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主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你要时刻记得,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所做的,都可能被公开展示,成为呈堂证供。

4.越轨行为

循规蹈矩的人有,时不时来点出格之举的人也不少。“每一个文化亚文化及团体,都有其独特的规范作用于它们视为恰当的行为。”[25]通过采取社会控制的有关技巧和策略,可以让大部分人遵守社会规范,预防和减少越轨行为。“越轨行为(Deviance)是破坏规范或违反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26]在微新闻传播中,越轨行为时有出现,例如上传不雅视频或者照片等等。这类越轨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借此吸引眼球,获取注意力资源;有些则是一种反社会人格的体现,为了反抗而反抗;还有一些可能是无心之过,疏忽所致。

微新闻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各种行为举止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不过,社交媒体不是私密空间,在众人的注视之下,许多人的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

5.侵权

由于微新闻具有随意性,各种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首先体现在版权侵权上。这些年,由于强化了版权管理,公众的版权意识有所提高,在图书出版、公众号推文中涉及他人作品时,越来越多的人会斟酌是否侵害了他人的版权。不过,微新闻由于参与主体人数众多,信息数量非常庞杂,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版权意识,随便用别人的图片,将具有知识产权的视频或文字占为己有,或者进行洗稿。由于我国版权管理不是很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繁荣,同时也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为此,知识产权的管理还需要不断加强。

除了知识产权,还有就是有可能侵害他人的肖像权。随手拍的各种人物照,没有经过许可,就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是否合适?即便未必直接违法,至少在道德上也不是很正当,对他人不够尊重。当然,如果是一些不雅照或者不妥当的文字,则还可能会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可见,在微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由于缺乏把关人的监管,缺乏制度的约束,容易出现各种侵权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