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新闻生产研究揭示传统媒体时代的参与模式

微新闻生产研究揭示传统媒体时代的参与模式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当事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产生新闻而制造新闻的人。为了求得平衡,新闻记者需要有更多的佐证材料,而目击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提供相关的材料。新闻记者除了报道一些社会事件、娱乐新闻、会议活动等,还往往需要去挖一些所谓的内幕。这些人对于新闻生产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他们除了回应新闻记者的采访,也会主动地找新闻记者披露有关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参与者还包括报料者。

微新闻生产研究揭示传统媒体时代的参与模式

什么是新闻生产?通俗地说,“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1]。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是由专业机构的职业新闻人生产的。职业新闻人大多接受过正规的新闻学专业学习和训练,了解并掌握新闻生产的流程和规范。即便不是新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多也接受了大学的其他专业的学习,例如,毕业于财经类专业的到新闻媒体做财经报道的,法学专业毕业的从事法制新闻报道的,等等。每一种职业都自然地设有一些门槛,选聘那些较为优秀的人才。想要进体制内的新闻媒体,学历、文凭是一道门槛。接受了新闻学和其他相关专业教育的这群新闻人,从技能的角度来说,他们掌握了专业的新闻生产制作技术和新闻采写编辑的能力;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他们有着更全面、扎实的知识,具备新闻敏感性,并懂新闻。因此,总的来说,新闻专业的人更能胜任新闻生产、制作和传播的工作,可以将新闻做得更出色。不过,新闻的门槛其实并不算高,即使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只要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相关技能,往往也可以做好这份工作。做新闻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新闻无学”的说法流传甚广。正是新闻的这种特性,为之后社交媒体时代的微新闻生产提供了可能。

在职业新闻人主导新闻的时代,新闻的生产同样需要其他人参与。普通人也有机会参与到新闻中去。毕竟,新闻不是记者坐在办公室或者类似工厂车间这样的一个场所,就可以完成的。新闻记者需要跑出去采访,需要到新闻现场去,需要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新闻生产不是虚构伪造的,首先需要有新闻事实发生,才有新闻的生产、加工等事宜。而新闻事实少不了新闻当事人,新闻现场有很多目击者,这些都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对象。当新闻事实发生时,记者未必在现场,他需要向目击者询问,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背后的原因,以及进一步咨询专家,分析其影响、趋势等等。

新闻当事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产生新闻而制造新闻的人。这样的事件可谓是“伪事件”,他们策划并制造出公关、营销活动,或者某些仪式、事件和数据,引导新闻媒体对其加以报道。这样的人和机构其实并不少,因为新闻报道具有赋权、赋能的作用,可以让一个人形成某一种形象,提升其知名度,使其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因此,通过有意“制造”新闻,他们可以获得很多利益。在这个媒介化社会,对政界、商界、娱乐界的“高光”人士来说,他们的工作、生活是处于摄影机之下的。媒体的在场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需要给媒体受众留下一个好的形象来塑造自己的“人设”。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去做,但传统媒体时代,只有那些有能力调动媒体资源、吸引媒体入场的人才有条件去打造个人品牌、塑造个人形象。另一种是新闻当事人并非故意造出新闻,而是由于一些自然发生的事情引发媒体的报道,其中有些是有损他们形象的丑闻。他们极其不想要媒体来报道,但作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他们站到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央,媒体基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就会予以聚焦曝光。他们所做的事情,媒体会予以呈现,同时记者也会询问他们的内心动机、态度、感受等,了解新闻事件背后更多的信息。

在新闻事件发生之时,往往还有一些现场的观众,他们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记者光采访当事人还不够,因为有些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当事人未必会记住那么多,留意那么细,或者有些当事人已经死亡,没法向他们采访,又或者有些当事人为了自身的形象和利益考虑,会故意说谎,误导记者,所谓一面之词未必可信。为了求得平衡,新闻记者需要有更多的佐证材料,而目击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提供相关的材料。目击者没有利益纠缠,可以更客观地描述、评论这一事件,从而记者可以获得更具体、更多角度的新闻素材。目击者是现场的观众,是新闻的第一批读者。由于新闻采访报道,他们成了新闻内容的一部分,参与完成了新闻的生产,经过媒体的传播,提供给更多的受众。通过媒体,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目击者还会进一步看关于自己的新闻,从而纠正新闻的误报,或者引发更多的行动,导致新闻的持续报道。

