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婷 澳门科技大学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等多项技术的全面进步与突破,人工智能所需的技术条件具备了实现的可能,这使AI逐步走向了科技舞台的中央,成为引领全球各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驱动技术。而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推动力量,积极拥抱AI会更加高效地推动生产流程的升级以及传播形态的更新,同时也更加有益于进一步加速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的转变覆盖了从内容采集、存储编辑、内容审核、播出分发到受众分析、内容变现的全链条生产流程。当前,世界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移动传播渐成主流,社交平台迅猛发展,智能媒体方兴未艾,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文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给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媒体如何顺应智媒时代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主动应用新兴技术展开分析,探索媒体进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智能媒体;AI技术;媒体转型
一、关于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包含算法、算力和数据集三方面内容,因为受到计算、存储、网络等多方面资源条件的限制,它的发展演进经历了数十年的过程。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在这次大会的筹备文件当中,麦卡锡第一次提出了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一概念。1956年,麦卡锡决定把达特茅斯会议用人工智能来命名,开创了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与媒体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并深刻影响着媒体业的未来。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类似人类智能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无法与人的智能相提并论,但是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的生产传播领域有着深入的应用,对新闻传播、媒体转型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所发布的《网络正能量传播蓝皮书》中就将“人工智能”列入了创新中国的热词榜第一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新闻传播领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各大新闻媒体也开始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对其前景的预期存在诸多争议。当时,人工智能还没有成为现实,这些争议主要围绕技术哲学展开。20世纪50年代,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就从其哲学背景出发,斩钉截铁地表明“机器当然不会思考”的观点,他认为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随后,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ederer Dreyfus)也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一书中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视角批判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认为尝试对计算机编程,使其拥有完全的类似于雅典娜女神的智能,会遇到经验上的困难和概念上的根本性矛盾。
与之相反,“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机器也可以做人类能做的事,摆脱了哲学意义上的“思维”定式,以“图灵测试”进行了佐证,详细解释了关于学习机器的想法,并认为这种机器可以在模仿游戏中拥有卓越的表现。斯洛曼(A.Sloman)是人工智能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笃定机器智能将会成为现实,倾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接近人类思维的机器。
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持弱人工智能的态度,并认为机器只能具有模拟智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即实现智能是有条件的。比如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R.Searle)认为人脑与机器之间存在着意向性的鸿沟,只有跨越这条鸿沟,达到和人一样原始的意向性,与大脑具有相同因果能力的机器,才会具有智能,人工智能要拥有真正的智慧就必须具有意向性。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论述缸中之脑时认为机器显然不能指称任何东西,人工智能只能模拟而不能复制人类智能,计算机在谈论现实事物时并不能指称实在世界。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问题的研究著述开始增多。
(三)人工智能的特点
人工智能是从人工知识表达到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学习技术;是从分类型处理的多媒体数据转向跨媒体的认知、学习、推理,这里讲的“媒体”不是新闻媒体,而是界面或者环境;是从追求智能机器到高水平的人机、脑机的协同合作和互相融合;是从聚焦个体智能到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群体智能,它可以把很多人的“个体智能”集聚融合起来变成“群体智能”;是从拟人化的机器人转向更加广阔的智能自主系统,比如智能工厂、智能无人机系统等。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深度学习。而这种深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我们处在一个智能的时代,机器开始解决很多人类原来以为自己擅长的,结果是机器更擅长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未来应该是人类的学习能力、机器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共融共生的阶段,这可能是更加客观描述未来时代特征的一个方面。