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时代,大量微新闻的涌现,呈现了一种别样的传播景观。我们在看到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其存在的负面影响。
1.碎片化
传统媒体的数量看似很多,但其实人们接触的也就那么几种。媒体每天出品的内容受版面、时段等限制,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就某地、某时的人们来说,接触的信息大体差不多。第二天可以聚在一起聊一聊看过的影视剧和新闻,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大家能够拥有时间-空间的整体感,不会觉得缺乏向心力和统一性。
在社交媒体时代,“注意力分散是一种常见的(尽管通常是潜在微妙的)体验”[14]。人们被各自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接触到的新闻可能是很不相同的。由于媒体渠道异常丰富,一天出品的信息数量无比庞大,大家都在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每一项内容能够吸引到的目光是有限的。加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圈层,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变少了,社会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此外,微新闻从内容上来说,是琐碎的,而从形式上来看,往往也是简短的。这样的新闻很有吸引力,但不能系统地、完整地呈现整个事件。新闻事件被撕成了一段段的碎片,如果不将其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结合起来看,往往看不到全局。就如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了放大的局部,而缺乏整体的视野。这会让人们目光短浅,难以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看待问题,从而造成认知偏差。
2.信息泛滥
微新闻的大量出现,会导致信息过剩。如今,信息爆炸现象愈演愈烈,每天制造的信息数不胜数,已经泛滥成灾。在这么多的信息中,真正有用的其实并不多。由于无用的信息实在太多,有用的信息就会被淹没掉。“未来学家埃丝特·戴森(Esther Dyson)认为,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是可知的,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过滤不需要的信息,如何找到好的信息源。”[15]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查找那些有用的信息,并且需要很强的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才能大浪淘沙般地将一些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找出来。这个过程费时费力,并且让人觉得痛苦不堪,难以接受。由于信息泛滥,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量地浪费在没有多大价值的信息上,生命变得琐碎和缺乏意义。(www.xing528.com)
3.信息疲劳
现代人由于每天需要处理非常多的信息,视觉上的、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疲劳感相对来说是较为严重的。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由于不停地刷手机,许多人的身体处于透支状态,而抖音、快手等发布的短视频,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令许多人沉溺其中,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激励他不断看、继续看。由此手机没法离开手,到了不得不放下手机后,一种空虚无聊感会占据心灵,下一次需要更强更久的刺激才能满足他。这是一种上瘾的感觉。短视频、朋友圈中的各种微新闻以及其他信息,同样具有这种魔力。
除非限制手机的使用,不然很难消除信息造成的疲劳感。许多人都出现因不停使用手机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这不仅影响了工作学习,也影响了生活。一个人需要了解的信息、新闻其实可能并不多,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大大小小、有趣无趣的事情并不需要都去了解。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侵略性并不突出,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几乎已经成了一种身体器官,一个人缺少手机就如缺胳膊少腿一般,变得不完整了。因此,社交媒体时代由信息轰炸造成的信息疲劳也就愈加明显。
4.过度依赖手机
这是一个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现代人是手机人这种说法再恰当不过了。哪天要是没带手机就出了门,相信许多人都会觉得这一天很难熬,甚至在手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会寸步难行。由于手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大多数人已经严重依赖上了手机。想要了解新闻,人们不再会去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而是直接打开手机。加上有了手机,每个人都成了新闻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新闻报道,因此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过度依赖手机,极易导致手机综合征,使身心健康出现危机,并使社会交往进一步走向异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坐着,却依然在微信上聊天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人们到底是在和另一个人交流,还是在和手机交流,已经越来越说不清了。
通过各种算法定制推送的新闻,可以为人们节省很多查找新闻的时间,省去很多麻烦,从这点上讲算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过,这种做法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结果是人们会身陷“信息茧房”,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新闻是我们想要看的新闻,而那些重要的、值得了解的新闻,难以进入我们的视野。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显得非常片面,这样的新闻只是强化和放大了我们头脑中既有的图景,而很难生成新的东西,也难以有思想的碰撞,难以让我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来,人们的眼界就会越来越狭隘,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愈加依赖手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