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Web2.0时代:互联网信息分享的效果

Web2.0时代:互联网信息分享的效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姆·奥莱理认为,Web 2.0的核心经验就是让搜索功能促使用户在自助服务的过程中,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他认为相对于Web 1.0,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Web 2.0,是一次从内容到外部应用都有很大变化的革命。关于Web 2.0概念的阐述有很多种。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它的存在是为了弥补Web 1.0在参与、沟通方面的不足。因此,在Web 2.0平台上,分享迅速普遍化。

Web2.0时代:互联网信息分享的效果

Web 2.0这个概念是由奥莱理媒体(O’Reilly Media)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提出来的。他在2005年由他主办的Web 2.0会议前夕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Web 2.0的概念和特点。他在文章中提道:“Web 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重力核心。”[7]上文提到Netscape发明了互联网浏览器,以一个应用程序的形态勾勒出互联网作为一个内容聚合平台的样子。谷歌紧随其后,为用户提供了搜索功能,因此他将谷歌视为Web 2.0的旗手。提姆·奥莱理认为,Web 2.0的核心经验就是让搜索功能促使用户在自助服务的过程中,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他认为相对于Web 1.0,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Web 2.0,是一次从内容到外部应用都有很大变化的革命。

关于Web 2.0概念的阐述有很多种。维基百科关于Web 2.0的定义有:网站不能是封闭的,它必须可以很方便地被其他系统获取或写入数据;用户应该在网站上拥有他们的数据;基于Web,大多数成功的Web 2.0网站几乎可以完全通过浏览器来使用。[8]

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观点,Web 2.0不仅是一种技术或者解决方案,而且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9]喻国明认为:“作为一个新的传播技术,Web 2.0以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为其三个主要特征,给了人们一种极大的自主性。”[10]

可以说,虽然不同的人对Web 2.0的诠释会有不同,但大抵都离不开“去中心化”“开放”“个性化”这几个词。相对于Web 1.0来说,Web 2.0是一次从外部应用到核心内容的变化。从模式上来说,是从单纯的“读”,朝着“写”“共同建设”发展。[11]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Web 1.0的任务是将内容搬到网上,而Web 2.0的任务是通过每个用户自助服务,如搜索、浏览、共同创作等行为,将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因此,信息消费者变成了信息生产者,个性化和去中心化也成了Web 2.0的显著特征。

在中国,Web 2.0概念普遍得到推广并参与到新一轮网络竞争主要始于2005年,但对Web 2.0中一些相关应用的关注,如上文提到的博客,从2002年左右就开始了。与博客相比,Wiki应用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但也出现了不少类似于维基百科的网站,如网络天书、天下维客等。在SNS服务方面,出现了校内网、四度关系、联络家等十家网站。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06年发布的《2005—2006中国Web 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指出,虽然普通互联网用户对Web 2.0知之甚少,但Web 2.0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中国的互联网社会中了。(www.xing528.com)

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它的存在是为了弥补Web 1.0在参与、沟通方面的不足。[12]如果说Web 1.0解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那么Web 2.0就解决了人们对交流的需求。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得“用户”得以产生。不同于“受众”,“用户”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借助博客、SNS、微博、微信等Web 2.0的应用,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体门户”,它区别于Web 1.0时代以媒体为中心的“门户网站”。“关系”成为“个体门户”之间的链条,使个体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

彭兰认为,当个体能够构建自己的传播中心时,就意味着他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更好地控制信息使其为自己服务。[13]而当个体能主动控制信息搜集和生产时,个体们在互联网上便更会乐此不疲地进行“表演”和“互动”。如果早期的互联网是一个封闭的圈子,那么Web 2.0下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向外延伸的关系网络,这个关系网络向外延伸的动力就是分享,分享促进了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流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分享几乎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但是它的回报却很丰厚,比如巩固社交关系,提升社会威望,改善人际关系,积累社会资本,等等。因此,在Web 2.0平台上,分享迅速普遍化。同时,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分享更加便捷、迅速,也就是说用户几乎可以做到不论地点、时间进行实时分享。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大众门户网站上浏览信息的时候,Web 2.0对网络社会施展的深刻影响便体现出来了。从宏观角度看,整个网络传播模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关系网络之间的互动,会带来两个运动,“一个是社交平台的媒体化,另一个是门户网站的社交化”[14]。关于前者,我们可以从传统媒体逐渐开拓社交平台使其成为内容分发平台得到验证;关于后者,则可以从门户网站的改版看出其动向是逐渐向“个人门户”靠拢的。

从Web 2.0的视角下谈论互联网,似乎总是离不开关系网络,但是关系与内容的结合是不够的。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逐渐兴起的电子商务就不能仅仅用关系网络或是内容网络来概括,这涉及了一个新兴子网络,即“服务网络”。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点餐、在线购物等等都离不开服务网络,这也说明,无论是在信息层面、社交层面,还是社会生存层面,Web 2.0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内容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这三种网络将逐渐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信息传播活动和传播模式也会因此而发生进一步的变化。[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