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生活在“大数据+大模型+大平台”的环境当中,这也使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从智能驾驶、图像识别、智能社交机器人,再到无人超市值守、财务共享中心等应用,“智造”背后的深度学习技术及网络模型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创新。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它将会不断出现激动人心的理论进展和应用实践,来改变和提升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以前我们说人工智能的特点一个是神经元,另一个是深度学习。现在,深度学习又到了一个革命性阶段。几年前,人类围棋屡屡被人工智能打败,但当时是将全世界的棋谱都输入到一个大的数据库中,然后中场期间计算千种甚至更多的围棋轨迹,涵盖多种情况,最终得出一种最好的结果,不停地来击败人脑。这个就是深度学习,但是当时计算机的算法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丰富完善。如果是现在的话,大概只需要一分钟或者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因而现在又被称为更快的深度学习(Much Faster Deep Learning)。人工智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社交习惯和沟通方式,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取得比肩人类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人工智能与媒体的耦合
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四大主流技术,分别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主要应用于用户行为分析与舆情监测,包括对应的兴趣点检索、智能推送算法等;人工智能一般采取“人工智能+”的方式,针对移动端、网媒、平媒的求快、求全、求深的特点,或者针对播报的新闻类型实现智能新闻写作,对应于媒体融合“一次采集、多层编辑”环节,具体分析媒体融合中内容创作、内容呈现,以及日渐智能化的媒体报道形态。
(一)人工智能与“春晚盛会”
春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了《春节大联欢》,这档节目被认为是春晚的雏形。直至1983年,央视春晚首次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直播形式。2018 年 CCTV 网络春晚比较往年,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发展下科技的突破。此次晚会中,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纷纷亮相。萌娃小山竹、智能机器人钢琴家“特奥”和人形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带来了一场集舞蹈、拳击、太极等丰富内容为一体的混搭表演。百度机器人“小度”除了给现场观众送春联外,更是参演原创歌曲《网事2017》。2018年央视春晚珠海分会场以全球首个“陆海空”无人系统联合展演,在港珠澳大桥为全球观众献上了一场强大的科技盛宴。2019年央视春晚在与百度的独家合作中开启人工智能模式,以全新之姿,展示着中国正式步入AI时代,百度以技术助推央视春晚首次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百度首次将语音识别技术融入2019年央视春晚红包互动之中,通过语音搜索红包,将语音识别技术转化为人人皆可参与、获得快乐的新春活动。复杂的高科技技术通过央视春晚和百度的语音红包,成了全民皆可感知的全新体验。央视春晚既是一个能够穿透所有阶层、所有平行次元的平台,也是中国面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实力和科技进步的风向标。
(二)人工智能与“两会报道”
2018年3月,人民网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众平台,进行全国“两会”内容报道。视频报道栏目《两会进行时》全面引入VR、AR、AI等技术,旨在将栏目品牌化,并立足融媒体发展理念,更多维度地呈现新闻报道。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封面新闻 APP 推出七大新媒体产品,以全面、多角度的融媒体形态呈现“两会”内容,让广大网友能够近距离接触代表委员并感知“两会”。在整个两会报道中,备受瞩目的新华社“媒体大脑”通过文本分析、综合计算分析舆情等人工智能技术,在5亿个网页中梳理两会材料,用时仅15秒就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机器生产内容(MGC)视频新闻——《2018两会MGC舆情热点》,视频内容包括舆情分析、可视化图表、配音配图等,整个视频剪辑均由“媒体大脑”系统计算机自动完成。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智能系统,旨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促进媒体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整个智能系统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覆盖挖掘新闻线索、新闻策划、新闻采访,内容的生产、发布,以及内容的传播、反馈、总结等全方位的新闻制作传播流程。“媒体大脑”系统生成 MGC 新闻,即机器生产新闻,整个生产过程有抓取数据、分析数据、内容生产和内容编辑。
(三)人工智能与“视频智能拆条”
现如今,媒体生产的视频源大多来自其他电视台节目信号的收录,而新媒体生产实际是对收录电视信号节目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在拆条和编目后用于“两微一端”、IPTV、OTT 等新媒体播放平台的视频点播应用。如果由人工逐帧预览、手动拆条的话,不仅耗时费力,也无法满足新媒体视听节目快速、高效发布的高标准要求。视频自动拆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非结构化的视频数据进行特征或结构分析,然后采用视频分割技术将连续的视频流划分为具有特定语义的视频片段,视频的特征分析包括视觉特征、音频特征、文本特征、压缩域特征。而如今通过采用各种智能技术,如内容智能分析、节目信息标引、语音识别、串联单和文稿分析、转场识别、字幕识别、人脸识别、画面识别、关键帧提取等智能处理技术来完成对需要处理的节目的切条分段,同时结合人工校验核对完成对内容成品的推送交付。视频自动拆条技术为新媒体节目的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媒体来说引入人工智能拆条技术将大大提高新媒体视频高效、快速生产发布的能力。
(四)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
