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社交媒体大发展的时代。在如微博、微信、SNS网站等社会媒体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或近或远、或亲或疏、或强或弱的各种关系。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沟通,这里的信息包括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可以是转发自传统媒体或者其他信息源,也可以是用户自己生产的微新闻。
社交性新闻是指那些用于日常社会交往目的的、生活化的新闻。新闻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个体和人际关系,如早上吃了什么,上班路上的风景,上班期间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晚上看的一场电影,与家人、恋人的一次愉快交谈或伤心的争吵,某个时刻的心情状态,等等。想要与别人分享或者单纯为了吐槽的各种事情,都是社交性的新闻。根据我们针对杭州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在363个有效样本中,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主要有美食美景(53.99%)、兴趣爱好(如健身、追星等)(46.83%)、自拍合影(46.56%)、学习相关(33.06%)、情绪表达(30.03%)。这些内容大多具有社交性,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互动,获得别人的同情、救助,也可能借以推进某些关系的发展。
社交性新闻大多数是细小的、琐碎的、生活化的,但也有一些可能是重大的、重要的、突发的新闻事件。例如,你乘坐共享单车时遇上了歹徒,那是一则传统媒体也会加以报道的社会新闻,而由于发生在你身上,你动态地加以更新,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并能引起亲友的关切和救助。
社交性新闻是为了在网络世界里给自己一个存在感,会基于个人的形象管理出发进行生产。形象管理则有助于建立个人品牌。在自媒体时代,个人的品牌价值日显突出,打造个人品牌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非常有价值。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扮演各种角色,塑造相应的形象。“‘表演’(Performance)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以特定的个体和他的表演为参照点,我们可以把那些做出其他表演的人称为观众、观察者或协助参与者。”[8]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表演未必都是成功的,在某些情景中,会出现崩溃。表演崩溃主要有这几种形式:“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以及闹剧。”这些崩溃,可以被称为“事件”。“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表演者所支持的现实就会受到威胁。在场的人可能会变得慌乱、不安、尴尬、紧张等等。”[9]“印象管理技巧的作用正是要避免这些表演崩溃。”[10]在现实社会交往,或者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都会进行印象管理,以求建立自己在他人眼里的良好形象。个人形象越好,就越可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赢得某种身份和地位。
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用户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以适应场景的要求,从而塑造合适的个人形象。不管怎样,用户总是会隐藏一些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东西,有意突出希望被别人知道的事情,从而实现印象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情绪失控、行为失态、言语失常的事情时有发生;相对来说,在网络中,用户运用各种符号手段,能够更加自如地掌控自己的形象传播。微新闻中有着大量对自我生活的展露,这是印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为了打造良好的形象,用户一般会采取报喜不报忧的原则,会经常发布自己美好的一面、美好的事情、令人喜悦的体验,而不太会把有损自己形象的事情予以传播。由于传播者往往是自己,出于对自己有利的动机,对自己进行形象管理并控制某些信息的传播,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新闻一方面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也有失客观、不够均衡,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新闻。(www.xing528.com)
微新闻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展露,这就与人们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的性格比较外向,他们愿意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情拿出来与其他人分享。而有些人的性格相对比较内敛,他们对于自己的事情捂得比较紧,从他的朋友圈中,其他人几乎很难看到关于他个人的照片或者动态,要么不上传,要么都是转发的新闻,或者干脆设置种种限制,其他人没法轻易看到他的朋友圈。
在传统媒体时代,前台和后台的边界比较清晰,在前台用户扮演角色要求的形象,在后台用户展示真实的自我。不过到了新媒体时代,内爆之下,边界消失,后台前台化,穿着睡衣的照片用户可能会上传到朋友圈,就算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事情,他们也会在网上传播。
即便前台、后台的边界变得模糊,形象管理在注重颜值的时代依然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用户会利用美颜相机,把自己的照片处理一下,美化照片的视觉效果,试图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样的工具越来越多,使得用户打理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容易。在朋友圈里看到的照片,与在现实世界见到的真人,两者形象的差距在拉大,从而更有可能导致“见光死”。
用户自拍的各种照片,相当于是关于个人的图片报道,不管是不加任何文字,还是加上一点文字,都可以让别人了解一些他最近的形象或动态。当然,用户也可以在公众号、博客上撰写大量文字,更详细地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身上的一些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