有些人为了出名,故意选择做一些出格的、犯罪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眼球。例如,在美国,选择枪杀总统以求出名的事件也有发生;在某些国家,恐怖分子为了吸引媒体的关注,可能会选择绑架、屠杀、爆炸等恐怖活动。这些事件由于突发、重大,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媒体会加以报道,这些人会在聚光灯下,获得注意力资源。为了不让他们得逞,以免出现不良影响,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做法。

在新闻生产中,新闻记者往往还会找一些专家、学者,让他们发表一些看法。这些专家、学者由于对某个领域很有研究,可以在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他们的看法。由于他们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其在新闻中发声,可以突出新闻的权威性、专业性,体现新闻的价值,促成新闻事件的多维度、多视角呈现。(www.xing528.com)

新闻记者除了报道一些社会事件、娱乐新闻、会议活动等,还往往需要去挖一些所谓的内幕。这就需要找那些知道内情的局内人,找对了圈子里的人才能知道圈子里的事。新闻记者是分门别类的,不同的记者负责不同领域的新闻报道。他们致力于某个专业的领域,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常规的活动,熟门熟路,因此往往也有一些专门的消息源。新闻记者的人脉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在关键的时刻找到合适的人,让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充实新闻内容,或者作为一个亮点在新闻中出现。这些消息灵通人士,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往往是与新闻记者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人对于新闻生产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他们除了回应新闻记者的采访,也会主动地找新闻记者披露有关信息。他们与新闻记者之间密切合作的关系,使得他们对相关新闻的报道有较大的掌控能力,他们可以选择什么时间披露,披露哪些内容,隐藏哪些消息,以怎样的一种话语和框架去叙述,等等。他们的议程设置能力是非常强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参与者还包括报料者。有一种是作为局内人的关于各种内幕和丑闻的报料者。他们提供的消息很劲爆,往往具有轰动效应。这些消息从新闻价值来说,由于它以普通的方式去采访,不一定能够获得,从而新闻价值往往很高,可以吸引比较多的受众,往往也能形成热点话题和舆论。报料者的目的是曝光某一见不得人的事情,想要借此阻止这件事情继续下去,或者通过曝光保障自己、其他人、公司的利益,细究起来也有比较多元的动机。在水门事件中,正是由于被称为“深喉”的报料者披露了关键信息,这一事件才得以水落石出。报料者对于某些类型的新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作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局内人,知道很多具体的、隐秘的又有着巨大新闻价值的事情。报料者是需要勇气的,他们的报料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因此,报料者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

另一种是作为旁观者的报料人。例如,他们看到哪里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场火灾或一起突发事件等等,给媒体打电话,希望新闻记者能够来采访报道。他们是一些热心人,由于他们的报料,新闻记者就可以有更多的新闻线索,也就不必每天都那么累地主动到街上去找新闻,等接到了报料电话之后,再过去也未尝不可。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天有大量新闻事件发生,当记者人手不够、忙不过来时,尤其需要一些报料人,为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协助。像《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之类的报纸一度都曾设置有奖报料热线,鼓励读者参与报料。

新闻生产是复杂的,并不单纯是一种职业行为。“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2]针对《南方都市报》的一些研究表明,“运用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的互动关系这一理论框架来分析南都的发展历程,其涉及的内外部控制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控制,来自集团和南都确立的参与市场竞争和持续营利的经济要求;政治控制,包括宣传政策、政府要求等权力部门的约束和限制;专业控制,由编辑部整体的新闻价值观、从业者的专业追求等构成的自我约束”[3]。应当说,大多数国内的媒体都主要在这三种力量的博弈下开展新闻生产活动。不同的是这几种力量的强弱会有差异:有些媒体面临的市场力量较为突出,主要冲着能否营利这一经济目标而来;有些媒体则面临政治力量占据强势地位的局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这是压倒一切的;还有些媒体的专业力量较为显著,新闻工作者具有较大的空间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但不管怎样,对于并非市场体制下的媒体机构而言,这三种力量会交集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这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新闻生产形成了不同面貌的理念、日常流程、编辑策略等。并且,“值班编委或总编辑的新闻判断意识和水平,是导致新闻生产最后环节呈现差异性的关键因素”[4]。值班编委和总编辑握有最后的审核权,在这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