主要的社交媒体网络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8年Facebook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帮助人们 “阅读” 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将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触觉表征传递给手臂,用户无须看智能设备就能接收信息,并通过皮肤感知信息,为有视力或听力障碍的人士交流带来福音,还可用于会议、游戏等场景,改变了信息的感知与交流方式。此外,通过对社交媒体所产生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社交大数据的实践应用走向深化,目前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基于内容的舆情管控与基于用户行为轨迹的画像绘制和讯息推荐。例如Instagram通过对社交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学习,能以近乎人类的准确度每秒解读数千个帖子的文本内容,鉴别其中的负面内容,将“欺凌、种族歧视或性骚扰”等内容进行归类处理。同时,还能检测垃圾邮件,识别虚假账户并清理垃圾评论,从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基于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Instagram还研发了视觉监控工具MetaEyes,通过选择与分类、过滤来监测标签并通过机器学习来自动识别图片内容,为客户提供摘要和详细的分析报告。目前能识别的内容包括人脸人口统计学属性(年龄、性别、微笑、面部毛发等)、微笑表情检测、产品标识、名人、露骨的内容(如暴力、性)、场景、地点等方面。而推特通过分析眼动仪所记录的数据,还可以预测用户可能想看的区域,重新定义了图像裁剪。
三、人工智能时代给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
现如今,人工智能在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央厨房”创建升级加速,整合资源的共享平台开始出现,VR/AR的出现不断创造着视觉奇观,技术为用户内容生产赋能,定制化内容可以“一键”生成,智能机器受到了受众的青睐,与此同时也增强了互动体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也为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人工智能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人工智能极大地丰富了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让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新闻资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大量地生产、复制和传播有效信息,给新闻的内容生产发布、媒体运营方式、新闻传播形态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新闻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更高效地到达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反馈互动也变得更加便捷,媒体可以及时跟踪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完善调整,媒体的趣味性互动性增强。除此之外,网络视频直播、VR/A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让用户借助高科技直达现场,能够360度沉浸式感受,提升了用户的观感体验。人工智能催生的传播新技术作为推动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受到媒体的广泛重视。
(二)智能机器解放了媒体的生产力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新闻工作者能从单一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多深层次、有创造力的生产当中。人工智能可以让更多人自由地和电子设备互动,提升了媒体的生产力。未来机器人的读写和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胜任撰写新闻稿件,提供一些总结、纪要等工作。在机器人承担了冗杂繁重的工作后,人类有感性的力量、理性的涵养,可以跳脱出写作模板和思维定式,用独特视角去写新闻。此外,报道战争、恐怖、暴力事件等危险新闻时,新闻工作者也不必涉险获取资料,可以通过无人机的形式,进行记录并获取信息。有了大数据,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向读者推荐阅读内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闻工作者需要开拓创新,促进媒体行业更快发展。
(三)人工智能丰富了传播手段,使传播边界消失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将人、物、音频、视频等信息连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边界消失了,万物皆媒体时代来临。当前机器人在媒体领域可实现写稿、写诗、交互、播报等功能。对于地震、极端天气、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通过摄像头、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快速采集信息,实时捕捉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在第一时间发给媒体和记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尤其新华社推出的“现场云”支持手机新闻在线采集、加工、分发,通俗地来讲,“记者带个手机就可以发稿了”。媒体工作人员可以做到新闻即采即拍即传、编辑即收即审即发,“现场云”采用全媒体信息流,把有价值的信息按时间和逻辑顺序铺开,用户只要动动手指刷刷手机就能快速了解事件全貌,获知你所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传统的传播边界消失了。
(四)满足分众化信息需求扩大了媒体市场覆盖率
