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对信息便捷性的追求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使用信息的方式”[2]。微信渠道成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不过,我们会关注哪些人的微新闻呢?许多人会经常刷朋友圈。所谓朋友圈,大多是自己认识的人,以及有过一面之交或某种交集的人。我们会根据亲疏关系,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对于自己感情最深的人的朋友圈,经常是第一时间点赞,送上评论;对于关系稍远一点的,则态度会有所怠慢,不见得都会点赞;对于那些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可能看到了他/她新发的帖子,也未必会点赞。除了亲疏关系之外,还有地位高低之别: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所发的朋友圈,更有可能会去点赞;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则可能只是看看。有时候还会因为别人点赞了你的朋友圈,你可能会选择点赞回去。礼尚往来,点赞也是如此。有时则是仰慕之意的表示,如粉丝会非常积极地点赞偶像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对于自己正在追求的对象,点赞是爱慕之情的一种表达。有些时候是同事之间的,其他同事都送上了祝福,唯独你没啥表示,就会显得太孤立,因此也会跟着随喜,点赞一番。朋友圈里发的这些生活化的、个人标签很强的帖子,作为小群体内的微新闻,其实并不乏读者,这是在社会关系下的新闻消费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建立、维持和强化,那么经常关注他人的朋友圈,并加以点赞就很有必要了。
朋友圈的发文、点赞和评论是种种社会规则在虚拟空间的一种延续。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有自己的阶层身份,也与其他人建立了这样那样的一些关系,在社会关系网中的我们,相比过去,有了更直接、更频繁的互动方式。过去,不太见面的人很难有机会打招呼;现在,通过微信、微博可以直接联系,也可以点赞。过去,不再生活在一起的同学、朋友,几乎也就失去了联系;现在,出了国的同学和朋友,还可以每天视频聊天,可以随时观察对方的动态,了解发生在对方身上的新闻。新的传播和社交工具同时在建构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点头之交被点赞之交取而代之,无点赞不社交。点赞成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通过点赞,不仅建立和维持了一种关系,也在生产社会资本,从而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
在微博中,除了点赞,还有转发和评论,看到令人感兴趣的帖子,转发一下是对对方的认同和支持,如果没有人理睬,许多人会觉得有一点寂寞。这些行为除了满足情感需求之外,又在推动新闻的扩散传播,可以让朋友的朋友也知道这条消息,从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群体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在药家鑫事件中,笔者的同学傅蔚冈先生为了表示支持,提出只要转发1次,他就捐1元钱。虽然当时他的微博没有多少的粉丝,但粉丝的粉丝是可以一直计算下去的,结果场面有点失控。当然,他勇于承担,最终在朋友的支持下,捐了54万元。这个被称为“傅蔚冈的冲动”的事件,表明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也就拥有了与整个平台用户对话、建立某种关联的可能。
人们的新闻需求是多方位的。对于那些重大的、发生在异地的、与自己关系并不太密切的新闻,我们通过了解这些新闻,得以知道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在这一天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其实,很多人可能不一定会出国,对于中国之外的世界,其实不一定会有机会近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很多人也未必能够与各级政府官员近距离地接触,亲自去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做事、工作的具体情况;很少有人会有意向到发生战乱、冲突的国家去走走,了解当地民众的疾苦,理解战争的残酷。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新闻媒体每天的报道,从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哪些政治人物、哪些明星,流行些什么事物,出现何种传染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争与冲突如何,等等。通过看这些新闻,我们才有在这个地球生存的感觉,才取得了一个地球人的身份,这是对我们生活的大环境的了解。
我们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还需要有对身边的人和事的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距离我们毕竟很远,对许多人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从情感上来说,那些我们认识的人,他们是具体的、可触可感的,距离我们是很近的,也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些人,我们会有一种兴趣,想要知道他们最近一段时间里做了些什么事情,他们有哪些经历、有哪些悲伤或喜悦的时刻。由于这些人都是亲朋好友,是与我们有着交集的人,他们是我们关心的人,因此这些生活化的、日常琐碎的微新闻也是我们所感兴趣的。这些细小的事情,对于其他人来说,未必有多大的价值,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因为情感的接近性,其意义就变得不一般了。
微新闻的价值在特殊的群体中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不太具有传统新闻面向广大受众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微新闻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在早期部落社会,人们会通过聊天来了解彼此的一些秘密以及借此了解部落中的人。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我们通过看朋友圈来与他们在情感上营造一种联系。由此,我们才得以了解他们,才是他们的朋友。如果缺少这些了解,那么彼此之间就是陌生的关系。微新闻是关系的纽带,看微新闻,是在看朋友。不然,我们就完全个体化了,彼此都缺乏了解。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没有了,那么社会就会面临解体。(www.xing528.com)
微新闻的内容往往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这对于人际关系的维系、社会资本的获取有重要的作用。“新闻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做出选择。”[3]微新闻可以提供很多实用的信息,有助于人们了解最近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它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指南,例如,一个人看到哪里有打折信息或在出售物美价廉的衣服、水果,哪里有好吃好玩的东西,然后发了图片和文字,其他人就可以按图索骥,去相应的地点购买。在这个商品社会,人人都是消费者,需要购买很多东西。微新闻中也存在很多关于购物经历、购物体验、购物信息的内容。在微博、微信中,还有很多微商会发布很多关于商品和品牌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对于我们购买商品来说是有所帮助的,具有购物指南的价值。
微新闻也具有征婚交友的实用价值。人们在建立恋爱关系时,需要对对方有较为充分的了解,除了当面聊,通过看对方的朋友圈,也可以有更丰富的认知。一个人的朋友圈往往记录了他的生活,记录了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时刻,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今日的微新闻是我们明日的个人历史。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的朋友圈。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的朋友圈都是可见的,有些人会设置种种限制,要么三日可见,要么半年可见,也可能完全不可见。我们针对杭州大学生(有效样本量为363)的一项调查表明,朋友圈设置3天可见的占42.15%,1个月可见的占20.66%,半年可见的占14.88%,全部可见的占22.31%。微信朋友圈完全不设限的人其实并不多,如果有,往往是一个很少用朋友圈,或者很少发微新闻的人。对于某些人,可能是老师、领导或者亲人,分了组,设了限制,对他们屏蔽,可能是不想他们看到自己朋友圈的消息而担忧,或者损害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人设”。可能因为有些人太熟,我们不想他们知道某些事情;也有可能是因为太陌生,而不想他们知道。总之,动机是比较复杂的。
我们想看别人的朋友圈,多多少少与窥探欲有些关联。如果想要了解对方是怎样一个人,最近都在干些什么,直接问他可能会显得有些唐突,而他的朋友圈就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看上面的文字以及照片,甚至放大了端详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这种凝视就如我们看电视剧、看电影、看新闻联播一样,也是一种消费。过去,我们想要得到一个人的私照,并没有那么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晒自己的生活和私照,这些是一种关于个人的微新闻。它本身就是给大家看的,只有很多朋友的点赞,它才有存在的意义。晒生活,获取点赞,两者各取所需,相辅相成。因此,这是一个越来越透明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借着朋友圈看别人晒生活的时代。这些内容,过去可能是个人隐私,现在则是微新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