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社交媒体中,除了看那些生活化的新闻,还可以看到网友转发的各种新闻。网友看到某则新闻,觉得有意义、有趣或者有价值,可能会转到自己的朋友圈、微博或自媒体中,这样更多的人就可以看到。我们看别人转发的信息,某种意义上是别人为我们做了挑选,虽然每个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未必是一样的,但不管是怎样的新闻,只有经过网友的选择,被列为他们觉得重要的新闻,并予以转发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不然,新闻就失去了传播性,没法到达更多人的手里,这与传统媒体时代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主要是单向传播的。媒体发布的新闻通过报纸杂志、收音机或电视机等介质进行传播,受众之间缺乏互动和分享,这种新闻传播是散射状的传播。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是交互的,是网状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也是去中心的,没有那么突出的固定的中心,而是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在某一刻成为中心,有机会发出一条后来被千千万万人点击的消息。转发机制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一条热点新闻不是在网友的不断转发下达成的。如果缺乏了广大网友的参与,新闻就传不远,当然,没有被转发的新闻,也就意味着它缺乏足够的价值,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从而被淘汰。在微新闻时代,每天生产的新闻实在太多了,需要有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让有价值的新闻得以广泛传播,没有价值的新闻自然消亡,这是新闻的市场选择机制。新闻的传播需要经过众人之手的点击转发才行,个人的点击使得阅读量上升,也能吸引更多人阅读。马太效应在新闻传播中也是存在的,从而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得以形成热点。
当然,哪些新闻才是有价值的,不是由生产者决定的,而是建立在众多的新闻消费者的选择之上。光一两个人也不行,你觉得有价值,其他人如果没有回应,也就中途熄火了。只有很多人都觉得有价值的消息,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这样的新闻价值是由众多人共同决定的。认同的人多,热度就高;认同的人少,热度就低,或者只是在某个圈子内形成热点。每一则新闻的传播范围有大有小,它不再取决于发行量、收视率这种相对固定的指标,而是每条新闻都各有自己的命运。当然,也不是说新闻的生产者就没法影响新闻的传播,有些内容看的人总会多一些,而同样一条新闻采用某一个标题,点击的人就可能会多一些。因此,新闻本身的某些特质对新闻的传播是会带来影响的,甚至运用某种策略,也可以误导用户,令其点击或者传播,但最终的决定权在用户手里。
社交媒体时代的微新闻是杂糅的,这里有用户对社会的观察、分析、情感和批评。用户在微博、网络论坛、微信、QQ等发表的针砭时弊的评论,是微新闻消费的一种形式。用户看到感兴趣的新闻之后,转发给其他人看,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件事情。与此同时,很多用户会就某些新闻发表或长或短的评论,一吐心中块垒,希望能与更多人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微新闻评论是建立在现有新闻基础之上的,是新闻生产的一种延续。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看了新闻之后,没有多少的渠道可以反馈自己的看法;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微新闻具有社交性,是人们建立、维护关系的一种载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可能都是围绕自己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大家希望能够就社会上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微新闻评论,作为新闻的一部分,是人们参与新闻生产的一种形式,从更大的角度来说,是人们参与这个社会的一种方式。人们只有在这种参与中,才能够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真实的触摸感,不然,我们就难以融入这个社会,就会自我隔离、自我孤立。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一直处于开放的状态,向所有的用户敞开怀抱,允许大家就此发表各种跟帖,附在新闻之后,成为新闻的一部分,并提供了一种机会,使广大用户可以就某些热点新闻事件,撰写评论,发表在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上。作为普通用户,他缺乏时间和精力专门去采写某些新闻。因此,有着大量事实细节的相对规范的新闻仍是由职业新闻人完成的。同时,自媒体用户会将这些新闻作为他撰写评论的素材。而蹭热点写成的各种推文,既是一种生产,也是对热点新闻的一种消费。
热点新闻,往往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在短时间内会有很多人关注。因此,在自媒体上发送的有关这类话题的推文,往往也具有很高的点击量,这对于自媒体进一步吸粉、维持粉丝关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www.xing528.com)
[1]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6页。
[2]斯蒂芬·奎恩:《融合新闻报道》,张龙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6页。
[3]斯蒂芬·奎恩:《融合新闻报道》,张龙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