综观新闻传媒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地串联起来。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辅助读者进行精确的内容消费,同时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垂直深耕,帮助媒体实现精细化传播;媒体根据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热点,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升舆论引导效果,实现新闻内容的定制化生产。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媒体,依托智能分发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资讯。媒体可根据用户画像、内容理解和情景信息,计算用户对内容感兴趣的概率,及时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推荐分发新闻内容,将信息流与推荐引擎结合,实现了智能连接人与信息。新华社的“媒体大脑”通过人脸核查技术,可在海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中精确定位人物,并依托大数据为读者量身定制新闻资讯,这些进一步扩大了媒体市场的覆盖面,为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了定制化专属服务。
四、人工智能时代媒体转型的冲击与挑战
狄更斯在《双城记》当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更充沛的信息的同时,劣质信息也变得泛滥起来,例如新闻内容趋于低俗化、个体信息的孤岛化以及受众视角狭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需要媒体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审慎与规避,减少负面问题的发生。
(一)人工智能的三维立体感官延伸优势
虚拟现实,简称“VR”,现广泛地应用于水利电力、地质灾害等领域,同样在传媒行业也颇受重视,它会给智媒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带来全新的感官变化,增强受众的用户体验。从纸媒发展到电视媒体,人类开始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去了解新闻事件,但是观众面对的还是冷冰冰的显示屏,二维空间会阻断观众对新闻传播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而人工智能技术会作为人的感官延伸,使新闻现场的塑造产生新可能,最终达到受众不再拘泥于记者的视角,而从参与者的视角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了解新闻现场,为受众带来最直观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未来,VR和AR很有可能改变新闻业,所以感官的延伸无疑是一项强大的挑战。
(二)“传统媒体”挑战“智能媒体”(www.xing528.com)
媒介从早期的专业生产到后来的用户参与,再进化到多媒共生的路径,这都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时代已经以不可抗拒的势态开始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人心生不悦,很多传统媒体企业的盈利遭遇亏空,尤其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无论从个人收入还是职业前景的规划上,都遭到“突如其来”的智能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目前,多数受众已经完成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受众对于人工智能的热情也远超想象,未来智媒将紧密与用户建立联系,频繁互动,新兴科技还在发展,智媒只是第一步。而对于媒体而言,如果不顺应时代发展,目光短浅,就会被时代浪潮吞没,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现今的发展趋势,是目前摆在首位的重要问题。
(三)人工智能时代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亦称“冒险转移”,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的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原来保守的想法趋向于更加保守,而原来冒险的想法则会趋向于更加冒险。(1)说服论据理论:认为人们在听取别人支持自己原来立场的论据以后,会变得更相信自己的观点,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2)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当人们在群体讨论中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观点相似时,他们不愿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倾向于采取极端立场,以表明自己比一般水平更高一些。在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中,受众不再那么介意所获得的是否是事实,而更在意自身的情感情绪是否在事件中获得带入感。后真相时代,受众的个人理性迷失,仅依靠已有经验、刻板成见和认知来表达观点。舆论从产生、发酵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中,“狂欢”的受众大量聚集,却鲜有人真正地去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舆情事件开始演化为受众发泄情绪的一个出口。
(四)新闻编辑速度受到巨大挑战
“智媒”顾名思义是人工智能和媒体的结合与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以量为主、以快取胜”,抢夺第一手消息已经成为媒体的首要要求,海量的新闻事件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就通过互联网大肆传播开来。而智能机器的出现,其在和时间的竞赛中远超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这也是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巨大挑战。目前,机器写稿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机器人写作的稿件在与时间的竞赛上更是硕果累累。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许多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应对此挑战,从而阻碍了媒体行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也有部分科学家、未来学家预言,在未来大批蓝领将被机器人取代而失业,而大批白领则将被另一种看不见的机器人取代而失业。
五、人工智能时代媒体的转型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使传媒行业呈现新时期的特点,媒体每一天都在上演剧烈的交替和更新,它使媒体得到调整和优化。传统媒体的定义不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媒体要从一种新型的信息传递视角来重新进行自身的审视,媒体面临来自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自身如何转型升级、如何进步发展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的信息存储和管理平台、高效的信息识别和采集系统、更富人性化的多媒化、可视化技术运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样式,必将使媒体的传播形态、传播渠道以及应用模式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态势,人工智能技术将引发多层面的媒体转型。
