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与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媒体可以让公众优先关注某些话题,并影响公众对这一话题重要性的评估。并且,媒体不仅可以告诉公众该关注什么,而且还可以影响公众如何去分析、思考这一话题。议程设置带来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影响,还具有深层的作用,能影响公众的思维框架、意识形态等。
通过微新闻,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行议程设置。一个人发的帖子,似乎势单力薄,但是网络传播可以产生蝴蝶效应。一则小小的帖子,却可以卷起一场舆论的风暴。过去,往往是新闻媒体为普通民众设置议程,如今,普通用户也能够设置媒体新闻报道的议程。“从现在开始,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众意识。新闻媒体反而可能因为某件事已经通过其他途径闯入公众意识,结果只好报道它了。”[4]普通网民通过在自媒体平台、各种社交媒体上报道某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就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蝴蝶效应机制作用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也会由于关注这件事情的人很多而参与报道。这则微新闻由此成了大家讨论的一个议题,引导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在议题属性的设置上,个别人或某个群体可以同样发挥影响力,让大家从某个视角去认识、分析和思考某个新闻。
在这个时代,参与的主体变多了、更复杂了,话语权的争夺就显得越发突出。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谁又在带节奏了”之类的话,指的就是网民利用议程设置的功能,引导大家关注某个话题,以及从某个角度去关注这个事件。
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拥有了议程设置的能力,得以具备更大的可能性去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主张自己的权利。当然,这取决于公众是否有时间、精力和意愿去做这件事情。
2.促进民主参与
从公共新闻的实践来看,“新闻工作者致力于一种协商民主,在协商民主中,政府官员对公民负有责任,同时公民积极参与当地社区事务”[5]。坦尼·哈斯认为,“公民博客中的话语不仅与公共新闻运动的民主理想背道而驰,而且落后于公共新闻运动所取得的实际成绩”[6]。不可否认,博客作为一个场域,各种话语充斥其中,各种力量相互角力,各种政治立场的人互相攻讦,理性的对话似乎并不可能,这种混杂的局面的确令人唏嘘。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博客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缺乏公共话语空间的国家来说,博客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公共领域实践价值。即便讨论未必能够达成共识,甚至会让人觉得社会撕裂变得更为显著,但是这种表达的实践,本身就有其重要的存在意义,对于提升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与此相应,在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渠道出现的微新闻,同样是一种运动,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具有突出的革新作用。
“互联网媒体已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话语空间,使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充分释放,并使社会各阶层开始隔空喊话,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7]可以说,微新闻生产是一种民主表达的实践。从参与主体来看,任何人都具有这样的参与机会,通过微新闻可以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传出去,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议题的看法。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传播,在这里身份地位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微新闻也可以作为一种监督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作用,批评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不当做法。一方面,微新闻可以监督主流媒体。“参与的、积极的公民开始主动监督新闻媒体,这使新闻的监督向着新的方向发展。”[8]另一方面,普通公民也可以将社会上丑陋的、非法的现象拍下来,传到网络上去,从而吸引大家的注意,引发舆论的关注,达到监督的目的。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照片是因有人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闪存卡偷偷拿到外面,“像狗一样被虐待”的画面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由此可见,通过微新闻实现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也有人认为:“自我选择性的新闻趋势将成为民主的一大威胁。年轻的受众从谷歌、雅虎或者其他类似的电子资源上获取信息,是自我选择新闻的表现。”[9]由于不同的人接触到的是不同的新闻,生活在过滤气泡下的人未必会有参与的意愿,也缺乏形成共识的基础。(www.xing528.com)
3.共同参与建构现实
新闻是一种社会建构,但这由谁在主导建构呢?由于媒体的接近权是不平等的,过去能够通过新闻建构社会现实的主要是掌握政府、政党新闻来源的官员,掌握商业信息来源的企业家,掌握科技、文化信息的专家学者,社会上其他头面人物,以及具体从事新闻生产的职业新闻人。普通老百姓很难在媒体上发声,更不用说发出强有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声音。“今天呈现给我们的许多新闻,是以一种挑战传统新闻概念的方式生产的。这个挑战的一个方面是,这一曾为新闻记者占据的特权位置,被那些希望普通公民能直接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人要求归还。”[10]人们不仅阅读新闻,也希望自己能够生产新闻,而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是一项自由的技术。它允许绕过制度上的控制来建立以自己为导向的平等交流网络。”[11]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渠道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身边的故事。人们通过微新闻,得以参与建构社会现实。早在2003年,韩国的新闻网站OhmyNews就已经拥有两三万名的“公民记者”,“他们的报道从地方新闻到国家政治,无所不包,涉及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12]。
由于微新闻具有平民化的特性,加上人数众多,因此,这种社会建构可以由数量庞杂、特点各异的人们共同完成。当然,社会是分阶层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利益诉求是有差别的,价值观是各异的,于是面对同一事物,撰写的微新闻视角也会有所不同,会有着不一样的“三观”。不同国家,还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和利益掺杂在其中,从而具有更大的不同。
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新闻发布,让世界有了更丰富的、多维度的呈现,使人们可以更接近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这种共同努力是有其价值的,它会最终减弱建构的力量,让我们更接近真相。微新闻的出现,使得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权力被削弱,并被转移到广大网民手中。每个人都有了一种权力,对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并加以符合自己逻辑的表征。一个共同参与建构的符号世界得以出现。
4.呈现真实与透明的世界
人人握着麦克风,在这样的趋势下,世界会变得越来越透明。新媒体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由于每个人的参与,世界被直播报道,只要关注微博,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的各种大小事件”[13]。假设每个人都随身携带摄影机,同步直播自己这一天的经历,那么地球的这一天就真的有可能全面而完整地得以呈现。地球的角角落落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直播加以被观察和认识。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安装在商场、学校、会议室、客厅、街头等各种场合的摄像头越来越多,这些地方就有可能被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推进下,将来有一天或许会有一个或一群人格化、身份化的人工智能出现,它拥有上帝般的全知全能视角,可以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掌握在手里,可以看清社会运行方方面面的事,可以警觉或者预测将要发生的灾变或者其他可能出现的危险。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类似非典、新冠肺炎之类的流行疾病也许可以早早地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但也可能由于不存在任何隐私、秘密或者其他值得担心的事,人类最终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对于未来的一种设想,不过,就短期而言,由于微新闻的盛行,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真实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确大大增多了。因此,我们在逐渐失去隐私,世界在不断地变得透明。政府官员只能廉洁奉公,而普通人只能循规蹈矩。想要偷偷搞点出格和越轨的举动,变得越来越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