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曲化形式在大中型器乐曲、大型或独唱声乐套曲中是屡见不鲜的。精明的歌剧作曲家在如何处理音乐与戏剧的综合关系时,或以分曲体制,或以连缀体制,或以某种中介形式,巧妙地架构歌剧全剧和分幕结构,套曲化音乐布局即为常见结构之一。
(一)全剧套曲化结构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各幕情绪集中在几个不同的基调上,三幕结合起来,构成了交响套曲式的体裁逻辑:第一幕风俗性,第二幕抒情性,第三幕戏剧性。
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仅安排四个出场人物,由七人室内乐性质的“乐队”演奏。全剧分两个部分,其结构如同带有完整艺术构思的标题性组曲。“组曲”中各段次序按剧情排列:
1.士兵进行曲
2.溪畔小调
3.田园曲
4.西班牙皇室进行曲
5.小协奏曲
6.探戈—圆舞曲—拉格泰姆
7.魔鬼之舞
8.众赞歌
9.魔鬼的诅咒
10.思乡曲
11.魔鬼胜利进行曲
最后一曲以打击乐为主导,将低音提琴、单簧管、大管、短号、长号一一吞没,仅剩小提琴与之苦斗挣扎,终因势单力薄而败阵下去。打击乐节奏象征着魔鬼的邪恶势力。作曲家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表明他对这一类似格林童话的俄罗斯故事的喟叹:人类堕落了,士兵走进陷阱,周围的鬼蜮魑魅把他的灵魂撕成碎片,使他永无超生之日。
普契尼的抒情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总体结构布局更是巧夺天工。四幕戏,如同四个乐章的交响曲。(www.xing528.com)
第一乐章,第一部分热烈、乐观,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命运的抗争,犹似奏鸣曲式的主部,其自身充分展开,并注入各类人物的不同动机,画家马切洛的动机作为这群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总体形象符号,可称为“波希米亚人的动机”,此动机贯穿全剧。第二部分,着力表现细腻的情感交融,恰如奏鸣曲式中抒情的副部,鲁道夫与咪咪的两个主题经过了呈示——发展——再现,且以人物动机贯穿,该部分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并置的关系。
第二乐章,圣诞前夜巴黎街头的欢乐场面。改变传统交响曲第二乐章缓慢、抒情的特性,而展示出民间世态风俗性画面。苗赛塔的圆舞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主题。其结构框架近似复三部曲式(包含戏剧情境的布局)。A部第一场景(a)从小号开始,节拍、调性频繁转换,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其间,鲁道夫带咪咪走进帽店(b),咪咪戴上帽沿插着几朵玫瑰的新帽;又是喧闹的人群和叫卖声(a1)。B部是一段长大的插部,鲁道夫、咪眯与朋友们围座谈笑风生,小贩们兜售玩具、食品,苗赛塔泼辣奔放性格的表演(包括圆舞曲演唱),又是一阵机智活泼的欢声笑语。第三部分自远处传来号角声起,巡逻队上场,人声鼎沸,拉丁区的小伙子们尽兴而散,是为动力性再现A1,其篇幅相当于a2。
第三乐章,慢板,三部结构。关卡旁的街头,白雪皑皑,黎明时分。清扫工、士兵、海关官员、马车夫、卖牛奶女人、一群村妇的宣叙调、合唱,此为A;咪咪、马切洛、鲁道夫的戏,并嵌入二重唱、三重唱,此为B;此后苗赛塔进入,以两组二重唱和四重奏为主要形式,即C,其中包括A中咪眯、苗赛塔音调的变化发展以及B部三重唱音调素材。
第四乐章,阁楼场面,第一部分由乐队强奏“波希米亚人”动机开始,展示朋友们苦中作乐的欢快生活情趣,可视作奏鸣曲快板的开放型主部形象。第二部分由苗赛塔上场始,进入悲剧性的副部,直至咪咪病亡。
(二)幕内套曲化结构
提到幕内套曲化结构,人们不禁会想到贝尔格的三幕十五场歌剧《沃采克》的巧妙结构思维。它确实是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音乐语言有悖传统听觉审美,而结构方式却带有明显的传统器乐套曲的遗风,尽管所用体裁形式的实际概念不可与传统同日而语。
第一幕,表现沃采克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为五首特性乐曲组合的套曲。第一场,沃采克与上尉,被称作“组曲”;第二场,沃采克与士兵安德烈,“狂想曲”;第三场,沃采克与玛丽,“军队进行曲与摇篮曲”;第四场,沃采克与军医,“帕萨卡利亚”;第五场,玛丽与军乐长,“似回旋曲的热情的行板”。
第二幕,展开剧情,戏剧矛盾的中心。以三幕总结构而论;第一幕为呈示,第二幕为展开,第三幕为高潮——结局。第二幕为五个乐章的交响乐套曲。第一场,玛丽与孩子,后与沃采克,“奏鸣曲快板乐章”;第二场,大尉与医官,后与沃采克,“幻想曲与赋格”;第三场,玛丽与沃采克,“广板”;第四场,酒馆庄园,“谐谑曲”;第五场,营房警卫室,“带引子的回旋曲”。
第三幕,悲惨的结局与尾声。六首创意曲。第一场,玛丽与孩子,“根据一个主题写的创意曲”;第二场,玛丽与沃采克,“根据一个音写的创意曲”;第三场,小酒店,“根据一种节奏写的创意曲”;第四场,沃采克之死,“根据一个六音和弦写的创意曲”;乐队间奏,“根据一个调写的创意曲”;第五场。孩子们骑竹马,“根据一个八分音符的音型写的创意曲”。
《图兰多》的第一幕可分为四大板块,每一块又有自己的主题材料、基本调性甚至曲式轮廓,而这四个板块均统一于一个戏剧中心任务,从而形成一个交响套曲式的结构。
一般歌剧的一幕容量未必会有《图兰多》的第一幕那样庞大复杂,通常情况下作曲家会把一幕分成两块或三块。块与块之间往往是一种对比的关系。常见的是前一部分叙述,第二部分抒情。例如普契尼《蝴蝶夫人》的第一幕、雅那切克《耶奴法》的第一幕等。
情节曲折复杂的幕次,可分为三四个板块,例如《托斯卡》的第一幕分成三块,第二幕分成五块。在每一个板块的内部,作曲家又用各种曲式的结构,或是调性的布局,或是织体的循环等方法把音乐结构起来。
在板块的组合方面,也要考虑到大体的平衡。罗西尼《威廉·退尔》第一幕由几个大段构成:
引子、六位角色与六声部合唱 640(音量)
五位主角与男声合唱及七声部合唱 560(音量)
由上可见,首尾部分篇幅的总和与中问各段总和相近,音量比例也相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