(一)数据化转型重建与用户的连接
无论用户是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还是在移动客户端进行消费、支付、社交,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媒体对用户数据的沉淀和挖掘,可以获取更高效的需求匹配能力,从而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即时需求,做到更优质的针对性服务。用户在内容消费上的兴趣导向、社交伴随、全移动化日常,将出现更多的内容需求和场景。进一步来说,用户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延长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配比,培养用户使用媒体的习惯和黏性,提供给用户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与传统媒体新闻发布的流程不同,现在的新闻发出后,仅仅是传播阶段的开始,往往一篇文章发出后,编辑要迅速地跟进、观察、分析、总结用户数据和留言回复,从而获得用户反馈,并将其作为新闻内容进一步改进的重要依据和用户一起投入新一轮的内容生产,与用户的互动频次和接触程度成为判断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标尺。趣味性、互动性、社交性强的新闻极易获得用户的注意力,用户越来越看重阅读中情感的交换和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表达。因此,媒体需要共情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要善于发掘用户的心理,去讲有意思、有审美、有趣味的好故事,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以及对海外受众的反馈做出反应,及时调整内容策略,增强内容的针对性,以此来刺激用户主动参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二)搭建媒体所在地的区域性智库
伴随着国家对传媒行业搭建新型智库的相关意见频频出台,在全国范围内的传媒机构掀起了建设媒体智库的一股热潮。而对于现在的媒体来说,要想自身享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就应该着眼于整合区域资源,立足一定的区域,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地方性智库。进一步加强市场化、网络化运营,整合区域媒体资源,形成区域性的媒体联盟,利用当地诸多媒体的合力,对本地事件进行深挖和资源拓展。还可以聚合省内专家学者,为其开辟特色专栏写作,提高媒体的专业化信息内容的制作能力,同时也可以组织相关专家举办智库论坛,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学习,进行优势互补。对政府决策提供线下讨论和咨询,为涉及相关民生等事项和议题建言献策。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媒体建立属于自己的智库应当着重于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实现专家、用户、项目之间的有机统合,促进智库项目的政府应用率和商业转化率。此外,媒体还应该注意引进多元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智库尤其需要本地企业家等积极进行投资,以促进智库更好地建设完成。
(三)用可视化方式呈现信息,聚焦受众视觉专注度
电视设有一系列可视化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图形、音频等,而且是一种声画兼备的媒体样式。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应用,不断催生电视新闻的表达与创新。电视新闻一改以往报道中给观者留下的刻板的生硬印象,改变了以往的视觉呈现技术,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采用动态图形,加入Flash动画、漫画等符号,运用多种形象的可视化符号元素,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详尽分析,能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从而拉近新闻传播与观众接受的距离,更加贴近受众和生活,增强视觉冲击效果,达到更强的宣传功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数据新闻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媒体从传统的以文字、音视频、图片为主,借助多媒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动态图技术、互动技术的支持和帮助,逐步向以各种图表、卡通元素以及附加少量文字的形式呈现,从而有效聚焦受众的视觉专注度,变革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此外,运用VR等技术支持,电视新闻逐步融入虚拟场景,与可视化数据相结合,突破了时间、空间和道具等方面的制约,营造新奇的视觉效果。如 2016年推出的《e眼看两会》栏目,就是运用多种高新技术发挥电视特色,实现了电视新闻的多元立体化呈现、有效互动化传达,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接收体验和感知视角。
(四)用“多屏互动”构建“云生态”增强传播效果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进入大众的视野,“云平台”的建设开始逐渐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电视新闻领域开始形成“多屏互动”的“云生态”模式。例如,央视着力打造的“中央厨房”式采播系统,“看看新闻Knews”和“荔枝云”平台等一系列融媒体的建设,高效整合了智能大数据,凸显了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传播的亮点。此外,“央视新闻”已推出“时政微视频”传播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独家微视频的形式,将时政画面投放到移动端,使点击量和阅读量急剧上升。移动端的“社交屏”以其“多屏”传播优势,逐渐发展成当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电视新闻尤其是在节目制作和传播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新闻收视还是内容影响力都发生了转型。
总结
通过以上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媒体融合的日益加快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周遭的生存环境。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以人为本的前提条件之下,更好地实现人机协作、人机互补,去做附加值更高、更富创造性的工作将是传统新闻媒体在人工智能时代来袭时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技术更加发达进步的今天,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更深入地发掘新闻,用更加开放包容的视野去观察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用心去体会新闻事件中人们细腻的感受。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人与机器的合作、人与技术的协调,各有所长,各取所长。在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状况下,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今后,人工智能技术会在媒体生产、传播等领域都发挥深远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应该从传播者、内容、技术、受众、法律等多个层面出发,采取积极方式去应对,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变成新闻传播的一大利器,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当今环境下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优势积极参与发展革命,不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变革与创新中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寻求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融合,认清自身的优势,创造自身的独特价值,争取无法取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凸显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既是媒体发展和生存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新闻媒体会像拉朱·那瑞赛迪(Raju Narisetti)教授所说的:“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新闻行业不变的特征就是不断变化,而引领我们走下去的创新之道还没成功发掘。”新闻媒体的发展仍是一个不确定的、丰富多元的未来。而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媒体应该认真思考,寻求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在不断变革革新的过程中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佳境,从而做到真正的成功转型。媒体行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应势而上不断丰富壮大自身,以顺应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潮流,早日实现4K+5G+AI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07):5-11.
[2]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06):88-109.
[3]何慧媛,贺俊浩.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媒体如何创新转型——“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研讨会综述 [J].中国传媒科技,2016(12):5-12.
[4]喻国明.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与新闻传播业态的重构[J].教育传媒研究,2018(01):95-96.
[5]杨妮.人工智能时代西方新闻媒体的创新之道[J].新闻知识,2019(07):13-16.
[6]胡静月.浅析人工智能时代媒体的转型发展——以“今日头条”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9(01):85-87.
[7]曹林. 感谢灾难中那些默默工作的身影[N]. 中国青年报,2017-08-11(005).
[8]李彧绰,沈静.人工智能时代都市报媒体的智媒化转型研究[J].采写编,2018(06):6-9.
[9]刘静.人工智能时代媒体转型路径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8,4(04):124-125.
[10]滕瀚.从“新闻工业化生产”到“新闻智能化传播”[J].新闻论坛,2017(01):34-38.
[11]曹彦.智能化趋势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及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6):77+81.
[12]沈浩,袁璐.人工智能:重塑媒体融合新生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7):8-11.
[13]杨茗,王金红.智媒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3):69+137.
[14]杨小满.浅析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中的运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8(08):34-37.
[15]李燕临,马宁宇.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变革与媒体转型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1):6-9.
[16]赵曌.风险的稀释: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人工智能议题——以《人民日报》为例[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19.
[17]郭倩.社交媒体智能化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06):55-62.
[18]祝娇,吴钢,白广慧.5G时代,融媒体的发展态势思考[J].信息通信技术,2019,13(04):14-19.
[19]赵一玮.人工智能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特征[J].科技传播,2019,11(17):113-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